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shuiyiyu
孔子還有一句話,可以與這句參看:〃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君子時時想的是自己的言行舉止以及動機是否符合道德,小人為了自己的居所和鄉土增利。
舉例來說,就如同看到花圃的花,君子可能也會想:真漂亮。小人則有可能會想:這花要是能搬回家就好了,放在客廳或陽臺上太合適了。
雖然兩人都沒有動手搬花盆回家,但君子與小人的區別就在於是否剋制了內心的邪念,君子會在邪念產生之時及時剋制,而小人則會讓這邪念蔓延放大。儘管都沒有產生不道德的行為,但兩者的區分就明顯顯現出來了。
幽幽南山客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這句話,出自《論語·里仁》,想要準確的理解這句話,還需要聯繫上下文: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題主所說,楊伯峻老先生在《論語譯註》中解釋的“君子懷念道德,小人懷念鄉土”,在意思上是正確的,但可能對於還沒吃透《論語》的人來說,仍舊比較含混。下面,我們根據整句話的含義,來一一說明題主的幾點疑問:
第一,“土”應該如何解釋?“懷土”是鄉愁的意思嗎?
第二,“小人”應該如何解釋?
第三,整個句子應該如何解釋?
首先,“土”在此處,是故土、鄉土的意思。“懷土”在古代漢語中有兩個常見意思,第一是安於所居之處,第二是懷念故土。此處應該採用第一個,也就是安土重遷,安於所居之處,並非鄉愁的意思。
其次,在《論語》中,經常有“君子”和“小人”對舉的例子,這些“君子”“小人”,都是基於一般人而言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居高位者與無地位者。“君子”可以理解為有遠見、有德行的人們,“小人”可以理解為目光短淺、胸無大志的人們。在簡單意譯中,也可以直接稱為君子和小人,不作特別解釋。
=====
非常感謝大家在評論區的熱烈討論,《論語》中“君子”和“小人”是理解儒家思想的一個關鍵問題,學界也有各種不同的看法,這裡陳述的只是一家之言,也歡迎大家一起討論。
關於這個問題,另外補充幾點:《論語》中19次提到“小人”,根據這些對“小人”的描述,可以勾勒出這類人的基本特徵是目光短淺、胸無大志、只關心眼前利益,但是並不一定主動地為非作歹,在現代漢語中,更接近“庸眾”而非“壞人”。而《論語》中的“君子”,有從位說、從德說兩種解釋,但我傾向於“君子”作為孔子心中理想人格的化身,是位、德、才三位一體的,也就是說既有其名位官職,又在自己的位置上展現品德、發揮才能。
=====
第三,這句話的意思是:君子所想的是高尚的德行,而小人安於眼前的故土;君子敬畏國家的法律政令,而小人貪圖小恩小惠。 進一步解釋,就是君子眼界高遠,因而為了追隨德行,志在四方,心中有明確的道德界限,不會隨意逾矩而行;小人目光短淺,因而只安於此時身處的居所,只看中眼前的小利。因此,君子和小人就高下立判了。
希望能夠幫助到題主~
薛暖暖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是《論語里仁》中的一句。把這句話用現代漢語翻譯出來,應該不難。因為理解的不同,翻譯的效果也不同。個人覺得,無論是古文翻成今文,還是外翻成中文,只要弄明白文字的意思,再弄明白這句話在文化系統和倫理框架中的位置,就好理解了。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要弄明白這句話,先要弄清楚在中國文化中延續了千年的“君子“與“小人”之辯。我們今天所說的君子,指的是道德高尚的人,而小人指的是道德水平低下的人。而在兩三千年前的孔子時代,“君子“與“小人”只是社會身份的不同,而不是一種道德評價。
