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記憶:雄安曾有一座水上城堡是趙匡胤所建

前言:趙北口古為燕南趙北之地,唐及五代時為唐興軍所駐守,故稱唐興口。後周顯德六年,趙匡胤率兵伐遼,在此屯兵築堡,故更名為趙堡口。趙北口原有之南閣北閣即為趙匡胤所建。

趙北口原本有南閣和北閣。南閣大概位置在南街原學校一帶;北閣大概位置在北街洪亮超市北側去東街的路口一帶。兩閣各橫跨大街,拱形門洞供車馬、坐騎、行人南來北往通行。

鄉愁記憶:雄安曾有一座水上城堡是趙匡胤所建

圖為解放前民國時期趙北口南閣

早年,門洞各有城門,夜閉晝啟。因趙北口四面環水,南北唯聯橋一線相通,城門一閉,想進古鎮勢比登天。 南閣東側有石階,可尋級而上。基座上主體樓閣一隔兩面,各塑一尊神像(其一或有坐騎)。面北為火神君——故為“火神閣”。

據傳,日寇投降時,縱火焚之,火勢翻騰直上,並不四處蔓延(鄉間脛傳,火神顯聖,不使殃及兩鄰。);面南為文昌帝君——故稱“文昌閣”。文昌閣專供地方文人及南來北往舉子科考時朝拜文昌帝君。兩閣正面大門洞開;兩尊神像背靠背,靠壁屏木相界。四面過道相通,南進可北出;北入可南離。平日神閣門窗緊閉,觀瞻者只能登閣卻不能入內。

每年三十至正月十六,祭拜者眾,香火不絕。 北閣為關帝閣,相比南閣其勢更雄壯,閣座東側有磚砌魚鱗狀臺階。閣樓雙層,簷牙高啄,勾心鬥角,簷角雁翅凌空,勢極生動。拱形門洞高約丈二餘,闊可容兩輛馬車對交。門洞內捧音,人語聲如洪鐘,銅音迴響。

鄉愁記憶:雄安曾有一座水上城堡是趙匡胤所建

圖為趙北口北閣,由軍旅攝影家石少華老師拍攝於1944年,雁翎隊攻佔趙北口

拾級而上穿廊入閣,迎面一尊關帝聖君神像。紅臉關公綠衿紫袍,右手執卷,左手輕捻美髯,丹鳳眼雙目端倪,好一幅虎帳夜讀圖。 家鄉崇拜關帝風俗由來已久。逢年過節祭拜香火,輕煙入雲。即使平日鄉里百姓但凡有個大事小情都會來北閣上香跪拜關帝君祈佑平安,故此關帝閣的香火一年不斷,四季綿延。 四街花會凡出會,會頭都要登閣上香虔誠叩拜關帝爺,尤其東街五虎和南街少林出會更是不敢稍有怠慢。

趙北口四街花會登閣叩拜關帝爺堪稱當時一景。 解放初,閣樓殿堂曾設為學堂,其容納寬綽,約略於三間進深的教室。 北閣大概於上世紀52或53年被人為拆除。(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