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指的是一個人還是八個人?

陶浩海


【文藏來答】清初畫壇“四僧”之一的八大山人為明寧獻王朱權九世孫。他曾用過許多名字,在自己作品上所題署的款名、字號、別名也特別多,最終以“八大山人”之名傳行於世。

橫豎塗抹千千幅 墨點無多淚點多

朱耷,即八大山人,明末清初畫家,江西南昌人。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權的九世孫。他是中國畫一代宗師,本是皇家世孫。明亡後卻削髮為僧,成了亡命之徒,後來改信道教的他長期隱居於南昌青雲譜道院。朱耷擅書畫,作品以花鳥水墨寫意為主,形象誇張奇特,筆墨凝鍊沉毅,風格雄奇雋永。山水作品師法董其昌,筆致簡潔,有靜穆之趣,得疏曠之韻。朱耷還擅長書法,能詩文,也是用墨極少。

八大山人的坎坷人生

黃安平《個山小像軸》,紙本水墨,97×60.5cm,清,八大山人紀念館藏

崇禎十七年,明朝滅亡,朱耷時年19,不久父親去世,內心極度憂鬱、悲憤。受此重擊的他開始裝聾作啞,隱姓埋名後潛居山野,從而以保全自己。在朱耷的畫幅上常常可以看到一種奇特的簽押,彷彿鶴形符號,那是以“三月十九”四字而寫成的明朝滅亡的日子,朱耷以此寄託對故國的輓歌與深切之情。

八大山人《山水圖冊》,紙本水墨,25×41cm,清,故宮博物院藏

順治五年,朱耷的妻子亡故,他帶著弟弟去出家並自此改名雪個。24歲時,更號個山和個山驢。順治十年,朱耷28歲時,他將母親接到新建縣的洪崖寺,在耕庵老人處受戒稱宗師,住山講經,隨從學法的有一百多人。

八大山人《雜圖圖冊》,紙本水墨,30×47cm,清,故宮博物院藏

朱耷生活清貧,時常是蓬頭垢面,他喜歡喝酒,酒醉時則大筆揮毫,一畫就是十多幅,山僧、貧士、屠夫、孤兒向其索畫,他總是有求必應且慷慨相贈。 朱耷36歲時想“覓一個自在場頭”,於是他找到南昌城郊十五里的天寧觀。也在這一年他改建了天寧觀,並更名為“青雲圃”即後來的“青雲譜”。

八大山人《山水圖冊》,紙本水墨,25×41cm,清,故宮博物院藏

康熙十七年,朱耷53歲,臨川縣令聞名找到了他,連拖帶拽地非讓他到臨川官舍作客,一呆就是幾年。這件事積鬱了他心中的苦悶,他撕裂僧服佯裝瘋癲,獨自走回了南昌。一年多後,他回到青雲譜,並在這裡度過“花甲”。他62歲開始不再做住持,把道院交給他的道徒塗若愚。

八大山人《雜圖圖冊》,紙本水墨,30×47cm,清,故宮博物院藏

朱耷60歲時開始用“八大山人”署名題詩作畫,他在署款時常把“八大山人”四字連綴起來,彷彿象“哭之”、“笑之”字樣,以寄託他哭笑皆非的痛苦心情。他的弟弟朱道明也是一位畫家,風格與朱耷相近且更加粗獷豪放。朱道明的書畫署名為牛石慧,把這三個字草書連寫起來,很象“生不拜君”四字,表示了對滿清王朝誓不屈服的心情。他們兩兄弟署名的開頭都把個朱字拆開,一個用“牛”字,一個用“八”字。這樣隱姓埋名,可謂用心良苦。

牛石慧《枯梢眠雀》,水墨紙本,清

朱耷晚年住在南昌城內北竺寺,好友澹雪死後,朱耷外出雲遊作畫,這是朱耷創作旺盛時期。最後,他在南昌城郊潮王洲上搭蓋了一所草房,題名為“寤歌草”。朱耷就是在這所草屋中度過了他孤寂、貧困的晚年,直至去世。

