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平时彬彬有礼的人也加入了“对骂群”?

最近,“对骂群”突然爆红,一言不合就开骂,微信群的名字也很直接,比如宝马奥迪奔驰对骂群、王者荣耀与绝地求生对骂群、香菜好吃与香菜难吃对骂群、南方北方互喷群、佳能尼康索尼宾得富士互喷群……

是什么让平时彬彬有礼的人也加入了“对骂群”?

对骂群的“起源”还要从NBA总决赛说起,因为骑士与勇士的激战引发了两方球迷的对骂,粉丝们建立了一个对骂群,叫做“勇士骑士球迷互喷群”。对骂群的话题延展性非常好,骑士勇士对骂群之后,出现了肯德基麦当劳对骂群、拼多多淘宝京东对骂群、阿迪耐克对骂群、抖音快手对骂群、英雄联盟DOTA对骂群、无理由有理由对骂群,甚至还有哑巴互骂群......地域、性别、品牌、甚至是口味,这些对抗性极强的话题制造了骂点。

对骂可以视作吐槽的“衍生品”,是一个更“垂直”的存在,对骂群的出现恰好营造了这样的环境。现实生活中,如果你公然与陌生人对骂,一定会遭到侧目,但在微群上对骂则不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少人的本能需求。

现在越来越多的微群变成了死群,除了发红包外,很少有人发言,对骂群实现了高互动频次的互联网社交,缓解了找不到话题的尴尬气氛,把死群救活。

相信很多人听到网上对骂群的第一反应都会是无聊。原本这些人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都温文尔雅,或许也都知书达理。甚至在微博等更开放性的互联网平台上,他们也展现出自己积极的一面。但为何在微信的对骂群中却显得有些暴躁?

一是周围谩骂的环境容易激发愤怒,就像破窗原理一样,当有第一个人打破窗户的时候,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窗户被打破。

还有就是匿名性的群聊不用对自己的言论负责,互为陌生人的状态下可以更肆无忌惮的说一些平时不会说的话,此时的人会感到相对安全,这样更容易发生“去个性化”反应。

是什么让平时彬彬有礼的人也加入了“对骂群”?

现在社会上的“杠精”也越来越多。他们往往固执地坚持自己的理念,并对不认同自己理念的人予以抨击。他们特别活跃,简直就是混迹于互联网上的“抨击者”。而他们看似在与人辩论,但实际上只是在不断输出自己的理念。

对此,微信官方很多便做出了反应,将根据用户投诉提交证据进行核实,如举报内容存在违规,将立即处理。

微信团队会根据用户提交的证据材料进行核实确认,并根据《微信个人账号使用规范》对存在违规行为的账号或群进行处理:对个人账号,将会进行包括但不限于封停功能、限制登录处理 ;对微信群明确存在整体恶意的,将会实施限制群功能(封群)处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