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在傻傻的看排行榜買基金嗎?

1

公募基金界有個眾人皆知的“冠軍魔咒”——第一年排名靠前的基金到了第二年往往名落孫山。

不信?看看這張圖

你還在傻傻的看排行榜買基金嗎?

不僅2017年如此,再往前推幾年也一樣:2016年大紅大紫的長信量化先鋒到了2017年排名墊底;

你還在傻傻的看排行榜買基金嗎?


2015年的基金冠軍易方達新興成長靈活配置,到了2016年跌到倒數後十名。

你還在傻傻的看排行榜買基金嗎?

2

“冠軍魔咒”的成因其實很簡單,一句話就可以概括——“走極端,碰運氣”。

冠軍基金往往是“採取了極端的策略,遇到了極端的行情。”

例如2017年光彩照人的國泰互聯網+,披著互聯網的名字買了一堆白酒股、金融股,趕上去年的極端藍籌行情當然光彩照人;到了2018年,碰上藍籌白馬大調整的行情就虧的面目全非;

2016年聲名顯赫的長信量化先鋒,是藉著震盪市+中小創的行情才一點一滴的積累了超額收益;到了2017年,碰上藍籌白馬行情就自認倒黴。

正所謂“術業有專攻”,每個基金經理只要把自己所在的領域做精做細,默默地等市場風向吹來,就會扶搖而上,成為眾人仰慕的“冠軍基金”。

如果第二年風向變了呢?

市場的風向變了,但基金經理還是隻會自己擅長的領域,年年改弦更張有那麼容易嗎?第一年做價值,第二年做成長,樣樣精通全盤皆會,如果你遇到了這樣的基金經理,請馬上告訴我!

風變了,今年被吹上去,明年就摔下來。

“冠軍基金”魔咒,不過如此。

3

買基金就像種地,也講究“春種夏長,秋收冬藏”。

我們不能看去年的基金排行榜買基金,但是可以看今年一季度的排行榜買啊!

三四月份,全國“兩會”閉幕,發展規劃塵埃落定;

三四月份,基金一季度報披露,基金經理分析展望和調倉換股都曬給你看。

根據歷年統計,每年一季度排名靠前的基金到了本年年底業績往往不錯。不信的話,你可以扒一下這幾年冠軍基金的一季度排名。

三四月份買了之後,你就可以安心拿著,一直到十一月份再賣。

為什麼是十一月而不是十二月啊?

悄悄告訴你個小秘密:多數基金公司內部考核都設在11月底;基金產品最後一個月的表現可能隱含著非基金經理操作能力之外的或有因素。比如買方為了避稅要求分紅;買方贖回基金構成衝擊成本;甚至還會粉飾淨值哦。

4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按著這個思路,筆者在且慢上建個名為“三月鳳頭”的組合模擬一下。

你還在傻傻的看排行榜買基金嗎?

三月末,筆者對應2018年的風口行業:互聯網、醫藥、創藍籌,建倉三隻基金。

你還在傻傻的看排行榜買基金嗎?

近期大幅跑贏市場。

你還在傻傻的看排行榜買基金嗎?

最終結果如何,年底再見分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