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中國人不認奧斯卡了

為什麼中國人不認奧斯卡了

3月16日,本年度奧斯卡最佳影片《水形物語》登陸中國各大影院。這部以人魚和啞女的愛情故事為主線的影片,從宣傳片到正片上映之前,一度成為觀眾們討論的話題。

實際上,從去年第74屆威尼斯電影節斬獲最佳影片金獅獎開始,《水形物語》接連獲得國內外知名獎項的入圍並最終在第90屆奧斯卡,以13項提名的成績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電影配樂和最佳藝術指導4項大獎。然而,這部看似成績不菲的影片,在登陸中國市場後卻並沒有得到觀眾的一致好評。

從某種角度說,拋開主題、寓意等等,《水形物語》並沒有脫出一部用來展示好萊塢工業水準的套路之作。影片獨特的復古視效和唯美的音樂讓觀眾領略到了“最佳影片”的華麗外表,但迴歸到內容本身,設定奇異之外,這就是被人講過無數遍的“王子與公主”童話故事。

而奧斯卡竟然給予這部套路之作如此多的肯定,不禁令人聯想到好萊塢近幾年愈益明顯的“政治正確”。

不難發現,《水形物語》中五位正面角色全都是邊緣群體的代表:殘障人群、有色人種、同志群體、底層勞動者、冷戰意識形態之下如履薄冰的外國移民……至於那位造型奇特的人魚,更是蘊含著全世界所有被壓迫和無法被大眾理解的人民。

這些角色,不論觀眾如何理解,它或多或少的映射出了影片想表達的對“少數派”的關注以及對傳統偏見的諷刺。只是這個主題並沒有新意,甚至老套。

主題類似於《水形物語》的電影,在如今的美國政治生態環境下出現的並不意外。

實際上,將“真善美”、“人性光輝”等元素融入電影主旋律的好萊塢電影,一直是美國主流價值觀對外輸出的載體。它作為一種國家品牌,不斷對國外觀眾灌輸自己的價值觀,傳播美國的文化意志。

不過,從近年來的好萊塢包括奧斯卡在內的有關電影產業的活動中,人們明顯能夠看到美國電影產業隨著國內政治變動和格局變化所發生的動盪。美國電影產業的重心正從之前的文化輸出工具,逐漸轉變為服務於國內政治變化的工具。

而當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對全球文化壟斷鏈條出現鬆動的時候,中國電影產業恰獲得了難得的發展契機。

據統計, 2015年中國電影市場總票房超過440億元人民幣,較2014年增長48.7%。隨著發展趨勢不斷攀升,至2017年,中國電影市場票房已達到559.11億人民幣。相比之下,北美電影市場則處於基本停滯甚至小幅萎縮的困境,已經多年在100億美元左右搖擺。

中國電影市場的興盛,首先在於大眾的消費升級,並且人們不止停留在物質層面,精神文化追求逐漸成為消費主流。觀眾對電影的需求、自身的鑑賞力不斷上升。

因此,儘管美國好萊塢電影聞名世界,但當影片內容空洞陳舊又是美國內部事務的映射時,即便頂著奧斯卡的光環,品味提升的中國觀眾也開始不再買賬。

中國電影市場正逐步告別銀幕拉動票房時代,進入內容驅動票房時代。

以進口影片為例,不論有無噱頭十足的宣傳造勢和大牌明星助陣,內容為王的作品才能夠收買觀眾的心。比如低成本的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和美國電影《變形金剛5》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雖然後者擁有“超級大片”的噱頭,高科技的視效以及多年來受大批忠實粉絲擁護的IP形象,但慘淡的票房成績說明了它內容的失敗。

不過,近年來美國電影的票房雖然有些“力不從心”,但好萊塢電影在各國觀眾心目中的地位並沒有動搖。其重要秘訣之一就是已經形成了比較系統的產業鏈。

好萊塢包含了電影的投資、生產、發行和放映等主要行業,同時包含了電影后產品開發及其他相關領域的內容,充分體現了對電影產業橫向和縱向產業資源的一種有效整合。

其實電影運作從來都不是一個單向的流程。大部分國內電影,影片下映就算完成了任務,很快消失在群眾的視野中;而大部分好萊塢電影影片下映後才正式開始了圈錢模式。 高度的商品化和高效的商業運作方式,是好萊塢的最基本特徵。美國製片人與發行人協會的威廉·海斯曾經說過:“商品跟在影片後面,凡是美國影片深入的地方,我們一定能夠銷售更多的美國貨物”。令觀眾熟知的IP形象和各種類型化的電影公司其實已經在傳播電影的同時,將電影品牌滲透到觀眾的日常生活和消費計劃中了。

好萊塢的另一特徵,是成熟的品牌化運作,形成米高梅、21世紀福克斯、哥倫比亞、皮克斯、環球影業等一批世界知名的電影公司。這些公司在近一個世紀的時間裡,源源不斷地向世界輸出帶有美國文化印記的電影產品,成就了今天美國的國際形象。

相比之下,中國電影產業也不缺實力雄厚的“航空母艦”。例如,製片業有中影、華夏這樣的國有大型企業,更有華誼、博納這樣知名的民營企業。但是,如果說品牌是一艘航母,那麼產品就是艦載機,其性能決定著航母的戰鬥力。就整體而言,中國電影公司拿出的影片,其情節、立意、製作等方面與好萊塢還存在著不小的差距。

直到現在,大部分中國電影公司,還未能脫離靠導演、靠明星的初級階段。相比之下,美國電影公司都具有鮮明的品牌特色——善於打造理想化虛幻世界的米高梅;走現實主義並承擔社會批判功能的福克斯;還有黑幫片“專業戶”華納兄弟以及美國動畫電影代表迪士尼等等。

總之,中國電影產業迎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但需要補足的功課也有太多。不僅要將重點放在有力的作品內容上,更需要電影公司將這些內容品牌化,最終將中國電影打造成為一張文化傳播的國家名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