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有些人願意吃生活的苦而不願意爲學習吃苦?

青苔小酌


這樣的人很多。

很多人只能接受正常的學校教育,一旦離開了學校,就對學習沒有了興趣,也沒有自學的能力,更沒有吃苦的精神,這主要還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把學習到的知識變成對生活有用的東西。如果我告訴他學習一天可以賺1000,這個人估計就可以吃苦了。為什麼?因為多數人學習是為了謀生,而一旦學習以後找不到變現的通道,對生活也沒有幫助,他就不想學習了,更不想吃苦了。但是,現在是一個終身學習的時代,放棄學習最後肯定是要走下坡路的。我雖然是985學校畢業的,但每天都在學習,學習人工智能,學習python,學習廣義相對論,學習區塊鏈技術……為什麼?因為我知道如果放棄學習,我將失去前進的動力。

除了以上說的原因,為什麼很多人願意吃生活的苦呢?這個是因為這個苦是不得不吃的,他逃避不了。但學習的苦卻是可以逃避的。一個人不想學習的話,誰也管不住他的。

還有一個原因是很多人在學習上投入的成本太少,所以不想繼續投入了。如果你為了學習已經投入了非常多的沉默成本,那麼你也會堅持學習的,不堅持的話,以前的投入就泡湯了。


瀟軒


這個話題很經典,但同時也是個老問題了。

個人認為,有些人之所以願意吃生活的苦,而不願意為學習吃苦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1、人都有惰性以及拖延症。2、人都有享受片刻安逸的心態。3、人天生具有短視的習慣,長遠目光是需要後天培養的。

先來分析一下吃學習的苦與吃生活的苦有什麼區別。學習的目的是學習知識,提升自己的科學技術水平,以求達到可以考取好大學或者能有優於別人的一技之長,而要想達到這樣的水平,必須經過一個漫長的長年累月的學習過程,如果將學習的過程作為一種苦來看待,那麼這種苦至少要吃十六年,而這十六年的苦能否換來一個令人滿意的回報還是個未知數。最最重要的一點,如果想通過學習來提升自己的能力,那必然是一個主動學習的過程,而當一個人把學習當做吃苦時,這就表示,這個人要有主動吃苦的意願,並且要持續吃苦十六年,這十六年的苦還並不一定能夠換來一個光明的未來。而且總結來說,人具有的惰性與拖延的性格就讓人從內心開始排斥這種主動吃苦並且結果未知的事情,在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片刻的空閒愉悅時間,畢竟這個世界上誘惑有很多,當學習是一種痛苦,而休閒娛樂會讓人擺脫痛苦時,自制力不強的人自然會選擇愉悅。

再來說一下生活的苦,沒有人願意吃苦,更沒有人願意吃生活的苦。如果一個人能每天都有花不完的錢,每天都可以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誰願意吃苦呢?一個人之所以願意吃生活的苦是因為生活逼迫著他必須要吃生活的苦,這也是一個逃避學習,被惰性拖延短視佔據內心的人自己選擇的人生道路。

俗話說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同樣,人生在世,十之八九的時間都會在吃苦。調整自己的心態,樂觀積極的接受無論是學習帶來的挫折也好,還是生活帶來的挫折也好才是我認為的最正確的人生觀。把每一種困難都當做是人生在世的一種歷練,當成是人生在世的一種特別的經歷與體會,而不是一種苦難才能夠讓人生活的更愉悅,不是嗎?

反觀那些在學習上取得優異成績的學生,我想那些人絕不會將學習當做是一種吃苦,他們往往樂在其中,不斷學到新知識的過程就像是遊戲中通過了一個個關卡一樣讓他們感到興奮,這樣一來,十六年的學習便是十六年的娛樂,二十三年的學習便是二十三年的娛樂。同時,反觀那些在生活中事業上取得令人羨慕的成就的人,他們也一定不會將生活中面對困難解決困難當成是一種吃苦。

這個世界上不存在做什麼事是一種吃苦,人生本就不到百年,很多困難與挫折一輩子可能只會遇到一次,勇敢面對,縝密分析,順利解決便是為人生這幅畫卷上留下了美妙的一筆。


留丨手


首先說沒人願意吃苦。

很多人在不願意吃學習的苦的時候都沒有想到以後會吃生活的苦。並且現實生活中確實是這樣的,不一定你學習很努力,吃了很多苦,考上很好的大學,就一定比你們班不好好學習,沒有考上很好大學的同學混的好。這一點在同學聚會的時候表現特別明顯。有這些人做例子,那為什麼還要吃生活的苦呢?

再有一種,沒有好好學習,沒有吃學習的苦,等到了生活中吃苦的時候,她會認為這是由於沒有為學習吃苦造成的嗎?二者沒有必然的邏輯。或者等到生活中吃苦的時候,即使是這個人意識到她由於沒有吃學習的苦而在吃生活的苦,那麼她回頭還來得及嗎?來不及。所以她不得不忍受去吃生活的苦。

最後,生活的苦有些時候可以通過很多方式麻痺自己,讓自己感覺沒有那麼痛苦。但是學習的苦是吃的越多越清醒,越明白自己在吃苦,堅持下去是很難。所以大多數人都不願意吃學習的苦,寧可冒著吃生活的苦的風險。


桔子下午茶


品世間百態,選捷徑登峰。

吃生活的苦屬於被動狀態下,被逼無奈的去接受改變!

吃學習的苦屬於主動狀態下,提前意識預警自我施壓!