八大山人的藝術鑑賞

八大山人《貓石花卉圖卷》,紙本水墨,34×217.5cm,清,故宮博物院藏

八大山人可謂“水墨全才”,水墨寫意畫中有專擅山水和專擅花鳥之別,朱耷則是兩者兼而善之。他的山水畫近師董其昌,遠法董源、巨然、郭熙、米芾、黃公望、倪瓚諸家。比起山水畫來,朱耷的花鳥畫創作更具有他風格個性的典型性,魚、鳥都作“白眼向人”狀,以抒發他的憤世嫉俗之情。

八大山人《雜圖圖冊》,紙本水墨,30×47cm,清,故宮博物院藏

朱耷花鳥畫最突出特點是“少”,用他的話說是“廉”。在他那裡,一條魚、一隻鳥、一隻雛雞、一棵樹甚至只蓋一方印章,都可以構成一幅完整的畫面。前人所云“惜墨如金”,朱耷在這一點上可謂前無古人,後難來者。

八大山人《荷石水鳥圖軸》,紙本水墨,127×46cm,清,故宮博物院藏

他的其花鳥畫風可分為三個時期,50歲以前為早期。此時的署款有“傳綮”、“個山”、“驢”、“人屋”,多繪蔬果、花卉、松梅一類題材。以卷冊為主,畫面精細工緻,勁挺有力。

八大山人《花鳥山水圖冊》,紙本水墨,36.5×30.5cm,清,故宮博物院藏

50歲至65歲為中期,喜歡畫魚、鳥、草蟲、動物,形象有所誇張。動物和鳥的嘴、眼多呈現為方形,臉則畫為卵形,上大下小,岌岌可危。禽鳥多棲一足,懸一足。

八大山人《鳥石圖》,紙本水墨,清

65歲以後為晚期、藝術日趨成熟。筆勢轉變為朴茂雄偉且造型極為誇張,魚、鳥之眼只有一圈一點,眼珠頂著眼圈,一幅“白眼向天”的神情。朱耷的藝術地位極高,清代中期的“揚州八怪”,晚期的“海派”以及現代的齊白石、張大千、潘天壽、李苦禪等巨匠無不受其薰陶。

想了解更多藝術推介與藝術收藏,歡迎使用【文藏APP】,關注【文藏】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頭條號更多精彩內容等著你!


文藏


八大山人不是八個人,更不是昆丁電影裡的八惡人,而是清初畫壇“四僧”之一, 大畫家朱耷,八大山人是他名號之一。江西南昌人,生於1626 年,卒於1705年,為明朝皇族江寧獻王朱權的後裔,是第九世孫。19歲時國破家亡,心情悲憤,便裝啞扮傻,在門上貼個大啞字,不與人語。由於長期積憂抑鬱,遂患顛狂之疾,顛態百出。

朱耷的字、號、別名特別多,除了八大山人外,還號雪個、個山、個山驢、驢屋、人屋、良月、道朗等。後又入青雲譜為道。入清後隱其姓名,削髮為僧時取法名傳綮,字刃庵,用到康熙庚甲(1680年)55歲。號雪個始於41歲,用到55歲。號個山始見於46歲,直到59歲,他還有驢、驢屋、人屋等號,驢款最早見於56歲,最晚是58歲。人屋、驢屋同時使用,60歲以前使用的字,號尚有法堀、掣顛、純漢、綮雪衲、臥屋子、弘選等。通常稱他為朱耷,但這個名字用的時間很短。朱耷為僧名,“耷”乃“驢”字的俗寫,至於八大山人號,乃是他棄僧還俗後所取,始自59歲,直至80歲去世,以前的字均棄而不用。

晚年取八大山人號並一直用到去世。其於畫作上署名時,所書“八大山人”含意深刻,常把“八大”和“山人”豎著連寫。緊聯起來前二字又似“哭”字,又似“笑”字,而後二字則類似“之”字,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作為他那隱痛的寄意,有詩“無聊笑哭漫流傳”之句,以表達故國淪亡,哭笑不得的心情。


藝滴設計


“初唐四傑”指的是駱賓王、王勃、楊炯、盧照鄰。“唐宋八大家”指的是柳宗元、曾鞏、王安石、歐陽修、蘇軾、蘇轍、蘇洵、韓愈。那“八大山人”指的又是誰?是什麼樣的八個人?還是就是指一個人呢?