要講君子,就要先講“君“,君是一個社會群體,比如部落,族群中的領袖人物。因為他們能力出眾,能夠帶領族群在殘酷的自然與社會競爭中生存下來,大家便推他為主,這就是所謂的“君“,君主持部落事務,稱為“主”,所以“君”與“主”是同義詞,合成一詞是“君主”。君主的兒子,就是君子。與之相對應的群眾,就是小人。這是“君子”與“小人“的本義。
部族的首領之所以能在人群中脫穎而出,是因為他們有本事,懂得按自然規律辦事。自然規律是“道”,明白“道”的人叫“有德”。所以,君是有德之人。以大禹為例,他是帶領群眾治水過程中最有本事,最有能力的人。
君主的兒子,是要繼承君主的事業,所以要學習君主的本事,學習本事的過程,就是道德提升的過程。只有道德提升了,才能勝任君主的工作。
君主的概念,與“天子”與“皇帝“是不同的。在中國傳統的“天下“理念下,天子具有唯一性,而君主不同,諸候國有國君,一家之主也可稱為“君”。王勃《滕王閣序》:“家君做宰,路出名區”中的“家君”即是此意。
“君子”的來歷講明白了,“君子懷德”的意思就很容易理解了。君子之所以稱為君子,本質的原因是“有德”。只是“德”的意思有兩個方面,除了道德感之外,還包含有本事的意思。所以,君子懷德如果翻一下大概意思是:具有君子人格的人,會時時想到提升自己的道德水準與實際能力。
“小人”這個概念,是與“君子”或“大人“的概念對立出現的。世上沒有絕對的小人,也沒有絕對的君子。“小人懷土”之“土”說是鄉土,肯定沒錯。但把“小人懷土“之中的“懷土”理解為故國之念,思鄉之情的鄉愁,雖未必錯,可能也未必準確。鄉愁成為一種人文情懷,應該是在秦漢之後,流官制度建立之後。起碼《論語》中的這句話與此關係不大。
“小人懷土”之中體現的,應該是“安土重遷“之意。這裡小人所懷之“土“,與君子所懷之“德”,也是對應出現的。君子懷德是說,君子立身處世的根本是道德能力。而小人心中所重的是現實生活,物質財富。它們都建立在土地之上。古語有“破家值萬貫”之說。社會下層,能力不是很強,一般不願意搬遷。到另一個地方,重新安置,是要花費代價的。而君子,也就是有能力的人,是不在乎這些的。不管到了那裡,一切都會有。
《論語》中關於君子小人之辯的內容還有很多。比如“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其中的“刑”與惠也是對應出現的。刑與惠之間看似沒有直接聯繫。如果加上一句俗話“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就好理解了。君子懷刑,不是什麼利都要,所以能利身保命,小人看到利益之後什麼都忘了,最後會因利亡身。
《論語》中還有許多諸如“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講的都是君子小人之辯。
七月流火140400643
這句話的出處是論語第四篇: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要理解這句話先要理解什麼是君子和小人。
我們一般認為君子小人是兩種品德對立的人。
這本身沒什麼錯,但這樣理解不全面。
1
讀論語,要先讀《大學》。這是朱熹的建議,他認為《大學》提出了孔門儒學的綱領。
所謂八條目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這八個條目分為身心內外兩組,心內四目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身外四目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其實這八目是八個層面的組織,《大學》就是大人之學,大人就是組織的領導,所謂《大學》就是管理學,組織行為學,或領導學。
天下是最大的組織,國次之,家再次之。
天下的領導是天子,國的領導是諸侯,家的領導是大夫。
所謂修身,就是管好自己。管好自己也是管好一個團隊,因為所謂自己本非單獨一個成員,人分為身和心,心主身,心是君,身是臣。
所謂正心,就是管好自己的內心,心也是一個團隊,意為心君。
意是君,己是臣。
意就像意識,己就像潛意識。意對己說是記,己對意說是憶。
