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非遺老匠人專心傳承非遺技術,技藝精湛但是鮮有人知,你身邊有這樣的老匠人嗎?

頭條江蘇


就是這位李叔,成了瓷板畫像在一座城市最後的絕唱


瓷板畫的歷史

江西景德鎮是瓷都,南昌更是以瓷器聞名,中國的英文名“China”甚至也因此而來,所以江西在瓷器上作畫的傳統歷史悠久,聞名中外。瓷板畫人像起源於南昌,在江西也有著百年的歷史,南昌、吉安等地的瓷板像尤其出名。它是西方照相技術傳入中國後,中國的畫家利用歐陽詢九宮格進行改造,將照片畫在瓷板上,然後經過多道工序燒製之後形成的繪畫種類。


這種瓷板畫,南既繼承了中國傳統繪畫的精華,又兼容了中國陶瓷藝術的特點,是繪畫藝術和陶瓷藝術的結合,在中國繪畫史上具有極高的地位和影響。具體下來工藝要求很高,可謂精細至極,一個畫家要經歷長久的專業化的訓練才能獨立作畫。最後的成品,栩栩如生,精緻到位,非常有立體感,好的畫家一下子就能把人畫活,給人立在眼前的感覺。而且能夠長久保存,供在神龕上或者珍藏箱底,經年不壞,因此深得老百姓的喜愛。

民國期間,南昌就出現了大量技藝高超的瓷板像畫家。1915年,南昌瓷板像畫還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三十年代獲美國芝加哥博覽會金獎,一時風光無限。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後,尤其是六七十年代,國家在不少的地方成立瓷板畫專業合作社和加工廠,建立了完備的瓷板畫像人才培養和生存體系。在江西的一些老街的街頭成為一項獨特的風景。


然而,幾十年過去,當年的老畫家相繼逝世,中年畫家大多數轉行或者技術退步,青年一代完全沒有興趣去學。加之電腦畫像等技術全面進步,瓷板畫像行業漸漸面臨消失,一座城市往往難尋一兩個真正從事這一行業者,而其中技術精湛者更是少之又少。瓷板像畫技藝面臨失傳。


瓷板像老匠人李叔

便是其中為數不多堅持四十多年畫瓷板畫,且技藝和口碑俱佳的老匠人。他今年60多歲,個子不高,左手有殘疾,愛人有重病,他除了畫瓷板像,再無其他謀生手段。因此,在一個老舊房子的一樓過道里,他一張桌子,一張凳子,一套畫畫的工具,再把一些瓷板像作品往牆上做得木框裡一放,就成為畫室和店面。每天早晨出門,畫到中午吃飯,下午兩點來鍾又開工繼續畫到日頭西沉。一個人安安靜靜,專注至極,繪畫時任何人都打擾不了他,畫累了就和一些老哥們聊聊天,說說話。如此重複,一年四季,寒來暑往,從來不斷。一幅畫,從草稿到完工,到燒製前後需要一個禮拜,現在市場價也就在四五百左右。但在繪畫裡的世界裡,彷彿除了瓷板和筆,再無其他任何東西了。

他畫了非常多優秀的作品,但除了幾幅用來拉客做展示的幾乎沒有什麼收藏。在他這些作品裡最值得一提的是,一個將軍縣的革命博物館裡,在那些永久被陳列的瓷板畫像裡,從將軍到烈士,到革命領袖,一共有五十多塊都是他一筆一筆所畫。另外,還有些遠在農村離市區三四個小時車程的老人,不知從何處聽到他,會專程挪挪轉轉,拿著自己或家人的照片來找他畫。更有一些遠在海外的老吉安人,他們的子女回國,也一定要託他畫上一張,遠渡重洋帶到異國他鄉去。在很多老一輩觀念裡,到老了只有找他畫一張瓷板像,人生才算完整,才算留下了自己的東西給子孫。久而久之,李叔已經成了一座城市的寶貴記憶,也成了一方水,一代人的一種精神寄託和牽掛。


可是,現在李叔越來越老,長期的精細繪畫對眼睛的損害太大,李叔自己也不知道自己還能畫幾年,他也不知道他的摯愛一生的瓷板畫像的命運會走向何方。一代瓷板畫像老匠人停筆的那一刻,或許也意味著一門藝術,一種手藝,一個時代將和我們告別。


鑑古知今,熱到發冷,我是“李藝泓西平王后裔”,歡迎關注我


盛唐豪歌李藝泓


我身邊沒有這樣技藝精湛的非遺老匠人,但我可分享一些非遺匠人的事。記得在七、八年前,有朋友家中辦喜事,女兒出嫁,挑選婚禮上的旗袍,特地去了一次江南蘇州,哪裡的旗袍是全國最有名的,在江南小鎮上有幸目睹了各種繡品店,它們一家挨著一家,走進一家店面,裡面的繡品琳琅滿目。有花鳥蟲草、錦繡河山、各種人物肖像、雞鴨貓狗、虎豹猛獸等。
有一幅趣貓圖吸引了我的眼球,作品上的貓咪栩栩如生,遠看就像一幅精美的攝影,走近細看,才能看出絲線的痕跡。