現在有書君要介紹一個人,他叫朱耷。


朱耷是明末清初的畫家,中國畫一代宗師。朱耷本名朱統託,字雪個,號八大山人。原來,“八大山人”是朱耷的號。

從這可以看出,今天我們的主角是一個人,而非八個人。


那就隨有書君一起走近八大山人,看看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一、風光、落魄


如果沒有風光過,也許後來的生活,也就算不得落魄。


朱耷說來還是有皇家血統的,他長於宗室之家,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寧獻王朱權的九世孫。他從小耳朵很大,父母就把“耷子”做為他的乳名,長此以往,索性也就叫了朱耷。


朱耷的父親朱謀覲,一生專攻山水花鳥畫,畫作成就很高。而朱耷從小就耳濡目染,好學上進。八歲時就能做詩,十一歲時能畫青山綠水,而且還能懸腕寫米家小楷。如果一直這樣走下去,朱耷的未來可能會是榮耀滿身。


但人生的道路沒有風平浪靜,崇禎十七年,明朝滅亡。那年他剛剛十九歲,作為宗室家族的一員,他的內心是極度憂鬱、悲憤的。可是面對國破家亡,他不得不裝聾作啞,隱姓埋名,隱居在山野裡來保護自己。


在流亡的第二年,他的父親病故。順治五年,他的妻子也去世了。這種人生的悲涼孤苦,常人所不能承受的痛苦,從此改變了朱耷的一生。


他攜母帶弟皈依佛門,削髮為僧。在這十餘年裡,他的生活非常地清貧,而且常常借酒消愁。



二、苦難生活成就了畫作


朱耷由於特殊的身世,和所處的時代背景,使他的畫作不能像其它畫家那樣直抒胸臆,而是通過他那晦澀難解的題畫詩和那種怪奇的變形畫來表現。


為僧數十年,禪宗思想對朱耷也有著極為深刻的影響。


他的畫簡潔、飄渺、流動、玄遠。畫中虛實相襯,動靜相映。畫中的清新與想象,卻又讓人彷彿看到了他的那份孤苦與淒冷。


他的水墨畫,幹濃相宜,山水更是深入淺出,遠近高低各不同。他的畫以極少來勝多,一條魚,一隻鳥,一朵花,或白眼瞪人,或緊縮一團,有時發呆,有時冥想。花鳥隨手留得,蟲魚隨處可棲,這正是他八大山人獨特的風格。


墨中藏真情,墨外留意境,這就是他的畫玄妙之處,同時也是歷來畫家們所苦苦追求之處。


他的畫,影響了清代中期的“揚州八怪”,晚期的“海派”,以及現代的齊白石、張大千等巨匠,為中國的畫壇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三、為什麼叫八大山人


有人認為,“八大山人”這一別號和朱耷的出身與棄僧還俗有關。“八”指寧王朱權的第八代孫。“大”與“耷”同聲,表明自己是第八代子孫耷,現在歸宗了。


他在畫作上署名時,常把“八大”和“山人”豎著寫。前兩個字看起來好像“哭”字,又好像“笑”字。而後兩個字則類似於”之“字,哭之,笑之,也就是想表達他故國淪亡,哭笑不得的心情。



朱耷本來有風光的家世,但是世事變遷太快。他的畫就在這艱難的時世裡,開創了一個新的境界。這也算是他人生的一個很大的成就吧。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中國歷史上書畫領域的“八大山人”是一個人,指明末清初的朱耷(漢語拼音zhū dā),他本名朱統(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權的九世孫),字雪個,號八大山人、個山 、人屋、道朗等,江西南昌人,他在明亡後削髮為僧,後改信道教,住南昌青雲譜道院,終年八十歲。



