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給中國家庭帶來哪些變化?這對成都「鑽石婚」老人告訴你

四川新聞網成都7月30日訊(雷茜 記者 陳淋)2018年6月1日,家住成都市郫都區的85歲老人戴聲明和86歲的老伴劉明德迎來了鑽石婚紀念日,他們已經攜手走過了整整60年相濡以沫、風雨同舟的歲月。

鑽石婚宴上,戴聲明握著老伴的手,流下激動的淚水,“60年的相伴,我們不離不棄過著普通人家的平凡生活,也承受著平凡家庭的酸甜苦辣,我們共同走過了多事的春秋,也迎來了百花齊放的春天。如今,四世同堂,兒孫繞膝,回望來路,我們感激萬分……”

兩位老人的真實經歷,是時代變遷的小縮影,它折射出改革開放這場波瀾壯闊的偉大改革,給中國普通家庭帶來的巨大變化。

改革開放給中國家庭帶來哪些變化?這對成都“鑽石婚”老人告訴你

成都“鑽石婚”夫婦劉明德、戴聲明老人的結婚照

1包水果糖辦場婚禮 70.5元工資養大三個兒子

改革開放讓“月光族”日子宣告結束

上世紀50年代,響應“上山下鄉”的號召,從軍隊轉業的劉明德被分配到了涼山州金陽縣組建“新華書店”,戴聲明作為新中國成立後西南民族大學畢業的第一批大學生,被分配到金陽縣對坪鄉工作。在歡迎大學生的晚會上,才華橫溢的晚會主持人劉明德深深地吸引了戴聲明的目光。

一年後,25歲的南充小夥劉德明和24歲的郫縣姑娘戴聲明喜結連理,在金陽縣政府禮堂舉辦了婚禮。沒有鮮花,沒有酒席,兩位新人用一包水果糖招待了同事朋友。最奢侈的事,是兩人去縣城裡的照相館照了一張黑白的結婚照。

婚禮剛結束,戴聲明就匆匆返回了對坪鄉。“那時候不像現在,有婚假、產假。我們的婚禮都是抽她來縣裡開會的空餘時間辦的。”劉明德回憶,當時的交通極其不便,從金陽縣城到戴聲明工作的對坪鄉只能靠步行或騎馬,“翻山越嶺”兩人才能見上一面。“回郫縣探親就更麻煩了,路上少則三天多則五天。”

1959年8月,劉明德和戴聲明的第一個兒子出生了,那時兩人每月的工資加起來是70.5元。隨後老二、老三相繼出生,但70.5元的工資一直沒有增加過。

家庭月收入僅有70.5元,賢惠能幹的戴聲明精打細算。為了確保收支平衡,當月拿到的工資,她按必要支出分項進行詳細規劃。這也成了“計劃經濟”時代家庭的一項重要功課。

改革開放前,日子的艱難體現在吃飽肚子和穿暖衣服上,那是一個為吃穿發愁的年代。物質匱乏、經濟瘡痍,糧票、布票、肉票……成為那個時代特殊的產物。吃飯要糧票,做衣服要布票,如今,劉明德家裡依然保存著厚厚一沓票證。這是他們的小家庭走過這個時代的最好見證。

“那時,每次出差前還必需先要去把地方糧票換成全國糧票,否則,到了出差地就沒有飯吃。”劉明德講道,不僅如此,連穿衣也要精打細算,家家戶戶都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一件衣服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穿的不能再穿了就撕成條,一層層用漿糊粘起來,做鞋幫、納鞋底用。

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作出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決策,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全國上下開始抓生產、抓經濟,劉明德家也迎來巨大轉折。

曾礙於家庭成分原因得不到重用的劉明德,在新時期“能者上”的政策背景下,憑著一身過硬的財會技術,先後迅速被提拔為金陽縣審計局副局長、局長。高學歷、有文化的戴聲明也從對坪鄉調動到金陽縣城商業局,任支部書記。至此,依靠書信交流的兩地分居生活結束,一家人得以團聚。

讓劉明德一家感到驚喜的,還有工資收入的變化,10多年不曾變過的工資,開始逐年遞增。家庭每個月除開必要的支出,竟然還能存下一些錢,“月光族”的日子也宣告結束。

改革開放給中國家庭帶來哪些變化?這對成都“鑽石婚”老人告訴你

成都“鑽石婚”夫婦劉明德、戴聲明老人的結婚照

2本賬簿見證社會發展

家庭支出變化映射改革成果

時間的車輪進入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進了中國的千家萬戶,曾經人們趨之若鶩的“三轉一響”老“四大件”被取而代之,變成了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和錄音機的新“四大件”。1985年,劉明德家湊齊1200元錢,購買了一臺黑白電視機。

“電視機搬進家裡時左鄰右舍都來圍觀,每天晚上,10多位忠實觀眾也都會準時到我們家報到,大家圍著一個十四英寸的黑白屏幕看得不亦樂乎。”劉明德說,後來家裡又陸續添置了洗衣機、電冰箱等,工資逐步提高,商場裡的商品也逐步豐富起來,老百姓的生活開始從“基本生存型”向“享受發展型”轉變。

1992年春天,鄧小平在南方視察時發表了南方談話,為中國的改革發展開拓了更加廣闊的舞臺。這一年,戴聲明和劉明德相繼退休,回到家鄉郫都區定居。但這場“南巡講話”深深鼓舞了他們的心,兩位年過半百的老人也加入到“南下北上”的打工隊伍,前往北京開啟人生事業第二春。

乘著民營企業迅速崛起、蓬勃發展的東風,劉明德和戴聲明很快就在北京一家制藥企業找到工作,這一干就是7年。兩人用7年時間掙了21萬元錢,再次回到郫都,開始了真正的退休生活。

戴聲明有記賬的習慣。她拿出兩本家庭賬本,泛黃的紙張上,一筆不落地記下了退休後家庭的收支情況。記者翻開賬本看到,1993年戴聲明的退休工資是每月196元,而到2018年已上漲到了每月4800元,大約上漲了24.5倍。

戴聲明還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二十年前,每月兩人退休工資總共500元,每月家庭生活開支400元,佔總收入的80%;如今,每月兩人退休工資共9000多元,每月生活開支2000元,佔總收入的22%。

從80%到22%的恩格爾係數走勢背後,是中國普通家庭在改革開放進程中享受到的改革紅利,是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成就展現。

劉明德說,“當年選擇去北京打工,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想圓了從小想去北京天安門看看的願望。這些年,我們老兩口不僅幾乎走遍了國內的城市,還去了德國、法國、意大利、瑞士等國家。這在40年前,想都不敢想。”

雖然已經84歲的高齡,閒不下來的戴聲明如今仍然在郫筒伏龍社區擔任黨支部書記,組織會議、開展活動、義務為三無小區打掃公共衛生……力所能及地為社區發展做著貢獻。

在當前“堅持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的號召下,戴聲明一家積極投入到環境保護公益活動中,大力宣傳垃圾分類,多次被評為“社區先進個人”“郫都區五好家庭”。

“過過苦日子的人才知道今天的生活來之不易,我們國家用幾十年的時間發展成這樣,真是奇蹟!兒時我們玩耍的柏條河畔,已是一幢幢整齊的樓房和小橋流水;曾經我上學的青槓樹村,已成為今天新農村建設的典範。我們趕上了好日子,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現在生活的甜蜜,我們要多做一些有意義的事,去回報黨、回報社會。”

(圖片來自郫都區委宣傳部內刊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