馬其頓方陣在當時真的沒有破解的辦法嗎?

TheBand


  馬其頓方陣,是一種早期步兵作戰時的戰術,希臘重步兵方陣的改良方陣。

  馬其頓方陣這種軍事編制跟現代軍隊的編制極其相似。通常64名甲兵組成一個排,128人組成一個連,256人組成一個營,1024人組成一個團,4096人組成一個師(即初級方陣)。初級方陣跟現代的一個師相同,是自成體系的多兵種作戰部隊,它除了重步兵外,還包括(在滿編的情況下)2048名輕裝盾兵,1024名輔助兵和一個1024人的騎兵團,總計8192人。每個聯合方陣由四個初級方陣組成,相當於現代一個小型的軍或野戰軍,約32,000人。士兵的主要武器為攜馬其頓長矛長13-14英尺(後期的超過18英尺),士兵雙手握持;第一排的士兵一般都是半蹲著,將長矛對準前方,而第二排士兵則是將矛搭在第一排士兵的肩上,這樣可以增強正面對騎兵的殺傷力。還有直徑2英尺的圓盾,方陣中士兵們手中的盾牌在保護自身左側的同時也掩護了相鄰戰友身體的右側,一旦最前排的士兵倒下後,原先位於第二排的士兵將迅速填上他留下的缺口。整個方陣戰術的精髓就在於全部士兵同心協力、齊頭並進。

  這種方陣的的編制,也就決定了,在作戰時,馬其頓方陣更多的需要採取“守勢”。如果,發動主動進攻,那麼衝擊到對方陣地之前,必然造成巨大的體力浪費,再也無力作戰。另外,在作戰缺乏弓弩手,雖然有大型盾牌護衛正面和側面。但是一旦地方騎兵繞到方陣後面發起攻擊,那麼必然是收尾不能相顧。畢竟,這樣的方陣想要整齊劃一的調轉攻擊和防守方向並不是瞬間可以完成的。

  除了在戰場上的對決之外,還可以考慮利用行徑時,馬其頓士兵無法組織方陣,進行伏擊作戰。尤其是在其行徑當中,利用騎射不僅可以殺傷其有生力量,更可以打亂其行徑的隊伍,讓其無法組織方陣進行防禦。在其陷入混亂之時,戰車結合步兵發情攻擊,那麼馬其頓方陣必然瞬間崩潰。


潞州節度



馬其頓方陣的具體構成我就不多說了,喜歡這個話題的朋友都會了解一些,我就說說馬其頓方陣是不是真的無解。

要討論馬其頓方陣必須先說其成名年代大約在公元前四百年,大致是我們中華春秋戰國年間,根據這個年代我可以很負責任的告訴大家,馬其頓方陣在我中華同時期軍隊面前不堪一擊。

中國甚至世界兵法鼻祖應該說就是我們中國偉大的軍事家孫子,大家都知道孫子留下了孫子兵法,孫子兵法的形成大約在公元前五百年,也就是馬其頓方陣大行其道之前。

中國的兵法講究兵無常勢,兵者詭道也,這兩句話怎麼講大家都知道,就是說打仗沒有一成不變的,打仗不僅僅靠勇猛的士兵,最主要的是“詭道”!也就是變化,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中國那時優秀的將領帶兵很少出現兩軍實實惠惠的對壘的情況,要麼是誘敵深入,讓你嬌縱,讓你輕狂,在你放鬆警惕時突然反擊你。要麼是在對壘之時已經有一隻或是兩隻部隊分兵到了你的側翼或是後方,一個信號出現,突然殺出,造成混亂。還有一個可能,突襲你的糧草,“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你沒了吃的,看你怎麼打仗,餓死你!還有一種戰法那就是夜襲,夜間是大多數人需要休息的時候,這個時候兩軍很少開戰,也是最薄弱的時候,如果突然有一支軍隊奔襲敵軍大營,一陣砍殺放火,必將造成混亂,這種戰法我想大家在三國演義中見過多次。