八大山人被尊稱為清初畫壇“四僧”之一,他十九歲時明朝滅亡,為了保存自己,他隱姓埋名遁跡空門。他常喜飲酒,醉時作畫,一揮十多幅,隨緣贈人。



在六十歲時,朱耷開始用“八大山人”署名題詩作畫,而其弟朱道明的書畫署名為牛石慧,“牛”字加上“八”字便是“朱”字。

朱耷在書寫“八大山人”四字時,非常有特點,辨識度很高,看似“哭之笑之”,意在以寄託內心的哭笑。




六甲番人平生最喜八大山人畫,筆墨不多,畫面簡單,大片留白,盡顯蒼茫,孤鳥單魚,意在不屈,哭之笑之,酣暢淋漓,正是:

枯枝孤鳥立蒼茫,世事皆空鬢髮霜。雲捲雲舒雲散去,不哭不笑不瘋狂。(六甲番人原創詩作)

而看過八大山人的介紹,不知您有何感想,歡迎大家留言討論,更多精彩,敬請關注:六甲番人。


六甲番人


哈哈哈哈,很多人看到這幾個人,會以為是八個大山人,其實就是朱耷一個人而已。


朱耷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畫家,書法家,主要是畫花鳥和山水,他是明朝舊王孫,明朝滅亡後,落髮為僧,畫畫以抒發自己內心的不平。

朱耷與石濤、髡殘、漸江(也就是弘仁)被後世成為清初四僧,他們的主要成就是山水,不過八大成就最高的是花鳥。那為什麼他會改號叫做“八大山人”呢?我查了下,原來是出自於《八大人覺經》“四方四隅,皆我為大,而無大於我也”!


八大山人屬於那種天才型的畫家,他的線條,很多人學一輩子也學不來,因為他的那種線條是很多人練一輩子也練不到的。而且,有人說,揚州八怪加起來也不及一個朱耷。

八大山人的畫主要以“簡”取勝,著筆不多,而意趣盎然!


找不著北先生看書畫


看來文化普及任重道遠啊。中國有“十大元帥”“十大將”等習慣叫法,於是有人以為“八大山人”是八個人,八個“山人”。

八大山人,姓朱,本名朱統𨨗,後名耷。字雪個,號八大山人、個山 、人屋、道朗等,為明江西弋陽榮莊王朱奠壏九世孫。生於明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卒於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書畫家。

朱耷六十歲時開始用“八大山人”署名題詩作畫,他在署款時,常把“八大山人”四字連綴起來,彷彿象“哭之”、“笑之”字樣,以寄託他哭笑皆非的痛苦心情。其弟朱道明,字秋月,也是一位畫家,風格與乃兄相近,而且還要粗獷豪放。他的書畫署名為牛石慧,把這三個字草書連寫起來,很象“生不拜君”四字,表示了對滿清王朝誓不屈服的心情。他們兩兄弟署名的開頭,把個朱字拆開,一個用“牛”字,一個用“八”字。這樣隱姓埋名,可謂用心良苦。

今天我們看朱耷的畫,每一幅都極具個性,畫中的青白眼、蜷縮的鳥、傲然屹立的荷花,都相當傳神,你看得出八大山人藏在畫中的孤寂、高傲和憤世嫉俗,這種亡國異鄉的遺民之情在他的畫中,想來這就是他區別於所有畫家的地方,畢竟這樣的家仇國恨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體會。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說起“八大山人”,很多人會聯想到魏晉時期的“竹林七賢”,想當然的認為所謂“八大山人”也是八個人,那就打錯特錯了。實際上,八大山人,只是一個人,而且來頭很大,躲過了滿清的追殺,一生充滿了傳奇。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簡單瞭解一下“八大山人”。

他本是朱明皇室,卻成了亡命之徒。八大山人,叫朱耷,本名朱統託。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權的九世孫,本是皇家世孫。明亡後削髮為僧,成了亡命之徒,後改信道教,住南昌青雲譜道院。他擅書畫,花鳥以水墨寫意為。

八大山人只是他眾多“號”之一,他六十歲時開始用“八大山人”署名題詩作畫,他在署款時,常把這四字連綴起來,彷彿象“哭之”、“笑之”的字樣,以寄託他哭笑皆非的痛苦心情。

他一生坎坷,曾一度精神失常,痛定思痛後,他選擇背過身去,與世隔絕,在創作中安放自己孤獨的靈魂。用他自己的話說,“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仍是舊山河。橫流亂世杈椰樹,留得文林細揣摹。”最後,他在孤寂、貧困中去世。他的一生,命運多舛,要怪就怪他生在帝王之家,悲催地遇到了大明滅亡。各位,你們說呢?


