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資產配置中需要購買外幣債券麼?「資產配置」

在全球資產配置中需要購買外幣債券麼?「資產配置」

在關於全球資產配置的研究分析中,被討論的比較多的問題之一,是外幣債券(Foreign Bonds)的功能和價值。而這個問題,恰恰也很容易引起很多人,包括金融行業從業人員的誤解。因此今天這篇文章,就來幫助大家好好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全球資產配置,就應該“什麼都買一點”。學過一點“現代投資組合理論(MPT)”的皮毛的理財師,會告訴你要在投資組合中包括各種資產(股票、債券、房地產信託等)和各種國家(美歐日等發達國家,以及各種發展中國家)。

照著這個邏輯,想要實現全球資產配置的投資者,在其固定收益類資產中,需要購買不同國家,以不同貨幣標價的政府債券、公司債券和防通脹債券。在我們業內,把這種投資策略稱為“幼稚的多元分散(Naive Diversification)”。

顧名思義,“幼稚的多元分散”的意思,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把能買的都一股腦兒放進投資者的“購物單”中,以圖實現所謂的資產分散。

問題在於,這種基於對金融理論一知半解而產生的“幼稚的多元分散”,在金融投資中不光不靈,還可能導致投資者蒙受不必要的損失。下面就來幫助大家解釋一下這背後的邏輯。

要真正搞清楚資產配置中是否需要外幣債券,以及需要多少外幣債券的問題,我們首先要搞明白:在資產配置中為什麼要購買債券?

如果我們回顧發達國家過去百年的金融歷史,就不難發現:回報最好的,是股票(含紅利)和房地產(含租金)。其他資產,如債券(政府/公司),大宗商品等,在投資週期拉的夠長(30年以上)的條件下,其回報都不如股票和房地產。

【關於大類資產歷史回報的具體分析,請參考歷史文章: 】

因此從理論上來說,只要投資者的投資週期夠長(30年以上),那麼他完全可以把投資組合全都放在股票裡,以獲得長期的最大回報,完全沒必要購買債券。

事實上,像巴菲特這樣的投資傳奇,確實是這樣推薦投資組合的。舉例來說,巴菲特在其公司股東信中曾經提到,他建議自己的家族信託的投資組合非常簡單:90%的標普500指數,和10%的美國政府債券。

問題在於,絕大部分投資者,都是普通人。既沒有巴菲特的投資長度,也沒有巴菲特的投資定力。當我們看到自己持有的投資虧損15%的時候,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是割肉平倉(這樣就不用虧更多了),而不是“任憑市場漲跌,我自巋然不動”。

因此,在一個供投資者長期持有的投資組合中,我們需要債券。

債券的功能,主要有兩個:

1)可以讓投資者獲得比銀行活期存款更高的利息回報。

2)向投資者提供多元分散的功能。

特別是在股票下跌時,債券能夠保持住其價值,甚至升值。這樣,投資者在股市大跌時,不至於損失太多,也能夠更有信心繼續持有其投資組合。

在全球資產配置中需要購買外幣債券麼?「資產配置」

如上圖所示,如果我們回顧過去100多年的美國金融歷史,就會發現,債券和股票之間的平均相關性,大約在0.2左右。2002年以來,美國債券和美國股票價格之間呈現出負相關關係:即當股票價格上漲時,債券價格下跌。反之亦然。

因此,廣大投資者需要注意的第一個要點就是:債券的主要作用,是為了平衡股票的風險。每個投資者,都想要更好的投資回報。這個更好的回報,應該來自於投資組合中風險更高的股票部分。而債券更重要的功能,是為了增加投資組合的多元性,降低投資組合的波動性。

順著這個邏輯,我們就不難理解,在一個多資產的投資組合中,債券的價格變化幅度,越小越好。而如果在投資組合中包括那些外幣債券,那麼這些外幣債券,反而會增加投資組合的波動性,違背了一開始配債券的初衷。

這主要是因為,一個外幣債券的市值變化,受到兩個因素影響:該債券本身的價格變動,以及外匯匯率的變化。

我們假設在一個美元投資組合中,購買一個英國國債(以英鎊計價)。那麼該英國國債在投資組合中的市值變化,就同時受到英國國債本身的價格變化,以及英鎊兌美元匯率變化的影響。