囉裡囉嗦說了很多,現在切入主題開始說馬其頓方陣的弱點極其破法。

馬其頓方陣的弱點是機動性差,滿身盔甲,手持長矛,隊形密集,就像籃球巨人姚明一樣不利於轉身,不利於山地作戰,必須有足夠的場地排名佈陣。兩翼身後薄弱,是它的死穴!掌握了這些就分析如何破解!我們就在它擅長的平原地帶打敗它!第一,誘敵深入,在沿途挖地道埋伏一隻伏兵(這個功課一定要做好,否則被馬其頓方陣負責支持的遊騎兵發現了就是死路一條),也可以在側翼遠一點的地方佈置奇兵,最好是騎兵,速度快,才有冷不防的效果。

馬其頓方陣其實有它的前鋒部隊的,就是遊騎兵,他們負責前方清理以及保護側翼,但是人數相對來說比較少。我們先誘使輕騎兵脫離方陣,然後用優勢兵力快速解決這些遊騎兵(如果說方陣是海上的航母,那麼這些遊騎兵就是航母周圍的各種保護艦隻,沒了巡洋艦戰列艦驅逐艦的保護,航母還有多少戰鬥力?),這個誘敵深入過程一定要造成方陣人員的疲憊,你想想方陣的戰士穿著盔甲,既要前進,又要保持隊形,屬實辛苦啊。

最關鍵偉大的時刻到來了,我們解決了大部分遊騎兵(人家不可能所有的遊騎兵都跟著你對吧),那我們基本可以對壘了,馬其頓方陣這個巨人屁顛屁顛累了個半死,就像無球的姚明只能在球場來回的奔跑,那叫一個無奈啊,突然要兩軍對峙開打了,肯定是興奮了。

兩軍廝殺開始了,一開始天昏地暗,馬其頓方陣利用其優勢,打的對手連連敗退,就在這時,身後一聲炮響,喊殺聲震天,一隻騎兵從方陣後方快速殺入,方陣不能亂,方向仍然向前,可剩餘的遊騎兵顯然不是敵方優勢騎兵的對手,不一會敵方(不對,應該是我方!),我方騎兵從背後兩翼開始攻擊方陣。我們是專業殺人的,我們只往肋下背後捅刀,砍菜切瓜一般。方陣的敵人手持長矛,被迫放下拔出短劍防身,這時候我們的大刀,短矛(跟他們的比而言)的優勢體現出來了,那叫一個殺得痛快!方陣前邊的陣腳在後邊的牽扯下也開始混亂,我軍前方也開始奮力衝擊,敵人方陣混亂不堪,開始各自為戰,捨棄了長矛他們還有什麼呢?有的只是任我們屠戮,最後五萬的敵人,被我斬殺四萬有餘,其餘的大敗而逃!

這是在敵我兵力相近的情況下的戰法,我還沒用我們秦朝就發明的長駑,要是開戰前一頓長弩攻擊,那玩意的殺傷力就像二戰時的喀秋莎一樣,不說別的,你陣容再整齊,一通長駑從身後襲來,一個方陣死傷一少半人,你沒個不亂,陣腳亂了,焉能不敗!

我打贏了馬其頓方陣,朋友們滿意嗎?


好評一麻袋


冷兵器時代的作戰真理:陣戰殲敵,以陣取勝。

在冷兵器時代,只有保持陣型,才能發揮出集團作戰的威力。馬其頓方陣是一種早期步兵作戰時的戰術,希臘重步兵方陣的改良方陣。在荷馬時代以前,步兵打起仗來像一窩蜂似地雜亂無章,所以,具有嚴格陣法的馬其頓方陣能輕易地打敗數量上佔優勢但較混亂的敵人,這在當時可以說是戰術上的創新。

為了互相掩護缺乏防護的身體右側並有效地進行戰鬥,方陣戰術大約在公元前7世紀左右應運而生。公元前418年,斯巴達人在曼丁怪亞戰場上為了使方陣步伐整齊,還專門建立了笛子隊,步兵們踏著笛子的節奏而緩慢地前進。

