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腾讯的梦想,我们需要付出什么代价?

前两天,一篇题为《腾讯没有梦想》的文章在业界广为传播。作者认为腾讯资本加流量打法的背后,是过度关注短期的ROI的投行思维,虽然赚了很多钱,但是导致业务的内生能力并没有跟着市值的飙涨而同步增长。

随后出现了很多文章,比如《谁说腾讯没有梦想》、《腾讯没有梦想,你就有嘛?》,关于腾讯有没有梦想的话题瞬间引爆社交网络。最有意思的是马化腾回复这篇文章的截图开始流传开来,到最后网友们才发现这是一张PS过的截图,一时间媒体人纷纷开始谴责这一行为。

为了腾讯的梦想,我们需要付出什么代价?

这件事有趣儿的地方是,在马化腾的世界,有人杜撰了一个马化腾的言论,竟然被全世界媒体传播了一整天。这件事把微信的封闭暴露无遗,可以说微信是一个封闭到骨子里的生态圈,从微信的内置浏览器到公众号里的文章,无不散发着打造互联网小花园的野心。

现在很多应用开始放弃内建浏览器,转向使用SVG将网页内容统一交给Safari 处理。将网页交给 SVC 处理有很多好处,一来开发者不必浪费时间和精力重复造轮子,二来用户也可以获得更快更无缝更统一的体验。这样看起来,取消内置浏览器并迁移到 SVC 完全有益无害,但微信却站在了选择不迁移的少数派那边。这样做的原因并不难猜到:微信需要控制权。

在微信中,你无法点开对方发来的Telegra.ph链接,也无法点开朋友发给你的淘宝链接。点击、打开链接,这个在万维网中理所当然的操作,到了微信却成了复制、切出微信、打开浏览器、粘贴。

微信企图并正在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浏览器,然而和一般浏览器不同的是,微信既不中立、也不开放。别忘了,不管你是用什么浏览器,HTTP协议和万维网的其他构成标准都是由W3C起草,而不是开发IE的微软、构建Chrome的Google或者单一哪一个商业公司,但微信想做的却是事实上的标准制定者。

而在微信的标准里,只有微信生态圈内的链接可以通行无阻,指向外部互联网的链接全都只能靠边站到文末,被迫戴上言不正名不顺的四个字——原文链接。

为了腾讯的梦想,我们需要付出什么代价?

互联网的精神在于其开放性,腾讯却选择了相反的道路,在封闭的微信生态系统中,谣言满天飞也就不奇怪了,想想看你父母天天分享的养生信息,PS马化腾的回复截图,只是每天在微信上演无数次的日常而已,不同的是这一次发生在了腾讯老总身上。

小编还是那句话,如果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就别怪谣言丛生,为了马化腾的腾讯梦想,我们究竟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