所謂誠意,就是管好自己的意識。意也是一個組織,知為意君。知為君,覺為臣。
知相當於中樞神經,覺相當於周邊神經。
所謂致知,就是管好自己的中樞神經。知也是個組織,物為知君。物為君,器為臣。
物是抽象化的概念,器是具象化的個體。如“樹”這個概念就是一物,而當我們有所指的說“這棵樹”時則是一器。
所謂格物,就是將世間萬物按其共性歸類,相同性質的個體放到一個格子中,命名為一物,如同將藥物根據藥性分門別類放置到藥材櫃子中。
君子小人都是相對大人而言,以家這個層面來說,大人就是家長,如父親,君子小人都是兒子。君子是大兒子,是大阿哥,是長子,是未來家業的繼承人。在國的層面來說,君子就是世子太子,就是未來之君;小人是公子是未來之臣,父君退位之後,由太子繼承君位。
《大學》對君子而言,是學習為君之道;對小人而言,是學習為臣之道。
《論語》:為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
這句話裡的小人就是君子的弟弟們,這句話是說和他們保持適當的距離是有難度的,太遠不好,太近也不好。
君子小人是一組符號而已,對心內而言,君子就是西方的天使,小人就是西方的魔鬼。
君子小人指的是君子之心,小人之心。這兩種心都在我們的心裡。
二
論語中有很多君子小人對稱的句子,如: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小人究竟是什麼?
我們不妨用樹木的干支來打個比喻,以便加深理解。
樹是一節一節生的,一節就是一世。
大人是樹幹,君子小人都是樹枝。
君子雖然是樹枝,但他和其他樹枝不一樣。
君子的六個品德,使他有機會成為新的樹幹。
1仁對立
所謂立,就是長在樹節上,而不是節外所生的枝。
2義對平
所謂平,就是不偏心,不厚此薄彼,均勻生長。
3禮對中:
所謂中,就是將從樹幹吸收的精華集中放在中心,不過多開枝散葉,從而是枝體粗壯。
4智對直:
所謂直,就是“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的直。德字的古文就是惪=直+心。
5信對正:
所謂正,就是不傾斜,不左不右,居中向上。
6樂對和:
所謂和,就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和。君子之所以能成為將來的樹幹,是因為君子和每根樹枝都相連,這就是和。這也是君子與小人的不同之處,小人們的相同之處在於他們都不和其他小人連接,所以成不了樹幹。
君子這六個品德,就是正直,中立,平和。
三
再打個比喻。
君是概念。
君子是概念的名,signifier
小人是概念的實,signified
比如說“我”這個概念。
君子可以是漢語的“我”,英語的“I”,德語的“Ich”等等,不管什麼語,其背後指向的是意識本體的君。
但每個人都可以說“我”,我說“我”,你說“我”,他說“我”,等等,這些不同人說出來的“我”就是小人。
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
君子求道,小人求器。
回到題主的問題。如何理解以下這句話: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刑與土一組
刑字的理解有二:
1.君子克己修身,不過多開枝散葉才能成為樹幹。
2.模型的型,製作器物所需的型,型決定了器物的形。君子懷型,所以得道;小人懷土,所以得器。
德與惠一組。
論語以仁為核心。孝悌乃為仁之本。
悌就是一顆甘當弟弟的心,就是敬。
孝敬是仁的兩端。
兄惠地敬,父慈子孝。
德與惠說的就是兄弟之間的相處之道。
君子為長兄,兄把好處留給弟弟們,弟弟們得到的是惠,小樹枝開開心心開枝散葉;而君子自己得到的就是德,一心直著往上長。
所以小人受惠而懷惠,君子授惠而懷德。
迷途中的玖伍貳柒
各抒己見,百家爭鳴
首先,有書君先來看看,這道題問了幾個問題:
1、“土”應該怎樣解釋?
2、整個句子又該如何理解?
3、懷念鄉土是鄉愁的意思嗎?
4、小人又如何理解?