我的一篇‘’今天你不主動找壓力,明天壓力會主動找你‘’中,就被動與主動做出了強調!說白了主動就是提前意識強烈,將前方的危險隱患消滅在萌芽之中。被動則是自我保護意識薄弱,思想懶惰得過且過。主動型狀態的人選擇大多極端,不是流芳千古就是遺臭萬年。被動型狀態的人普遍隨大流。小市民心理,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天予不取反受其咎,當斷不斷必受其亂。

在擁有環境的時候,你不能改變環境,你是個弱者!未能擁有環境的時候,你不能適應環境,同樣是個弱者!無論是好事還是壞事,若要成事必將天時、地利、人和具足。主動型的人是去創造條件、伺機而動。被動型的人是等待機遇、憧憬奇蹟。

學習的苦主動型的人會去吃。因為主動型的人對待前方的未知越少越好。要想人前顯貴,就得人後受罪。吃的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生活的苦被動型的人會去吃。因為被動型的人沒有主觀意識和獨立的思維個性。天塌大家死,過河有矬子。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霜。

所以我們要品世間百態,選捷徑登峰。成功的定義不只是金錢一種代表。庸俗的概念也不是金錢能決定了。

佛說:有因必有果,無因便成佛。主動的發現因,解決因。何苦被動的承受果現前呢!



犟永遠是配料


有很多人願意吃生活的苦而不願意吃學習的苦。和窮人寧願腦袋空空而不願口袋空空,富人願意口袋空空而不願意腦袋空空。這兩句話都是前幾年很流行的勵志名言。

兩句說的意思相似,不是具體說人不願意吃學習的苦。而是指那些沒有眼光和遠見的人,不知道怎樣活學活用才能改變命運。老鼠算是動物裡最靈敏的,能在人的眼皮底下生育繁衍也算厲害,可人們也容量抓住它,就是利用了它的一個缺點,太鬼精只會走老路,只需把夾子放在它必經之地就一定能抓住它。眼光賊精而目光短淺的人不懂下苦功讀書是為了投資明天,投資未來。

晚上想好千條路,早上起來走老路。不願意投資腦袋,不願下力氣做根本的事。只願意投資現在眼前的一點小利而沒有魄力投資未來。只有小聰明而沒有大格局!


黃蜂二師兄


每個人擅長的能力不同、對不同類痛苦的感受不同,結果就會產生認知上的不同。

對於一個滿懷夢想急於去實現的人,或者是非常想證明/鍛鍊自己的能力而時刻尋找機會的人,再或者是責任重大急於解決問題的人,讓他們無所事事的待在高檔場所天天喝酒打牌,會讓痛苦的他們無法忍受。

同樣,讓從小嬌生慣養的人,或者擅長紙上談兵的人,去面對重大壓力、去限時解決什麼問題,他們也會崩潰的。

所以,不同的人有自己不同的選擇。

如果這種選擇是切合自己的特長的,那麼他就會是充滿動力樂此不疲的;如果這種選擇不僅符合自己特長、還是社會需要大家都歡迎的,那麼他就容易成功並感受到那種幸福。

每個選擇,只要是認真的,就可以不去後悔;只要是理性的,就值得被尊重。

生活的苦或學習的苦,只是人生過程中不同的路徑下過關難度的體現形式,都是需要選擇人去克服和承受的,至於先選哪個後選哪個其實不重要,因為必須過的關(如輟學就必須後天強化學習去補課)終歸是要過的。

每一關都會有人被淘汰下來,通關的則有幸福的獎勵。

而一茬一茬或被淘汰或通關後繼續前進的人流,就是整體社會各色人等努力與否、成功與否的自然排列。


理得心安


其實無所謂吃苦與不吃苦,你以為的吃苦也許別人正樂在其中,也許你以為的樂在其中在別人眼裡也是一種吃苦。舉個例子,就像你以為早上六點起床去學校學習,晚上九點之後回家睡覺,週而復始堅持高中三年是一種吃苦,然而並不能否認,很多高中生樂於享受這種狀態,這樣的狀態能讓他們每天都能學到新的知識,讓他們每天變得都比昨天更優秀一點點,而每天變的優秀一點點會讓他們十分快樂,有時候有些人覺得玩遊戲很快樂,但有些人以為玩遊戲就是浪費時間浪費光陰,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這些事情,誰能說的準呢,所以說,為什麼有些人願意吃生活的苦而不願意吃學習的苦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


太陽84424


生活中的苦必吃不行,生活沒有一帆風順和那麼多甜蜜。然而,學習不每個人都有天份和用途。什麼時代,什麼國家抬轎的還是多於坐轎的。這是現實中的實際存在和自然規律。





Luzhanxiao


首先,個人覺得吃苦大多數人都是不願意的。能吃苦和願意吃苦是兩回事。

正如問題所講,其實大多數人是年輕時不明白不吃學習的苦將來得遭遇生活的苦。待到青中年時,已然錯過了最好學習年齡和最好的學習環境。

雖古語有云:活到老,學到老。但這個時候生活的苦隨之而來了,被迫吃這生活之苦,其中不乏能吃苦之人。


雨子塵天


這個問題問的非常的好。為什麼有的人喜歡吃生活的苦而不願意吃學習的苦呢,我個人就講講自己真實的感觸吧。都是吃苦,可是苦和苦是不一樣的。生活中的苦無外乎你努力付出時間和精力或者是勞動,只要是你付出了肯定是或多或少都會有所收穫的。可是學習不一樣,就拿我自己來說吧,我很喜歡學習,可是每次遇到高等數學我都是要奔潰的,無論我怎麼努力怎麼刻苦怎麼去練習,那些數學題我依舊是不會做做不來,那一刻真心覺得自己腦子不夠用,智商是硬傷。所以說生活的苦是人人都能吃的來的,可是學習的苦未必人人都能吃的來的。這也就是為什麼農民比研究生多的原因之一吧,我們總不能說是農名只願意吃種地的苦而不願意吃學習的苦吧,不是不願意吃,吃沒辦法吃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