為了保護側翼和後方,戰鬥開始前輕裝長矛兵在方陣的後面排成縱深約8人的橫隊,而輔助兵(大部分是重步兵的勤務兵和糧秣徵收員)則在方陣前面排成散兵橫隊,兩翼配置騎兵和一定數量的輕裝長矛兵。

公元前4世紀,方陣戰術在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和他的繼承者亞歷山大的時代發展到了頂峰,基本隊形變為手持6米長槍的16人縱隊、並有騎兵和排成鬆散隊形的輕步兵掩護配合。各兵種有機結合成原始的多兵種混成部隊,在亞歷山大大帝的東征中發揮了巨大的威力。

十六世紀中期的歐洲是一個“軍事革命”時代,文藝復興後的歐洲在戰爭藝術上得到了大發展,將冷兵器作戰發展到了巔峰,其中以瑞士僱傭兵長槍陣和西拔牙步兵方陣最為耀眼。他們發明了一種依靠群體密集步兵方陣實現衝擊的戰術,瑞士僱傭兵通常手持長度達6米的長槍,身披半身鎧甲,步兵方陣作為主要突擊力量,在兩翼配備少量火炮,火槍兵和騎馬火槍兵來掩護。

瑞士方陣的每個連隊由150人組成,經過嚴格訓練的職業長槍兵,在戰場上可以靈活編組,所向披靡。由於排兵佈陣的指揮編組極為複雜,以至於需要向軍官發放專用的對數表格。瑞士僱傭軍曾經組成過一個破紀錄的6000人的超大長槍陣,再加上各2000人的火槍手和龍騎兵,這個大陣的人數在一萬人左右。

這種巨型步兵方陣具有極大殺傷力,甚至有學者誇張的說,在明朝嘉靖初年,一萬人規模的瑞士僱傭兵或西班牙長槍兵,如果後勤保障良好,那麼能從廣州一路無阻的打到北京。當然,如果現實中真的發生這種事,這些歐洲猴子必將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必將由於地形的切割而使大陣支離破碎,必將受困於後勤補給,必將在中國的城池防禦體系下碰的頭破血流,必將會失敗。


科羅廖夫


馬其頓的缺點

但是,馬其頓方陣也有一個致命弱點,那就是隻要設法不讓它有個統一的戰場,並且只攻其兩翼或背面,而不攻其正面,就能置它於死地。一旦對方突破側翼,矛陣中的長矛兵很難抵抗劍兵的進攻。對付密集箭陣的能力弱,無論是輕騎射兵,還是步射集團,只要能驅散輕步兵,列陣的長矛手幾乎是任憑射殺。如公元前371年底比斯的戰略家伊巴密農達在琉克特拉採用集中了縱深達16層的部隊,從方陣的右側打進去,結果就破了斯巴達的方陣。

首先這種方陣不是全方位陣型,全方位陣型的全方位防禦的話你想想該怎麼排?大家圍著一箇中心面向四面站好……可是這樣除了站在原地不動還能幹嗎?戰場上根據形式要不斷調正方向,進攻時只能面向一個方向,全方位的長矛方陣中世紀後期瑞典長矛兵也使用過,不過那時的戰爭與此時不同,而且瑞典人遇到十字弩的襲擊都很自覺的撤退了,因為全方位防守只能站著不動。全方位的排列也需要花上很長的時間,而且戰鬥一開始,誰會這麼排兵佈陣?


江西農村歐陽


放在古代中國馬其頓方陣就可以破解了,古代歐洲有幾百人就可以稱軍閥了,幾千人那就是小國國王了,幾萬人的軍隊基本上都是聯合軍,有幾萬人的軍隊的話那就是大國的國王,也是這附近幾個小國的盟主。

古代歐洲人打仗基本上是數百人,規模大一點也是兩三千,發動萬人戰爭那就是有非本土入侵,需要各個國家聯合了。在古中國我們可以隨意發起萬人戰爭,動輒十幾萬人,著名的長平之戰雙方更是打動了幾十萬人,光趙國就有四十多萬人參戰。