密探零零發


相信不少傳統文化的愛好者都被八大山人這個稱呼騙過,覺得這是八個人,其實八大山人只是朱耷,他生活在明末清初之時,八大山人的意思眾說紛紜,山人二字合起來是仙,八指寧王朱權第八代孫;“大”與“耷”同聲,表明自己是第八代子孫耷,現在歸宗了。

他是明朝王室子孫,生活在清朝,順治五年,他妻子亡故,朱耷便奉母帶弟“出家”,至奉新縣耕香寺,剃髮為僧,自此改名雪個。他禪理高深,跟他學法的有一百多人,他不拘世俗,蓬頭垢面,常喜飲酒,但不滿升,動輒酒醉。一醉之後凡人索畫,不論貴賤,皆大筆揮毫有求必應。

乾隆死後雍正即為,此時天下大勢已定,清朝的文字獄輕了,對明朝皇室的追索也輕了,他想念故國衣冠由佛入道,這時的朱耷可以名正言順的留著長髮,穿著漢服;朱耷三十六歲時在南昌城郊十五里的天寧觀,在此建觀為道,並改觀名為“青雲圃”。“青雲”兩字原是根據道家神話“呂純陽駕青雲來降”的意思。並有用“飛劍插地,植桂樹規定舊基”的說法。

在這裡他一直呆到六十二歲,把道院交給他的道徒塗若愚主持後,他在南昌城郊潮王洲上,搭蓋了一所草房,題名為“寤歌草”。

朱耷自59歲,直至80歲去世,一直在畫上題做八大山人,常把“八大”和“山人”豎著連寫。前二字又似“哭”字,又似“笑”字,而後二字則類似“之”字,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這種哭笑不得在他的畫作之中多有體現,其畫個性凜然,那些翻著白眼的魚鳥,是他對清朝的白眼,也是對明朝的懷念。


全真道士梁興揚


題主所問的問題“八大山人”是一個人還是八個人,懂的朋友可能會看到了微微一笑,我還是要給題主點贊。你的這種愛學好問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這麼和你說吧,對於這個名字你如果不熟悉的話,他的作品不知道你熟悉嗎,就是他的畫作裡面的所有動物的眼睛都是反著白眼,想起來了吧。

有了這個印象,咱們就接著說。八大山人是一個人,不是八個人。他的名字叫朱耷(1624——1705),本名朱統,後改名朱耷。清初聞名畫壇的“四僧”之一。為明太祖朱元璋後世子孫。為了加深印象,下面發幾幅他的畫作。

朱耷幼時聰明好學,又加上出身皇親之後,好的教育環境和條件,他八歲就能作詩答對,少年時期就能作畫,顯示出了極高的藝術天賦。後因時代變遷,明朝滅亡,朱耷的內心憂鬱悲憤,為保存性命就裝聾作啞遁入空門為僧。







朱耷的畫中,常常可以看到有一個奇怪的簽押,這個符號很奇怪,很多人看後不明白是什麼意思。其實就是一個日期,三月十九。這個日子是明朝滅亡的日子。朱耷藉此來表達自己對故國的懷念之情。

有人說,他的畫作裡的動物翻白眼,是他表示對當時時局的不滿。朱耷六十歲以後,開始用“八大山人”的署名題詩作畫,他的作品充滿了鮮明的個人藝術色彩。他的八大山人是連綴寫成,讓人看了彷彿是哭之,又好似笑之。表現了他內心哭笑皆非的痛苦心情。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給你幫助。更多資訊敬請關注@沙灘椰林。歡迎點贊、評論、轉發,謝謝!


