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光攝影,用什麼曝光模式好?

向東影像


風光攝影,對於攝影師來說,都是喜歡嘗試進行拍攝的,不管怎麼樣,拍出自己想要的作品就是牛逼,所以一般我們都會去嘗試進行拍攝。

風光攝影

個人覺得風光攝影,需要天時地利人和。拍攝時間很重要,一般都是清晨或者傍晚,有光影效果進行拍攝,中午大白天,光線很平,拍出來效果並不好。拍攝設備,一般都是需要上三腳架進行拍攝,如果有必要就上快門線,可能我需要做堆棧,間隔拍攝。

風光攝影的拍攝檔位

一般我們會選擇A檔,光圈優先檔位進行拍攝。因為你都是上架子,所以當你調整好iso和光圈之後,就不用自己去考慮快門多少,直接會按照正常的曝光值去進行曝光拍攝。同時,你可以通過曝光補償去進行調整。 M檔,一般我們在拍攝星空的話,首選就是M檔進行拍攝,M檔進行拍攝,可以自由的控制光圈快門iso這些參數的調整。所以拍攝星空類的作品,M檔長曝加上超焦距對焦這個是首選。


其實不管怎麼樣,只要你把自己擅長於的東西發揮出來,不管是用什麼檔位進行拍攝,我們都是用出片作為唯一標準,只要能拍到自己想要的,誰還管要什麼檔位呢,對吧,是不是這個理。


光影的光陰社


風光攝影是非常常見的拍攝題材,也是許多攝影愛好者最喜愛拍攝的題材:

在風光攝影中,最常用的是光圈優先曝光模式(尼康A檔、佳能AV檔):

一、控制景深



風光攝影一般要求大景深,即畫面遠近各個部位都清晰:



光圈是控制景深的主要參數,結合經驗,通常風光片一般都會選擇F8以上的光圈值,一是可以獲得大景深,二是小光圈下鏡頭邊緣畫質也會有顯著改善:

二、間接控制快門


慢門拍攝也是風光攝影中的一種技法,用來表現天空和流水等對象的絲綢感,使畫面顯得靜謐唯美:



對於慢門風光,可以通過光圈優先模式下,通過較小光圈獲得較低的快門速度(較長的曝光時間):







如果小光圈下的快門速度還是不夠慢,可以通過加裝減光鏡來進一步延長曝光時間:


當然,如果快門低於安全閾值,要通過三腳架或開啟防抖等措施來應對:



不是特殊情況不建議提高iso,因為風光片景深大,對畫面細節要求較高,iso提高帶來的畫面噪點是個不利因素,應當儘量避免:

愛攝影、愛生活,歡迎關注“小k印像”,瞭解更多攝影常識和技巧,共同學習進步🙏


小k印像


風光攝影用什麼模式比較好?我一直使用膠片拍攝,在拍攝風光時首先要考慮的是曝光問題,所以測光是一個非常重要都環節。

我們要保證亮度較高的天空和雲彩在底片上有正確的曝光,又要保證深色的山體或者草地在顯影后有足夠的細節記錄。這樣我們就要對高光部分和暗部以及中間部分分辨測光。然後在膠片寬容度允許的範圍內找到一箇中間值,這其實就是簡化版的亞當斯的“區域曝光法則”。只有當底片上記錄到了足夠多的信息以後我們才能在暗房中放大出最滿意的照片。

因為數碼攝影的邏輯也是建立在膠片攝影的基礎上的,所以想要得到一張好的風光攝影作品還是要靠全手動模式來進行測光拍攝,其它的自動模式並不能保證你會獲得一張你想要的照片。


賢德4015434


通常使用光圈優先模式,採用光圈優先模式需要注意兩個問題:1、光圈大小 2、測光。 先談一下光圈設置:光圈的大小通常採用小光圈,我通常選擇6.3-14這個焦段,以體現近景、中景 遠景的細節。


上述為通常情況,怕攝星空時候,可以採取手動對焦到無窮遠,光圈2.8以上 ,以保證曝光時間短以及ISO儘量小。


此外,如果需要將太陽光芒納入,光圈應在16 以下,體現星芒

綜上,參數的設置取決於你的拍攝思路。搞清ISO 光圈、快門三者的關係,同時結合光圈與景深的關係,還有需要考慮環境的光比問題,決定是否需要分區曝光……預祝大家拍出心宜的照片!


Frank-梁


我和您介紹兩種常用的,也是比較準確得到曝光的模式吧:

1、光圈優先模式:

光圈優先拍攝模式屬於照相機自動曝光的一種,只要我們恆定光圈和感光度數值,那麼照相機會自動測光獲得快門數值,這個也是我們常說的曝光三要素,這樣我們就得到了一個符合曝光條件的具體數值。

利用光圈優先拍攝風光攝影題材,建議在場景光比不大的情況下使用光圈優先拍攝模式,對著畫面裡亮部或者暗部進行測光遵循白加黑減的原則,觀察畫面直方圖並儘量讓亮度信息向右靠但又不能超出最右面,這樣做的好處能讓暗部得到充分曝光同時讓亮部記錄更多信息。

2、手動模式與分區曝光

手動曝光模式就是指把相機撥盤置於M檔,自己設置光圈與快門數值從而得到一個曝光參數進行曝光。一般建議在場景中光比較大的情況下使用M檔, M檔下的測光方法就是對著亮部自己設定一個光圈和感光度數值,讓鏡頭在畫面裡取景並充滿亮部區域,然後改變快門數值,讓曝光補償遊標迴歸到零則代表完成了畫面裡的亮部測光,同樣的方法,讓鏡頭畫面對著暗部進行測光改變快門讓曝光補償遊標迴歸到零則代表完成了畫面裡的暗部測光。