要說破馬其頓方陣齊國上就行了,當年齊國險些被滅火,最後靠著火牛陣破了燕國和他們的聯軍,火牛陣真的是中國最神奇的陣法,只考蠻力沒有陣型可言,可破萬人大軍。

再者給項羽一萬人,馬其頓方陣一萬人,項羽能把他們打到後悔來到這個世上。更絕點,給白起一萬人,馬其頓方陣的人一個都別想回去了,通通交代在這裡。想玩花樣多的?給韓信五千人,打到馬其頓人絕望。

要我看馬其頓方陣最重要的不是陣型(當然陣型也有關係)而是人,只要人夠多,打什麼仗都贏。

做個假設,趙國長平之戰那四十萬人沒有死,而是一路轉戰逃亡到了古歐洲,就按一路上死了十五萬人,還有二十五萬人,就讓趙括領軍,歐洲怕是姓趙了,因為趙括這一路逃亡肯定也明白實戰的重要性,憑著飽讀兵法這個條件,歐洲就要滅亡了。

以上純屬猜測,大家看看就好,如果有疑問那就提出來。


私愛山羊座


在冷兵器時代,一個巧妙的陣法如同武器的革命一樣,成為決定勝負的要素,故而古代有排兵佈陣之說。具有嚴格陣法的馬其頓方陣能輕易地打敗數量上佔優勢但較混亂的敵人,這在當時可以說是戰術上的創新。



Macedonian phalanx,即所謂馬其頓方陣。方陣的兵種構成是由重裝步兵、輕裝步兵、騎兵、輔助兵組成。自身具有很高的機動性,能以完整的橫隊勇猛地衝向敵人,給尚未從騎兵襲擊中恢復過來的敵人以更沉重的打擊。不能擺脫馬其頓方陣的追擊的披著重甲的士兵在戰場上移動的速度還比不上成陣的馬其頓人。隊列的密佈感,使得看起來相當齊整壯觀。其最大的優勢在於其完整隊形強大的衝擊力,但缺點也不少。



第一:馬其頓方陣體量過於龐大,其機動能力差。在馬其頓對波斯的戰爭中,細加觀察各戰役,不難發現,亞歷山大擊敗波斯軍隊的不是其名氣很大的馬其頓步兵方陣,而是其騎兵和那個膽小如鼠的波斯王。在馬波戰爭中,亞歷山大的第一次勝利,卻是在馬其頓方陣被波斯軍擊敗的情況下,亞歷山大突率騎兵從背後殺入,打亂了波斯軍陣形,馬其頓軍才得以反敗為勝的。



在著名的高加米拉戰役中,是亞歷山大親率騎兵吸引波軍注意,自己利用其騎兵強於波斯騎兵的機動力和為對方騎兵設下的圈套,又突然出現在波斯王面前,波斯王在勝負未分之時,卻自己丟下軍隊率先逃跑,令波斯軍軍心潰散而致大敗,憑馬其頓方陣那種移動速度,如果不是馬其頓騎兵的作用,亞歷山大也無法取得那麼大的戰果,馬其頓方陣步兵是追不上潰逃的波斯軍的,其結果只不過讓波斯軍逃跑,卻不會造成重大的傷亡。



第二:攻強守弱,方陣缺乏對遠射兵器的防禦能力。像樓主所舉例的那個所謂馬其頓方陣的第一張圖是不準確的。由於馬其頓方陣的長矛過長,要想發揮作用,除了那個長矛,持矛士兵是拿不了盾牌的,事實上馬其頓步兵方陣它只配備了小型盾牌(那種只能護住手臂和胸口的盾牌,而且還設專人手持,而非長槍兵手持),馬其頓的一個方陣裡並非只有單一的長矛兵,同樣也夾雜了盾牌兵和近身作戰的兵種。認為那些方陣都是拿長矛的,那完全是樓主你無知,只有羅馬的三列陣是這樣,但那不是什麼方陣,三列陣各列也是到馬略改革後才統一了武器。



方陣的典型就是希臘斯巴達方陣,馬其頓人不過是用了更長的矛,其本質不變,一般斯巴達方陣的特點就是前排是持矛和盾的重步兵(奴隸主),後面的全是持其它武器的奴隸兵,他們負責為前面的主人拿備用武器,保護和救援主人,不是作戰的主力,他們共同組成一個方陣。



