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鮮肉遭痛批,沒五星級酒店不上廁所,這是爛片爛劇的原罪嗎

7月28日,影視行業知名評論人宋方金、史航、譚飛、李星文再度猛批小鮮肉。

宋方金表達觀點說,“小鮮肉本身就是對藝術品質的放棄,甚至是一代演員的墮落。七八年前演員耍大牌是要改劇本、加戲;現在的小鮮肉要求減少拍攝好趕通告。”譚飛說“小鮮肉剛火的時候,有人提出我拍戲的地方一公里內必須有五星級酒店,只能去這種高端場合上廁所,因為受不了廁所髒。”李星文則給出了更恐怖的結論,“收視率造假,接近家家下水,嚴重到了對於電視行業真的是一個滅頂之災。”

小鮮肉遭痛批,沒五星級酒店不上廁所,這是爛片爛劇的原罪嗎

算上近期炒的沸沸揚揚的演員天價片酬、陰陽合同問題,演員一次次被推上風口浪尖,各個角度都成了評論人們批評的入口,高片酬的演員和小鮮肉們成了行業亂象的罪魁禍首。但是,這個鍋真的應該全都甩給他們嗎?理清行業各個環節的邏輯很有必要。

小鮮肉遭痛批,沒五星級酒店不上廁所,這是爛片爛劇的原罪嗎

問題1:小鮮肉是行業亂象原罪?

宋方金說“小鮮肉本身就是對藝術品質的放棄,甚至是一代演員的墮落。”他可能是對小鮮肉這三個字有什麼誤會。這個詞最早是特指韓國帥氣的年輕偶像,後來慢慢變得有貶義成分,但直接和作品藝術品質掛鉤,甚至得出一代演員墮落的結論未免偏激。國內的演員中,最早被定義為小鮮肉的馬天宇、陳曉,經過時間和作品的磨礪,演技也逐漸得到了觀眾的認可,而現在的老戲骨,在年輕時不一樣也都有稚嫩的表演嗎?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本身拿小鮮肉和老戲骨做比較就有失偏頗。

小鮮肉遭痛批,沒五星級酒店不上廁所,這是爛片爛劇的原罪嗎

當然,從當下影視作品的普遍質量來看,“小鮮肉”們的表現確實不盡人意,而大家除了吐槽他們的演技,也吐槽他們的不認真、不努力。譚飛說的“一公里以內必須有五星級酒店”並非段子,確實存在,但反過來說,這樣飛揚跋扈的演員,連評論人和觀眾都看不下去,為什麼還能在行業內站住腳、有戲拍?製片方出於市場考慮不得不用這樣的演員,但選擇了這種演員,是不是也意味著從創作之初就已經放棄了藝術追求?如果從項目最初,製片方層面就都能恪守底線,棄用這樣的演員,為了有飯吃,讓這些所謂的“小鮮肉”們上山下鄉可能都沒意見了。

小鮮肉遭痛批,沒五星級酒店不上廁所,這是爛片爛劇的原罪嗎

問題2:小鮮肉有誕生的條件和生存的土壤

是作品引領觀眾品位,還是觀眾決定作品方向,是一個謎, 但唯一能確定的是,觀眾的喜好,和近年來影視,乃至綜藝行業的創作風潮,讓年輕演員奇貨可居,給了小鮮肉們提供了誕生的條件和生存的土壤。

電影方面,從《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開始,掀起了長達幾年的青春片風潮,都需要小鮮肉上陣;

電視方面,早年流行的現實主義題材、傳統歷史題材、婆媳和柴米油鹽的倫理劇好像都過時了,動漫、青春、仙俠蓬勃發展,同樣需要源源不斷的小鮮肉;

小鮮肉遭痛批,沒五星級酒店不上廁所,這是爛片爛劇的原罪嗎

再看綜藝,主打老幫菜們的跑男、極挑等往年的流量扛把子,到了今年沒激起什麼水花,反倒是偶像練習生、創造101等主打新生代明星的偶像養成節目登上舞臺,也讓網友們見識到了“小鮮肉”們的熱度。所以,其實是時代和行業的發展,將小鮮肉推上了歷史舞臺。

小鮮肉遭痛批,沒五星級酒店不上廁所,這是爛片爛劇的原罪嗎

問題3:收視率造假是滅頂之災?

當收視率造假的現象浮出水面後,會發現這已經形成了一個光怪陸離的連鎖反應——由於收視率的壓力 電視臺更傾向於購買有流量明星和小鮮肉的電視劇,於是倒閉製片方只能用這樣的演員才能讓劇集賣出高價,電視臺收視率決定了能不能把廣告賣給廣告金主,而當他們發現有小鮮肉的電視劇收視率也上不去時,為了廣告收入只能買收視率。

不過,是收視率讓電視這個傳統媒體崩壞?李星文的觀點有本末倒置之嫌。實際上互聯網的大潮不但革了傳統紙質媒體的命,也革了電視臺的命,電視原本家庭娛樂中心,地位逐漸被手機、平板電腦代替,當近期熱播的《扶搖》在線平臺早於電視、《沙海》、《延禧攻略》等電視劇開始選擇網絡獨播時,電視價值還剩下多少?因此,收視率造價是結果、是電視媒介垂死掙扎的手段,而不是它將在迎來滅頂之災的導火索。

小鮮肉遭痛批,沒五星級酒店不上廁所,這是爛片爛劇的原罪嗎

問題4:限制高片酬真的有用嗎?

陰陽合同近期炒的沸沸揚揚,演員高片酬也被網友廣泛吐槽。需要明確的是,二者不能混為一談,陰陽合同是犯罪,高片酬則是市場經濟。大家對高片酬的吐槽起源於去年年初播出的電視劇《孤芳不自賞》,製作粗糙、5毛特效、奇葩摳圖,導演鞠覺亮甩鍋給演員,說演員拿了高片酬,壓縮了製作成本,作為執行者,他只能拍出這樣的效果。但有一個疑問是,就算演員不拿走這些片酬,真的就能保證製片方會把省下來的錢投入到製作上嗎?

近年來資本行業的熱錢不斷湧入影視行業,演員的片酬也水漲船高,但觀眾會發現,注重品質的出品方和導演始終能堅守品質,抱著投機心態的片方推出的部部都是爛片。向電影工業、大特效的邁進中,更不乏迷失自己、掉隊的電影人。

比如去年上映的《奇門遁甲》,劇情不流暢、特效不過關,原因是導演袁和平和監製徐克沒有做好總體規劃,導致最終特效製作超支嚴重,降低要求的同時,刪掉了很多和劇情相關的特效鏡頭。

小鮮肉遭痛批,沒五星級酒店不上廁所,這是爛片爛劇的原罪嗎

還有電影《西北風雲》和前陣子的網劇《套路》,都是導演和出品方開撕,雙方各執一詞,導演說電影沒拍完錢沒到位,出品方說錢投了沒拍完燒錢太快,其實說到底,都是缺少有經驗的製片全盤把控創作流程。

再比如,上映三天緊急撤檔的《阿修羅》,投資7.5億,出品方不差錢,但結果呢?電影一樣拍的很難看,空有一流的特效水準卻缺乏想象力,電影中只看到了對好萊塢作品的借鑑和抄襲。

影視作品的創作是一整套複雜的流程,誠然,演員降低片酬會有所改善,但需要提升的是創作過程中各個環節和各個部門,以及我們的作品是不是真的能走出國門,踏進更大的市場。要說片酬,好萊塢的約翰尼·德普、小羅伯特·唐尼片酬更高,但他們有沒有因為高片酬而影響作品質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