因為照相機寬容度的原因,而風光攝影又講究畫面裡的細節再現,在光比比較大的場景中拍攝而又不借助任何攝影附件的情況下,最好使用上面所說的分區測光的方法來得到每個區域的曝光參數來進行準確的曝光。

以上兩種曝光模式是風光攝影中比較常用的,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中藝在線


風景攝影有一點特殊,攝影界有句名言“早晚出大片”。如果是旅遊拍攝,就不用考慮什麼檔位了,最多就是注意一下,曝光補償的使用就行了。

如果是專門的風景攝影,兼顧旅遊,那就不同了,一般建議使用M檔加手動對焦(以下內容只針對數碼相機RAW格式)。

風景攝影當然是靠天吃飯,事先你應該有足夠的準備,包括目的地的氣候類型。拍攝時機,多數會選擇在一早、一晚,需要儘可能仔細的計算好日出日落的準確時間。

對相機來說,根據國外部分攝影師的實踐經驗,從直方圖看,RAW格式,是容許過曝一檔或者更多一點(具體看機身),在原廠的轉換軟件中,能完全恢復這部分圖像內容。相當於擴展了機身的寬容度一檔。

所以,他們的建議是,高調曝光,後期調整。當然,M檔就會是更好的選擇了。

另外建議使用手動對焦,也比較好理解吧,畢竟風景攝影,使用廣角鏡頭是很普遍的,對焦完全不是問題,找到相應的超焦距參數也很簡單。從而避免不必要的對焦動作,還可以節省電力。對選擇前置附件(比如漸變灰鏡或片子)也非常有幫助。


全利88


風光攝影,是我最喜歡的題材,除了自己辛苦些,一些都“靠天吃飯”。

風光攝影,一般情況下,風光攝影都要求是前後清晰,所以要小光圈;風光攝影時,如果有條件,三角架是最好要帶的,所以快門速度基本不在考慮之內,要考慮的倒是可能因為長時間曝光的降噪問題,所以風光攝影的曝光模式一般會選擇光圈優先模式(A)。

關於色溫(白平衡)

風光攝影時,一般會採用RAW格式,所以色溫或白平衡,不需要提前設置,這個都根據自己的創作初衷由後期調整冷暖。

清晨的色溫,本來就是暖調的,但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和感受進行調整。

關於快門

上邊已經說了,風光攝影不像抓拍那樣有強烈的時間緊迫性,所以完全可以帶上三角架,取得更加清晰細膩的畫質,所以除了長時間曝光的降噪問題,其它時候,基本也不需要考慮快門速度。

當然,光線好的時候,手持沒有任何問題,但用上三角架是錦上添花、好上加好。

關於ISO

除了星空這種特殊情況,ISO當然越低越好,更低的ISO會有更好的畫質。

就是一般情況下的夜景,最低ISO基本也沒什麼問題,何況現在的數碼相機的降噪功能相當了得。

關於景深

這應該是題主問題的關鍵了,哈。

風光攝影的大景深,是一般攝影者的追求,在拍攝風光時,一般都是用廣角鏡頭,所以在焦距上沒什麼問題了,而物距,出了鏡頭就是風光,只是看你怎麼構圖、取景,那麼跟景深有關的就剩下光圈了。所以,模式的選擇上,除了手動,那就是光圈優先,確定一個比較小的光圈,來獲得更大的景深。我在風光攝影時光圈的選擇時,一般會選擇f8~f16之間,選擇這個區間,也是沒有經過任何驗證的做法,大家都說鏡頭是在最大光圈減三檔的時候畫質最好,大家都是最小的三檔光圈也會影響畫質,我也比較過,但靠我的肉眼,無法確定,這個呢,請大家積極建言,互相討論,但我覺得那個區間是沒問題。

為確保前後清晰,一般都會把三分之一處作為對焦點。


南方之南


我拍照喜歡M模式(因以前用膠片機拍照養成的習慣),在拍風景照片時這個模式更方便。根據不同的風景照特點選擇不同的光圈,光圈可以決定照片的風格特點。如想突出前景時可以採用大一點的光圈,想突出縱深感(或將前景融入其中)就用小光圈。光圈確定後自然來調整曝光時間,在保證安全快門速度的前提下使用低感光度,否則加大感光度。如用腳架、濾鏡等或拍慢門時就另當別論了。

比如前面兩張就是用了大一點的光圈突出前景,第三、四、五張採用了較小的光圈來保證前景融入整個照片中(在第四張中小光圈還可以有光芒效果),最後兩張光圈就在8-9保證整個照片清晰即可,最後一張如果光圈太小云層的張力會打折扣,太大耽心前景模糊。僅是個人的一些體會及拙見,不妥之處請諒解。









一般般369


拍攝風光,一般建議使用小光圈拍攝,這樣可以獲得足夠廣的景深,使得照片從最近到最遠都可以獲得比較清晰的層次和質感。但是也不能太小,建議不要小於F16的光圈,否則會影響畫質。曝光模式自然就是光圈優先了,光圈設定好以後速度根據光圈來變化,此時最好帶上三腳架,因為光照條線稍微差一些的話,曝光速度就會很慢,手持無法清晰。


膠泥攝影


風光攝影我認為拍攝模式不重要,最佳的拍攝時機更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