在馬其頓方陣與羅馬人作戰中,羅馬軍隊正是首先通過輕步兵的投石和投矛,對馬其頓方陣進行遠射攻擊,殺傷其人員、破壞其陣形,在馬其頓軍陣形出現缺口時,由步兵快速突入馬其頓方陣進行近身格鬥,而非影視作品中那樣結陣攻擊,大敗馬其頓方陣。相比於羅馬軍隊那種落後的投石和投擲短矛,秦兵的強弩不知強了多少,在秦兵強弩面前,馬其頓方陣對遠射兵器脆弱的防禦能力是不夠的。其在出現缺口之後,秦步兵因為不著重甲,所以其快速突擊的速度遠過羅馬軍隊,而馬其頓方陣步兵也是不著重甲,又因為使用的長矛過長,在近身格鬥方面,其方陣步兵沒有什麼戰鬥力。



第三:方陣對地形的要求很高,但戰場是不斷變化的,不可能總能保證在有利於方陣隊形展開的地形上作戰,其對地形的依賴過高,無法適應不同地形作戰的需要。如果要說衝擊力,馬其頓方陣再強也不會強過騎兵,而秦軍步兵卻可以利用其嚴謹多變的方陣擊敗匈奴騎兵,可見秦軍軍陣的威力。兵種多,是提高了指揮的難度,但不代表不能指揮,這更可以體現出統兵將領的指揮能力和其整個指揮系統的高效率,秦軍憑這種陣形一統天下,可見秦軍將領的統兵能力遠非西方那些僅指揮簡單軍陣的軍事將領可比的。



第四,側翼,側翼永遠是馬其頓方陣所顧及不到的地方,歷史上打敗這個方陣的幾乎所有人都是以其側翼為突破口的,如羅馬方陣。

馬其頓方陣需要極其精準的指揮和完整統一的配合,也需要時間),所以一旦有人從側翼攻入方陣,那麼等待他們的只有死亡。

而且,這是一個“攻強守弱”的方陣,他們只能依靠平坦的地勢發動迅捷的衝鋒,永遠把自己的正面留給敵人,然後以最快的速度沖垮敵人的陣型,接著讓騎兵和輕步兵在散亂的敵人中來回衝殺以求得速戰速決的勝利。