大致來講,外匯匯率的價格變化,其波動幅度要遠遠高於債券價格的變化幅度。那些自由兌換的貨幣組合,比如英鎊兌美元,歐元兌美元,日元兌美元等,一天之內上下1%~2%,甚至更多是常有的事。這種波動程度,比股票都要高。

這就導致了,到最後投資者投資組合中的外幣債券部分,其市值變化主要受外匯匯率變動影響,而非債券本身的價格變化影響。

在全球資產配置中需要購買外幣債券麼?「資產配置」

如上圖所示,在過去3年中,如果一個美元投資者購買了日本債券(JGB),德國債券(Bunds)和英國債券(Gilts),那麼其投資組合(以美元計)的價格波動會比較大,三年內的變動幅度在+/-30%左右。

這些價格的變動,主要來自於貨幣匯率變化,而非債券本身的價格變化。

在全球資產配置中需要購買外幣債券麼?「資產配置」

如上圖所示,如果我們將外匯匯率對沖(即去掉匯率變化對於債券價格的影響),就會發現,過去三年不同國家債券的價格變化幅度,在+/-10%以內,遠遠小於受外匯匯率影響的債券價格波動。

這個缺點,對於絕大多數投資者來說,都難以接受。這是因為,大部分非專業的投資者,對一個投資組合的風險的認識,都是基於其市值的變化。如果投資組合在短時間內下跌10%或者更多,他們就會覺得該投資組合的風險非常高。殊不知,這種波動率很可能來自於外匯匯率變化,而非資產本身的價格變化。

如果我們把時間軸拉長,就不難發現,主要貨幣之間的匯率變化,日常波動都是短期的“噪音”,長期下來這種上上下下會互相抵消,除非某國發生惡性通脹。

在全球資產配置中需要購買外幣債券麼?「資產配置」

如上圖所示,在1950年以後,世界主要貨幣兌美元的匯率變化,每年的變化率在1%左右。變化比較明顯的,是日元(廣場協議後大幅度升值)和德國馬克(東西徳統一後馬克升值)。就是說,在很多時候,兩國貨幣間短期的匯率變化,都只是“噪音”,只會徒增投資組合的波動率,而不會帶來任何有意義的投資回報。

因此,在一個多資產的組合中的政府債券部分,我們只需要購買以本幣計的政府債券。比如在一個美元資產配置組合中,投資者只需要購買美國國債,而不需要特意再去購買諸如英國國債、日本國債等其他國家和貨幣的國債。約翰·博格爾和威廉·伯恩斯坦在其著作中,也提到過類似的觀點。

在全球資產配置中需要購買外幣債券麼?「資產配置」

上圖顯示的,是過去18年,在不同國家(英國/加拿大/歐元區/美國)購買本國債券的回報和波動率,以及在同期購買全球債券的回報(以該國本幣計)和波動率的對比。

我們可以看到,在這些國家中,購買外幣債券並沒有顯著提高投資者的投資回報。在有些例子中(比如歐元區和加拿大),投資者的投資回報甚至更差。

同時,購買外幣債券顯著提高了投資組合的風險(波動率)。這個規律,在所有國家的例子中都普遍存在。

有些朋友可能會問,那麼我如果購買了外幣債券,再進行外匯對沖(Currency Hedge),這樣的做法可取麼?

答案是大可不必。主要原因在於:

1)外匯對沖也是需要成本的。如果長年累月的為投資組合中的債券部分進行外匯對沖,那麼每年都需要犧牲一部分回報。

2)由於外匯市場和債券市場的有效性,到最後投資者真正拿到手的債券淨回報,在去除了通脹和外匯的影響後,是差不多的。

上文中列舉了外匯匯率對沖後的債券歷史回報,其波動率明顯比未對沖的國際債券組合小得多。就是說到最後,投資者無論買了美元、日元、英鎊還是歐元債券,拿到手的單貨幣(比如美元)回報都差不多,因此也沒有必要畫蛇添足,特地去買那些外幣債券了。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想要獲取更多投資知識和信息的朋友們,可以關注以下渠道:

一、網絡公開課

(1) :該課程適合想要完整學習金融投資知識的大學生和剛工作兩三年的年輕讀者,以及想要自己動手DIY資產配置的投資者。

(2) :適合對購買海外基金感興趣的廣大基民。每個星期,我們會挑選一支基金為大家做深度分析。

二、投資書籍

(1)《小烏龜投資智慧1:如何在投資中以弱勝強》

(2)《 》

伍治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