要問一個字在一句話中的意思,首先要先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而要理解整個句子,就必須先去了解說出這句話,當時的歷史背景。
現在,這4個問題,有書君來為您一一解答。
答1、“土”應該怎樣解釋?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這句話,是出自《論語·里仁》,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翻譯成現代文,就是:“君子所想的是高尚的德行,而小人安於眼前的故土;君子敬畏國家的法律政令,而小人貪圖小恩小惠。
因此,“土”此處應該解釋是故土、鄉土的意思。
答2、整個句子又該如何理解?
有書君結合上下文來理解,整個句子,當時,孔子所要表達的意思,就是:“君子眼界高遠,因而為了追隨德行,志在四方,他的心中有明確的道德界限,不會隨意逾矩而行;小人目光短淺,因而只安於此時身處的居所,只看中眼前的小利。”
答3、根據題目的描述:看到楊伯峻老先生的論語譯註,裡面解釋道,君子懷念道德,小人懷念鄉土。懷念鄉土是鄉愁的意思嗎?
因為“懷土”在古代漢語中,有兩種解釋,一是安於所居之處;二是懷念故土。而結合本文句子所表達的意思,這裡應該是第一種解釋,就是安於所居之處,而非鄉愁的意思。
答4、小人又如何理解?
“小人”,本義專指喜歡明爭暗鬥,做搬弄是非、挑撥離間、落井下石這一類壞事的人。
“君子”一詞,有三種釋義,1、對統治者和貴族男子的通稱。2、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著重強調政治地位的崇高。後來孔子為“君子”賦予了道德的含義,指人格高尚的人。3、對別人的尊稱。
孔子曾經說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君子有四不:不妄動,動必有道;不徒語,語必有理;不苛求,求必有義;不虛行,行必有正。
而在《論語》中,經常有“君子”和“小人”對舉的例子,因此,本文中這些“君子”“小人”, “君子”可以理解為有遠見、有德行的人,而“小人”可以理解為目光短淺、胸無大志的人。
因此,君子平日所思,都是德行,而小人所思,都是有利可圖;君子心中想的是法,小人心中都是存著僥倖。
有遠見、有德行的人,心中常想的是怎麼以法治國,目光短淺、胸無大志的人,心中想的是怎樣生存,怎樣謀私利,怎麼才能得到更多的實惠。
當然,學術界關於“君子”和“小人”,有著各種各樣的見解,《論語》中“君子”和“小人”只是基於儒家思想的理解,只是一家之言。
但是,不管見解有何不同,每個人都要力求做一個君子,都要時刻關愛著普通大眾,遵紀守法。承擔起對社會和國家應盡的責任,通過自己的努力讓這個時代變得更好!只有社會和諧,國家才會不斷髮展壯大。
有書君希望以上的解答,能夠幫助題主,也希望大家一起討論,各抒己見,百家爭鳴!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原文]
子曰:“君子懷德①,小人懷土②;君子懷刑③,小人懷惠④。”
[原文通釋]
孔子說:“君子心懷道德,小人心想的是田土;君子心懷法度,小人貪圖的是利益。”
[註釋]
①君子懷德:君子心懷道德。這裡的“君子”實指道德情操高尚的人。懷,心想,圖謀。
②小人懷土:小人心想的是田土。這裡的“小人”當指地位和志向低的人。土,鄉土。
③刑:法度。
④惠:恩惠,實惠,利益。
[解讀與點評]
有人在此解釋上將“懷德”與“懷土”,“懷刑”與“懷惠”分別解釋成因果關係:“統治者執德,老百姓就能安居;統治者執法公正,老百姓就能得到實惠。”從道理上講,這句話沒問題。但這種解釋一是把“君子”的意義窄化了,小人的意義泛化了,二是把字面意思扯遠了。百姓包括君子不?
