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禹州此地,每年農曆六月十八前總要下場雨!

奇怪:禹州此地,每年農曆六月十八前總要下場雨!

奇怪:禹州此地,每年農曆六月十八前總要下場雨!‖老家許昌

文·圖‖韓國軍

“大旱不過六月十八”,是在我們這一帶農村流傳了很久的一句“諺語”。為什麼會流傳有這麼牛的“諺語”呢?故事得從位於禹州市淺井鎮扒村一座貌不驚人的小廟說起。

這座廟,坐落於扒河南岸的高崗處,坐北朝南,主殿三間,殿內供有龍母娘娘,龍母娘娘的嫂子,還有九位龍王尊神。

主殿是雙坡斜山式,琉璃瓦飾修,東西配殿極簡,也沒過多的裝飾,正照主殿前建有焚香火爐,香火旺盛。

廟後近些年修有一橋,大家來往頗為方便。廟南不遠處就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扒村瓷窯遺址,且建有一亭子。

嘿嘿,估計您都猜出來了,這座廟就是“九龍聖母廟”。

奇怪:禹州此地,每年農曆六月十八前總要下場雨!

“九龍聖母廟”原本不在扒村,而在離扒村西約10公里的禹州市花石鎮郭寨村,那裡也是龍母娘娘的出生之地。可這座廟為什麼會到扒村呢?聽我給您細講。

故事流傳了很多年,在我們這一帶,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人盡皆知。

龍母娘娘做姑娘時,有一次,山上廟裡老方丈請龍母娘娘幫他套被子。當然,那時候龍母娘娘還是女兒身。套被子時先把該洗的被子扯開,扯被子時龍母把扯下的線用牙咬著,總共有九根線。等扯完被子,拿著被面被裡兒洗時,她不小心把線嚥到了肚裡,她也沒在意。等被面被裡兒曬乾後,她套完被子便回家了。

誰知沒過多久,她的肚子一天天大了起來。一個黃花大閨女,肚子大了,這還了得?

母親問她,你這是和哪家野漢辦的“好事”?

她委屈道,沒有的事。

一個大閨女突然肚子大了,沒跟任何男人有染?怎麼可能呢?母親覺得大丟臉面,就把她趕出了家門。

她無可奈何,委屈大哭,她也不明白,自己沒和男人幹那事,肚子怎會大呢?

奇怪:禹州此地,每年農曆六月十八前總要下場雨!

她在村頭一間破房子裡住下。還好她嫂子能夠理解她的苦衷,常常偷偷送來飯菜糧食給她,還陪她度過一個個不眠夜。

話說她臨盆時,嫂子自告奮勇充當接生婆,誰知生下一個,不等嫂子看清楚,“噌”地一下飛得無蹤影,二個、三個、四個、五個、六個、七個、八個都是,還沒看明白是啥便飛走了。

到第九個時,嫂子想,這次我手快點,一定要抓到看看是啥?心裡想著,手已做好了準備。第九個剛分娩露頭,她就抓了上去,誰知那傢伙用力撐,最後還是掙脫飛走了,但是嫂子抓得緊,把小傢伙的尾巴拽了下來,原來是一條龍的尾巴。於是有了後來流傳的“禿尾巴九蒼龍”之說。

既然是龍母,當然是神仙呀!為了感謝嫂子的恩情,她把嫂子也點化成了神,一起供奉在郭寨村“九龍聖母宮”。

問題來了,“龍母娘娘”在郭寨村有廟?那為什麼扒村又建座“龍母娘娘”廟呢?

老人們講,“龍母娘娘廟”在郭寨村時,當地人不管是下地幹活兒,還是走親戚時,總會把小孩子放在廟內。

奇怪:禹州此地,每年農曆六月十八前總要下場雨!

當地人只要對著“龍母娘娘”神像說聲老姑奶奶,我幹啥啥去了,把孩子放這,你幫忙看看,就這都可以放心辦事去了。說來也怪呀!小孩子在廟裡隨意爬著玩,就是出不了廟門。

天長日久,剛放小孩子的時候,大家還把小孩子拉的屎打掃打掃。後來,便沒人掃了,只管放小孩子於廟裡,讓“龍母娘娘”看著,就是不打掃垃圾。弄得廟裡汙垢不堪,都是自家的後人,“龍母”忍了又忍。一天晚上,“龍母”想,乾脆搬家算了,搬得遠遠的,看你們還咋來打擾我?主意已定,就在當晚搬了。

第二天早晨,郭寨村的人們起來喂牛餵馬,只看到自家的牲口渾身是水,像剛乾完活兒的樣子。又聽有人在村裡喊,咱老姑奶奶廟沒有了,大夥也很著急,好好的一座廟,咋會說沒就沒呢?大家四下找,終於在扒村找到了。大家就開始反思自已。

扒村“九龍聖母廟”一年一度祭祀“龍母娘娘”的生辰儀式,從哪年開始有,沒有記載,傳承了多少年,也沒人知道。

奇怪:禹州此地,每年農曆六月十八前總要下場雨!

農曆六月十八是“龍母娘娘”生辰日,也是扒村大廟會。祭拜活動在六月十七進行,早晨七八點鐘,“龍母娘娘”的信奉者,還有許多善男信女,就盛裝待發,去西門迎接郭寨村“龍母”的孃家人。有跳舞的,有打銅器的……隊伍龐大,回來時,路邊的商家也頗為熱情,拿出礦泉水、煙、水果等招待客人,迎客人群往往綿延數百米,聲勢浩大!

一路上,腰鼓打著,扭著,鑼鼓敲著,舞跳著,熱鬧非凡,儘管天氣很熱,大家依然熱情不減。到了廟上,雙方互相施禮敬香,孃家人祭拜,儀式結束。淳樸、厚實、好客的扒村人,早已備好了飯菜,不管來自何方的人們,隨意盛,隨意吃,大鍋的菜,雪白的饅頭,鄉土氣息濃郁。

說來也是怪事,不管天有多旱,每年農曆六月十八前總要下場雨,或許真是龍母在顯靈。

奇怪:禹州此地,每年農曆六月十八前總要下場雨!

(文中圖片由作者提供,版權歸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

【作者簡介】韓國軍,禹州市淺井鎮大冀莊村人,農民,愛好寫詩。

愛許昌老家,看“老家許昌”。 老家許昌,情懷、溫度、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