沙灘椰林


在回答問題前首先想推薦提問的朋友讀一讀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當中有一篇《青雲譜隨想》或許可以解答您的疑惑。


當然我也有必要在這裡直接回答一下,八大山人是指一個人而非八人,其名為朱統棽(最後一個字本為上林下金,輸入法裡已經沒有該字,望見諒),表字雪個。不過他最有名的名字叫朱耷,在17世紀著名畫家的身份之外也是明末清初的朱姓皇族。

細看朱耷的各種生平簡介可以發現,這個人的一生其實很有趣,彷彿小說一樣大起大落。 他本來是寧獻王朱權的九世孫,可以說是出身顯赫,而且他的祖父,叔父和父親都是當時的文化名人,尤其是在繪畫上的造詣頗深。因此朱耷的繪畫功底積累,以及所接受的文化教育都可以說是當時最優秀的,但讓他長大成人的那段時間卻並不是太好。

大概在朱耷十九歲的時候,闖王李自成入京,明朝隨即覆滅。朱耷見山河破碎,心生絕望,在順治年間出家為僧,後又改信道教,在南昌青雲譜道觀居住,最終清苦度日了卻殘生。 不過比起他的生平來說,他的畫作或許更加奇怪而詭詰。


首先,朱耷的作品畫面很乾淨也很簡單,大片大片的留白和一兩種意向就是畫的全部,有時候讓人覺得他簡直不是在繪畫而是隨手塗鴉,但需要注意的是簡單的構圖並非是他在偷懶,因為不管是一塊石頭還是一隻飛鳥,你都無法找出另外一處更合適它的位置,這也說明了朱耷在繪畫上傾注的功底和心思。



其次,在朱耷筆下的動物和傳統的畫作也不盡相同,它們都是“活的”。如果仔細觀察不難看出朱耷畫作中出現的飛禽走獸們都有著人的眼神。它們時而白眼漠視,時而好奇打量,時喜時怒,時笑時哭,就像三千世界的芸芸眾生一樣,各具特色各具神態。

簡單的構圖與人性化的動物,這兩者也構築起了他在繪畫史上的獨特地位。

另外,必須要說的是朱耷的自號——八大山人。大部分人都覺得像八個隱士或是名士,這並不奇怪,因為我國曆史上自古就有這種文人的小團體,如建安七子,竹林七賢,揚州八怪,江南七怪……這個不算……

總之這樣的名號很容易讓人聯想成之前所提到的那些小團體,而真相卻又如何呢?

現階段針對這個問題不少歷史愛好者和研究人員都進行過思考,其中有三種解釋較為主流: 一種解釋是他在出家期間曾收藏《八大人覺經》,因此自號為八大山人;

第二種說法是他曾有“四方四隅,皆我為大,而無大於我也”這樣的狂言,而“四方四隅”正是八方之意,因此他為自己取了“八大山人”這樣的別號。


而最後一種解釋和“八大山人”的連筆寫法有關。朱耷在畫作完成題寫落款時,常常把“八大山人”寫成了“哭之笑之”。

這樣的解釋看似荒誕不經,其實應該是最貼近朱耷本人想法的答案。朱耷作為“金枝玉葉老遺民”,經歷了鮮衣怒馬的榮華富貴,也體會過家國紛亂的清貧愁苦,他向佛教探求過內心的真實,也為道教的清雅飄逸而傾倒,這樣遍嘗人間百味的他,或許才最有資格用“哭之笑之”這樣的態度對待世人,對待自己。

你不能說他是認真生活的,因為他的種種狂行和詭異的畫風很難讓人把他當作一個規規矩矩的“老遺民”來看待;但你也不能說他對人生的態度是輕視的,因為每一幅畫都是那樣的生氣活現,彷彿一個個的個性鮮明的小生命一樣。

時至今日,我仍舊無法對朱耷其人作出一種恰當的評價,或許讓後人對他的狂狷“哭之笑之”,也是他對我們作出的一個惡作劇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