故而,沒有一種陣法是不可破解的,只是時間問題。


歷史傳訊社


這種想象中的戰無不勝,隨便想想就幾十種破法。

1、火攻。

2、誘至狹長地形居高用弓箭雷石。

3、輕騎兵弓箭反覆襲擾。

4、投石機。

5、攻城衝車。

6、火牛陣。

7、飛索。

8、鐵蒺藜。

9、盾、劍組合步兵。

10、重型弓弩箭陣。

11、重盾環陣防禦推進破陣型後擊殺。

12、車環城防禦。

13、長城防禦。

14、水網陣加樓船弓弩。

15、鏡子反射日光,盾加利劍砍矛迫近擊殺。

16、重盾牌地趟短斧陣。

17、陷坑石灰坑。

18、重甲騎兵。

19、蒺藜壕溝。

20、水淹七軍。

那它沒辦法的是歐洲的一幫“宋襄公”般的傻統帥,你整個拿破崙懟他一下試試,幾個土丘一片樹林就要了方陣的命了。

沒有所謂戰無不勝的戰術。象方陣之類的其實都不難破解,何況單一的槍兵方陣?首先,方陣必須有縱深,否則一點擊破全線崩潰,甚至推進中一人摔倒,全陣崩潰。只要誘敵到有陷坑、鹿角的戰場,運動牽扯陣型,使其側翼暴露,伏兵攻擊其側翼則陣型擊潰。陣一直是軍事的方法,也一直是主要野戰手段。但攻擊陣型從來都不是不可擊破的。中國戰國時期就知道對付攻擊陣型,守方應設立犄角的態勢威脅進攻一方,使進攻陣型無法展開,排兵佈陣的開始就要取勢。這樣陣就成了戰術性的了。從戰術看,方陣問題很多,是比較蠻力進攻陣型,統一兵器的方陣對方陣拼的是兵力多少和軍械利鈍,很傻。一旦面對有戰術技巧的對手,方陣很容易被牽扯出漏洞,如果對方設伏就更被動。戰國後期已經很少用了,基本上只有戰術落後的楚國在用。楚國軍事訓練比較落後,但人口和裝備都還可以,所以連橫六國中楚國並不懼,但一遇到秦總是吃虧。居然被白起連襲擊十幾城卻連白起的邊也沒撈上就是因為方陣想安穩必須確定對手方向,步步推進,一旦側翼暴露就土崩瓦解的慘敗。應該說白起同期的楚將戰略得當,不為白起掠城而動,白起也只能漸漸退出去。但楚最終也敗在這上面。但要知道,楚國當時號稱持戈百萬啊!看馬其頓,當時具有比較大的人口和軍事動員能力,以很寬很厚的方陣圍堵小國主要還是心理戰而已。遇到中國同期的軍神戰神的靈活戰術只怕早亡國了。

說到這,一個用方陣就縱橫歐洲的馬其頓得有多少人口呢?對比一下與其類似的楚國。就知道了,在所謂的歐洲史看,馬其頓發家的地方真的很小,其人口以當時水平看能有個幾十萬已經不錯,亞歷山大要東征,按孫子計算估計食物轉運就得十倍於兵力,所以其方陣士兵最多2、3萬。即便碰上楚國持戈百萬的步兵只怕不夠楚國填牙縫的,真從西邊打來碰到虎狼秦兵會怎樣,估計連骨頭渣子都沒了。

馬其頓東征和亞歷山大就是歐洲人的意淫歷史,可信度不比大禹的朝代大。從可大規模耕種畜牧的面積和河流分佈看在地中海周圍真正可形成人口規模的還在南邊埃及一側。北岸不過是東西貿易的集散地罷了。

知道春秋時楚國步兵方陣配置嗎?一伍5人,最後的使弓弩射箭,第4人使伇,第3人戈,第2人戟或短戈第一是劍盾。五人對進攻方向縱排,接觸敵人時先是箭射,箭射間隙如有敵人接近前4人調整間距4兵器成一個鋒面,重甲的伇擊打、戈啄擊,輕兵四兵器一起上。20伍一橫排,由一個兵車百人長指揮就可以攻擊;200伍,可組成千人方陣,行成20乘10的縱深方陣,由一兵車千人長指揮,外加10乘兵車百人長機動。象馬其頓方陣與這方陣對攻,鋒面有效就3個矛尖,基本會被戈架住、伇打偏,盾劍手低姿盾護上方劍劈砍前排腳踝,戟手適當保護劍盾手,弓弩手縫隙中射殺敵後排。楚國方陣可在自己幾乎沒損傷前提下屠殺馬其頓。 馬其頓方陣怎麼看都不是什麼好東西,更像說書的編出來的。非常不實用。


久兒爸爸


有的,馬其頓方陣在當時具有特殊的地理侷限性,再加上今天以西方文明為尊,所以給人一種錯覺,好像這種戰術真的無敵於天下似的。

馬其頓方陣在西方縱橫無敵,是因為當時的西方國家軍隊普遍戰鬥力不強,所以顯得鶴立雞群。而且,亞歷山大很雞賊的,懂得見好就收!他要是來東方,保準會被打得滿地找牙!

破解之法一:戰象陣!

亞歷山大征服波斯帝國和中亞之後,並沒有繼續向東進軍,而是南下攻打恆河流域,在這裡他遇到了生平第一勁敵,統治印度旁遮普地區的波魯斯國王。而波魯斯國王依仗的就是他強悍的戰象。這些戰象身披重甲,衝擊起來如同坦克,無人可擋,而且戰象背上還有長矛手和弓箭手進行攻擊。所以,馬其頓方陣遇到戰象時被殺的幾乎已經崩潰,還好波魯斯手下的其他部隊戰鬥力不佳,被亞歷山大抄了後路之後大敗而回,讓亞歷山大最終勝利!

