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的蜈蚣博弈

蜈蚣博弈是由羅森塞爾提出的。它是這樣一個博弈:兩個參與者A、B輪流進行策略選擇,可供選擇的策略有“合作”和“背叛”(“不合作”)兩種。


三國中的蜈蚣博弈


歷史上的三國鼎立和孫劉聯盟就是最典型的蜈蚣博弈。孫劉聯盟的博弈背景如下:公元208年,劉備和孫權聯盟對抗曹操。聯盟維持時間越長,對孫劉兩家越有利。但是孫劉聯盟必不能長久,其中有個爭議問題,就是荊州。

三國中的蜈蚣博弈


孫權和劉備都可以選擇直接撕破臉皮強佔了荊州,這樣會讓聯盟立刻破裂;他們也可以選擇擱置爭議,讓聯盟維持下去。但是如果劉備在荊州經營越久,孫權就越沒機會要回荊州。不妨假設如果雙方一直合作,經過20年之後,孫權就永遠要不回荊州了(這個時間換成30年,40年都不影響結論)。

這時博弈者孫權想了,我在20年之後要不回荊州了,太虧了,那我乾脆在第19年的時候撕破臉皮,直接搶了荊州算了。孫劉聯盟維持19年足夠打敗魏國了。另一位博弈者劉備也想了,我感覺孫權在第19年的時候肯定會撕破臉皮,那我何不先下手為強,在第18年的時候翻臉。18年聯盟時間足夠打敗魏國了。孫權又想了,我感覺劉備在第18年的時候肯定會先下手為強,那我何不在第17年直接撕破臉皮。17年聯盟時間足夠打敗魏國了。這樣一直博弈下去。

三國中的蜈蚣博弈


直到孫權想了,我覺得孫劉聯盟要解除曹操的威脅,需要最少維持11年。至少在11年前,劉備不敢和我翻臉。那11年一到,我立刻翻臉讓呂蒙奪了荊州吧。劉備因為是博弈中優勢的一方(實際控制荊州), 行動必然比孫權保守,覺得孫劉聯盟最少需要維持十三四年,徹底拿下襄樊之後,才能解除老曹的威脅。於是決定在第14年翻臉。

由於孫權比較激進,所以最終先下手為強,在公元219年直取荊州。孫劉聯盟破裂,兩敗俱傷。讓還未大損元氣的魏國撿了便宜。

三國中的蜈蚣博弈


實際上孫劉聯盟最優決策是,兩邊一起先滅了最強的魏國,再一決雌雄。但是孫權不能接受這個安排,因為等滅掉魏國,荊州肯定拿不回來了。這樣和劉備爭霸勝算就很小了。於是就導致了蜈蚣博弈的出現。最後孫權別無選擇,只能冒險在時機尚未成熟的時候破壞了孫劉聯盟,搶了荊州。蜈蚣博弈就是兩個合作者之間先下手為強的博弈。在不賠本的情況下,先撕破臉皮的人佔便宜。因為合作雙方都非常著急搶先動手,所以在這種博弈中,只有兩敗俱傷這一種可能的結果。畫成邏輯圖就像個蜈蚣,比如這樣:

三國中的蜈蚣博弈


也就是說在三國的博弈中,吳蜀的悲劇在借荊州的時候就已經註定了,最有可能笑到最後的一定是魏國。如果你是孫權,你會發現你別無選擇,不搶在劉備之前撕破臉皮奪回荊州,你將永遠是劉備的墊腳石。如果你是劉備,你會發現你不得不借荊州,要不然你就會變成博弈中的孫權。

我舉的這個三國的例子,算是不完全信息的蜈蚣博弈,也就是說劉備和孫權互不知道對方底線。而博弈論教科書為了方便初學者理解,講的都是完全信息的蜈蚣博弈,這種博弈從一開始就崩潰了,因為雙方根本不會同意參加這種博弈。比如如果劉備一開始就知道孫權第11年會撕破臉皮,而自己的底牌是14年,那這個博弈在談判階段就談崩了。從一開始就不會有孫劉聯盟這回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