本章又提到君子與小人兩個不同類型的人格形態:君子有高尚的道德,胸懷遠大,視野開闊,考慮的是國家和社會的事情,是道德法律;小人則只知道思戀鄉土、小恩小惠,考慮的只有個人生計。這是君子與小人的區別點之一。其實,思戀鄉土、考慮個人生計沒有錯,關鍵是不要因為想著田土,因為貪圖實惠而忘了道德和法度,做出有傷道德原則,觸犯刑律的事情來;君子取之有道,不要因為貪戀富貴而放棄了對仁道、對精神文明的追求。
陳廣逵
這句話要搞清楚兩個基本概念才能得到正解。
第一個是“君子、小人”的本義。這裡指的君子與小人,不是道德觀裡的君子和小人。而是個人認知、能力和智慧層面的君子和小人。這句話很容易混淆,認為君子就是道德高尚的聖人,小人就是言行齷鹺的爛人。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認知誤區?是因為沒有設身處地站在孔子說這話的時代背景去理解,而是僅憑字面,用現代觀念理解而已,所以會有誤解。這裡指的君子與小人,只是學識修養和能力有區別,沒有人性品質和道德的差異。
第二個是“德、土”的本義。有了對君子與小人的正確理解後,你就會明白孔子的真正話意,肯定都不是君子道德高尚,為人表率,小人鼠目寸光,只見眼前利益了。這句話真正表達的是個人能力,在社會上所起到的作用。君子德行深厚,志向高遠,有能力做更多的事情,要去幫到更多的人。而小人能力不大,能夠做好自己就很好了。
通過對這句話的不同理解,也表明了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正確學習古代思想和古人著作,是要進入當時場景才可以的,不可浮光掠影而一知半解。
普濟
語出《論語 里仁》篇: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裡,鄉村,按春秋齊國管仲的改革措施,移風易俗,編五戶一甲,十甲為保,五十保為裡(?),男子二十歲以上均授田,每個家庭負擔穀物、徭役等,閒時務農,精耕細作,戰時承擔每戶一男子的兵役。《里仁》篇的社會背景大致如此,孔子討論的重點還是在仁。土,土地,井田土地制度下出去公田屬於王侯外自己授田部分。周朝前期土地制度沿襲三皇五帝以來的井田制,王侯除了公田所得外,其他分文不取。到了末期,王侯將相經濟實力膨脹,加上一些有功者不斷獲得土地(封地),土地逐漸私有化程度加重,原來的自耕農失去土地,被迫租地主田地耕種,生活水平、生產積極性都有所降低。這裡的君子,是君王、王侯,意思是君王審察子民疾苦,大興農田水利,災年及時救助,免除賦稅以緩解子民之苦。小人懷土,小人是耕種土地的農戶,按照二十四節氣適時耕種,勤儉節約,達到豐衣足食和祥安樂的景象。
“君子懷刑,小人懷惠。”歷來註釋者不求甚解,望文生義,把君子和小人對立,尤其是“刑”字此處解釋為刑罰,誤人不淺!好言者不羞愧乎?我們先引用一些典籍中涉及到“刑”的句子,來糾正以上偏差:荀子《大略》:子貢問於孔子曰:“賜倦於學矣,願息事君。”孔子曰:“《詩》雲:‘溫恭朝夕,執事有恪。’事君難,事君焉可息哉!”“然則,賜願息事親。”孔子曰:“《詩》雲:‘孝子不匱,永錫爾類。’事親難,事親焉可息哉!”“然則賜願息於妻子。”孔子曰:“《詩》雲:‘刑于寡妻,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妻子難,妻子焉可息哉;
《左傳》宋人圍曹,討不服也,子魚言於宋公曰,文王聞崇德亂而伐之,軍三旬而不降,退修教而復伐之,因壘而降,詩曰,刑于寡妻,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今君德無乃猶有所闕,而以伐人,若之何,盍姑內省德乎,無闕而後動。
孟子《梁惠王上》:曰“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詩》雲:‘刑于寡妻,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
仔細分析以上三段文中對話語境,不難看出,刑,是表率、施德、推恩,是仁的體現。至於“刑于寡妻”,就不用多解釋了吧!