這是一幅英國女王的肖像,你能看出是繡品嗎?我簡直有點驚呆了,問店裡的藝人,這是一針一線繡出來的嗎?回答是的。我簡直不敢相信。後來與藝人閒敘,知道了很多有關鏽品的知識,我國有四大名繡:“蘇繡、湘繡、蜀繡、粵繡“,她們以工藝精湛,繡工精細,維妙維肖著稱。而蘇繡尊為四大名繡之首,蘇繡作品在國內享有盛譽,而且名揚四海,許多外國政要,友人紛紛訂製。在早年前蘇繡己被列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這是我的一點分享,不妥的話請大家指教。


周阿繁


非常遺憾,我身邊已經沒有這樣的老人。以前曾經有一位鄰居老太太,她的剪紙技藝至少在我看來非常精湛。很多家庭在給孩子辦喜事的時候,都會請她剪一些大紅花或大紅喜字。我沒有親眼見過她剪,但親眼見過她剪成的作品。聽鄰居們說,她剪的速度飛快,幾乎沒有失誤,作品也非常精美。可惜,她老人家約十年前就已離世。

關於她之前的情況,我沒什麼瞭解,離世之前的情況,我聽說了一些。

據說她一直想讓家族中的女性後人學剪紙,但沒能如願。因為她們大都覺得學起來太苦,所需要的時間長,也無法創造較大的經濟效益。好像曾有文化部門的人找過她,只是不知道為什麼後來沒有了動靜。

在她去世之前的幾年間,她的家人鼓動過她剪了很多作品,想賣出去用來賺些錢。起初也確實有人買,只是買的人本來就不多,後來就更少,持續沒多久就停了。

她去世後,還偶爾會有鄰居說,可惜了她那麼好的手藝,沒傳下來。但說歸說,即便覺著可惜的人,也不會去學。像剪紙作品,大量的工業製成品已經足以讓手工失去用武之地。

更何況,在一個物慾橫流、精神空間一點點被擠壓殆盡的社會里,隨著生活成本的不斷攀升,我們中的大多數人,看待各種事物的眼光在變,衡量事物價值的標準也在變,無論手裡握著什麼,都會有一種將其變現的衝動。這種情況下,還會有多少人去關心這種精神層面的非遺文化的傳承?

對於真正關心非遺文化傳承的人們來說,或許還得繼續糾結下去。


冀彥偉GG


我鄰居有個演布袋木偶戲的老爺爺,這門藝術大概也是差不多要被淘汰了,現在願意停下來看又看得懂的太少了。



就是這個,這個在小時候還經常看到,現在更多的是演個形式讓佛像看,大傢伙都不怎麼看,現在大家都看現代的歌舞團。

那個老爺爺已經去世了,有點遺憾。他沒有找到傳人。他的正式工作是村裡面的赤腳醫生。畢竟木偶戲看的人越來越少,他也沒有太多的演出機會。我知道臺灣的布袋戲傳承得很好,因為臺灣跟我們泉州有很深的淵源。我現在就在臺灣,我們老師自己也說了,臺灣人很多是泉州跟漳州過來的。我回頭再跟臺灣的同學交流下,看他們的布袋戲是怎麼傳承的。

我剛才跟臺灣的同學交流一下,他也是說臺灣年輕人也不看這個了。我覺得文化局可以出資聘請一些老藝人,老匠人。用影像的方式把這個傳統文化記錄下來,傳承下來。


嗨鏘學長


阿彌陀佛!網友好!

有,又是我的學生,又是我的朋友!

她是傳承了純手工製做小腳鞋!布兒兒!老虎鞋…等!此人原來是國家幹部,代表國家外出談貿易。發現外國人喜歡中國的手工製造。

於是退休後一直從事這個事業!去過幾個國家搞展品展覽!同時北京電視臺有彩訪他的專題節目,還出了書!前些日子雖地壇廟會主辦方去俄羅斯!效果非常好!

她己經申辦非遺!不知辦下來了嗎?

俱體情況還是讓他本人跟您聊吧?需要時您發私信!我把聯繫方式告訴您好嗎?

阿彌陀佛王老師敬頭條!


神仙姐姐王老師


我說了半天,也查了一下,皮影戲,十番鑼鼓,屬於沙洋縣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在我老家還有傳承人,就是沒人學了,有會這玩藝的人,也已六十多了,但人還精神,只要拿起鼓籤,他就神彩飛揚,一比一劃,就像個指揮家。再無人繼承,這家藝就完蛋了!



棲哈丶


很遺憾,隨著經濟市場化和產品機械化,現在只要能量產變現的技藝都機械化了(比如窗花剪紙、冰糖葫蘆、)。不能實現機械化的基本都是難度大、附加值底的項目,以至於面臨著斷代滅絕(比如捏糖人、磨菜刀)。



如何去拯救那些瀕臨滅絕的傳統技藝,是全民族都應該考慮的事情,不能因為附加值底就任由他們消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