但是,士兵們再也不敢向印度內陸進發了,而是發動了起義,看來將士們懼怕戰象遠超過懼怕亞歷山大。

所以,只要有軍隊拖住亞歷山大的夥伴騎兵,給戰象足夠的時間,馬其頓方陣必敗!換句話說,馬其頓方陣對戰象必輸!

破解之法二:火牛陣+短矛手!

戰象雖強,卻經常會因為恐懼而臨陣脫逃!所以,組建強大的火牛陣,依靠牛的衝擊力和它們的莽撞精神,足以撕裂馬其頓方陣的陣型!趁陣型大亂的時候,我方短矛手立即出擊,對於長槍手們來說,陣型一亂基本上就等著被砍殺了!

破解之法三:長槍陣硬懟!

和馬其頓同一時代的東方,有一支虎狼之師秦軍。秦軍是一個多兵種混合型部隊。軍中有車兵、弩兵、短矛手、長槍手。對付馬其頓方陣真正有力的手段就是以彼之道還施彼身,讓秦軍的長槍手和馬其頓長槍手硬懟。秦軍長槍在當時已經發展到4-7米,和馬其頓長矛差不多。所以,假如兩軍對壘雙方都挺槍對刺一定會很壯觀!秦人自古耐苦戰,相信足以擊敗馬其頓方陣,最關鍵的是咱們人多,打仗的時候經常會排成萬人大方陣,嚇也嚇死他們!

破解之法四:強弩齊射配合陷陣輕兵!

當時中原各國的遠程兵種以弩兵最為受歡迎,韓國的腳踏弩可以連續射出上百支箭,而且因為用腿部發力,射出的弩箭更強勁更有殺傷力。上千張腳踏弩一字排開,足以在馬其頓方陣前織起一道火力網。等對方陣型一亂,再以陷陣輕兵猛攻,勝率超過80%。不要小看陷陣輕兵,他們是秦軍戰鬥力最強的兵種,最擅長打硬仗。

還有哪些對付馬其頓方陣的方法,歡迎補充!


歷史風暴


馬其頓方陣在當時真的沒有破解的辦法嗎?

回答:真的沒有。

馬其頓方陣其實是一種改良的希臘步兵方陣。揚名自亞歷山大大帝。雖說是名成八陣圖,而八陣圖又何償不是揚名自諸葛臥龍呢??

我們先通過下圖來看一下什麼是馬其頓方陣。

馬其頓方陣,說白了就是一種重裝步兵長槍陣。陣形常為橫隊,縱深16人,橫隊長度視戰場情況及作戰需要。標配6米長矛,長矛名曰薩里沙,在後期,這矛又加長了大約半米(天,這應該叫巨矛吧),防身圓盾,直徑約合60釐米,用來防禦對方的箭矢,以及近戰短劍(個人覺得還是叫匕首更合適)。前五排士兵平端長矛,形成五層有梯次的矛陣,後排士兵以不同角度斜向上或豎持長矛。戰鬥中,後排士兵會隨時準備替補前排被擊倒的戰友,以保持隊形完整。

馬其頓方陣防守時第一排士兵半蹲,平端長矛,第二排士兵將矛杆搭在第一排士兵的肩頭,長矛尾端著地,用以抵消敵方騎兵的衝擊力,形成拒馬陣。這是一種攻守兼備的步兵陣形。攻擊時則前五排士兵平端長矛,全體跑步衝擊。在缺少重甲的冷兵器時代,這就是裝甲師。

當然,單純的馬其頓步兵方陣並不是無懈可擊。例如長矛陣正前方有非常犀利的攻擊力與堅實的防禦能力,單兵圓盾也可以有效抵禦對方弓箭射擊,後方,也可以較有效的進行防禦。但兩翼則是軟肋,由於長矛的笨重,進行橫向防禦時非常困難,密集陣形中的長兵器,很難進行橫向90度的調轉。這過程必然導致陣形的散亂從而被敵人有機可乘。