思我美人
首先,這句話裡的“君子”和“小人”是什麼意思?
我們現代人說君子,是指道德高尚的人;說小人,指的是卑鄙的人。但是這句話裡孔子說的君子和小人,並不帶有道德評價的意思。
要說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從先秦時代的嫡長子繼承製說起。
按照先秦宗法制度,貴族的嫡長子被稱為“大宗”,可以繼承家業,比如天子的嫡長子可以做天子,諸侯的嫡長子可以做諸侯。而次子和庶子則是“小宗”。
大宗又被稱為君子,即國君之子;小宗又被稱為小人,即小宗之人。
當然,大宗和小宗又不是絕對的,小宗也可以分出來成家立業,成為大宗。比如天子的小宗可能被封為諸侯,便成了大宗;諸侯的小宗可以做大夫,也會有一塊封地,也可以成為大宗。小宗的小宗……的小宗,這個運氣就不太好了,可想而知會最終淪為庶民。
因此君子便指貴族,小人便指平民。人們認為,只有貴族才需要加強道德修養,平民百姓只需要服從統治就可以了。後秦滅六國,陳勝吳廣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標誌著貴族與平民之間的界限被打破了。君子與小人便只有道德上意義了,即君子是道德高尚的人,小人是人格卑劣之人。
因此,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貴族懷念道德,平民懷念鄉土。
為什麼貴族懷念道德呢?因為貴族只要有道德,不論來到哪一國,都可以出仕。孔子周遊列國,到哪裡都能得到國君的禮遇。只是因為他想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才輾轉於各個國家之間。
為什麼平民懷念鄉土呢?因為平民養家餬口靠的就是土地,平民如果離開家鄉,流離失所,就沒辦法餬口了。中國人特別害怕背井離鄉,就是這個道理。
夢露居士
為什麼這麼說呢?其實儒家思想在最開始創建的時候,尤其是孔老夫子及子弟們以及漢朝以前的儒家代表人物們所提倡發揚的儒家文化,是十分自由開放的,是包羅萬象的。是不為統治者所歌功頌德趨炎附勢的。只不過到了後期,尤其是明朝時期程朱理學大行其道。替代並且篡改了傳統的儒家思想。禁錮了當時的文化發展和思想解放。使得程朱理學解釋下的儒家思想徹底的成為了統治階級用來禁錮百姓士子的工具。
回到題目本身。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這16個字出自《論語·理仁》篇。
孔子口中的“君子”是指品德高尚的人,行為舉止尊崇周禮的人;“小人”是指品德一般的人,泛指普普通通的人。並無貶義的成分在裡面。
“君子懷德”指的就是品德高尚的人追求的是更高的德行修養。
“小人懷土”指的就是品德一般的普通人追求的是錢財和俗物。
延伸一下,我們可以理解為:品德高尚的人追求的是精神層面的滿足和享受;而一般的普通人追求的是物質層面的滿足和享受。這是兩種不同的境界和不同的追求。但是在孔子眼裡,這兩種追求和境界都沒有錯。只不過品德的高低和個人素養的高低,決定了一個人所追求的事物不同。
孔子一生追求聖人之言,踐行君子之德。在春秋戰國那個時期,禮樂崩壞。君主不施以禮法而追求武力。人們不追求更高的品德,而追求更好的物質生活,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孔子希望更多的人尤其是,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能夠追求君子之德,而非小人之土。這是孔子的一種期待,也是,儒家思想告訴我們的哲學道理,當物質財富達到一定程度後,人們便會追求精神上的滿足。
在當今物慾橫流的社會環境下,君子懷德,小人懷土。更值得我們所有當代人學習!你覺得呢?
我是珞珈山的貓,歡迎大家的關注(ಡω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