但要注意,馬其頓方陣可並不是孤軍作戰,它還有著很給力的配合部隊。一是是輕裝步兵,二是輔兵,三則是馬其頓夥伴騎兵。

輕裝步兵矛稍短,盾更大,甲更輕,機動性較強。常配合騎兵作戰,對被騎兵衝散隊形的步兵進行追殺,或者是在騎兵聊著膠著狀態時進行解圍。

輔兵輕甲或無甲,通常無盾,裝備短矛或投槍,並有弓箭和投石器,機動性更強,並有遠程打擊能力。

需要著重說一說的是馬其頓夥伴騎兵。

夥伴騎兵基本是公認的那時代的騎兵之王。要知道,這是在沒有馬鐙和高橋馬鞍的時代。使用長兵器,已然是極為困難,更何況還要進行突擊。首先,夥伴騎兵基本做到了俱裝,護具有頭盔、胸甲、護腕和護脛甲,都是青銅甲哦。到了亞歷山大時代,又引進了亞麻甲,不過戰時還是以青銅俱裝甲為主裝備。俱裝的重甲,不僅增強了騎士本身的防禦能力,更是增加了騎手衝擊時的衝擊力。其次,夥伴騎兵裝備一杆標配的馬其盾長矛,長度大約3.5米。這個長度的長兵器,還是刺殺兵器,在沒有馬鐙與高橋馬鞍的時代,對騎兵的騎術有著非常非常高的要求。因此夥伴騎兵的長矛攻擊方式常常比較單一,往往是反持長矛,頭低尾高,進行由上斜向下的刺擊,或者雙手持矛,進行左上右下或相反的刺擊。長矛經常是一次性攻擊武器,刺中敵人手,騎手會立刻鬆手放棄長矛,同時拔出腰間的短劍,繼續廝殺,如果有可能,則會取回長矛,進行第二輪的刺殺。

以這樣的裝備實力,只要地形合適,指揮得當,在當時,又有什麼樣的力量能夠擊潰馬其盾方陣呢??實際上,亞歷山大指揮的戰役中,應該還沒出現過方陣被擊潰的記錄。


新茶老酒聊點兒歷史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

馬其頓方陣當時確實屬於世界頂級的一種戰術陣型,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就是憑藉著馬其頓方陣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建立了地跨亞非歐的亞歷山大帝國!

馬其頓方陣是一種步兵方陣(兩翼還有),具體形態還是直接上圖吧,一目瞭然:

在這裡還是要說明一點 ,馬其頓方陣雖然說是步兵方陣,但是夥伴騎兵也是馬其頓方陣不可或缺的一環,屬於箭頭一般的存在。往往都是起兵衝鋒過後,步兵再來來一波推進。然而,後來馬其頓人自己放棄了騎兵。

但終歸,馬其頓方陣的組成形式也註定了它絕對不能稱之為靈活,對於地形的要求很高,幾米長的長矛,怎麼來的機動性。

一旦遇到山地,丘陵之類的,陣型很容易被分割。而要擊潰馬其頓方陣,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破壞馬其頓方陣的陣型。後來的羅馬就是利用地形切割馬其頓方陣,然後突入方陣的內部隨意的蹂躪。

在亞歷山大時期,馬其頓方陣之所以如此強悍,一方面在當時的時代背景,馬其頓方陣在戰術層面遠強於他所碰到的對手;另一面則是有著遠超對手的國力作為保障,就算你知道我的弱點也沒事,反正打不到!

而同時期的中國,正處於戰國時代。如果要是馬其頓方陣遇到了此時的中國軍隊,恐怕會有一萬種方式讓馬其頓方陣完蛋。

兵者,詭道也!

要論起戰術,恐怕當時馬其頓找不出能夠與孫武、吳起、李牧、王翦這樣的大師相媲美的人物。


論國力,中國的農耕經濟可是領先世界的。戰國七雄年年戰爭,規模動輒上十萬,能夠支撐起這樣的戰爭,國力並不虛亞歷山大帝國。

再說,亞歷山大帝國持續的時間很短,說明馬其頓裡面並沒有什麼出色的政治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