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丨「鐵鏽之城」杜伊斯堡新變化:「一帶一路」帶來的機遇和憂慮

外媒丨“铁锈之城”杜伊斯堡新变化:“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和忧虑

身處魯爾區、坐擁萊茵河,依山傍水的德國小城杜伊斯堡,

是德國、乃至歐洲的重要貿易、工業中心。

外媒丨“铁锈之城”杜伊斯堡新变化:“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和忧虑

杜伊斯堡港出現於12世紀,

17世紀,因採煤業、煤炭運輸日益活躍,

開始不斷髮展。

至上世紀六十年代,已發展成為集煤炭、礦砂、石油等大散貨為一體的港口。

不過隨著鋼鐵行業的整體沒落,這座"鐵鏽之城"的光芒越顯暗淡......

外媒丨“铁锈之城”杜伊斯堡新变化:“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和忧虑

如今當地很多工廠已經改建成公園

2011年,這座小城悄悄開進一列來自中國重慶的列車。

這條當時名為“渝新歐”的鐵路線,正是此後“中歐班列”的開端。

是中國和歐洲之間第一條快速貨物班列。

外媒丨“铁锈之城”杜伊斯堡新变化:“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和忧虑

一列從威海港出發列車,目的地是杜伊斯堡(來源:衛報)

2014年3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德國時,

特意到杜伊斯堡觀看了“渝新歐”鐵路列車進站。

軌道交通將在中歐之間開闢新的貿易維度。

外媒丨“铁锈之城”杜伊斯堡新变化:“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和忧虑

首條班列選擇杜伊斯堡自有深意。

杜伊斯堡擁有十分發達的公、鐵和航運網。

從杜伊斯堡火車總站出發,8分鐘就能到達杜塞爾多夫國際機場。

到鹿特丹港的水上距離為230公里,

距安特衛普港直線距離不到200公里。

周邊150公里半徑範圍內,

是歐洲人口最為密集的地區,

擁有很廣闊的物流需求和市場的潛力。

外媒丨“铁锈之城”杜伊斯堡新变化:“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和忧虑

同時,杜伊斯堡及所在的魯爾區正在經歷從重工業(鋼鐵和煤炭)到高新科技和服務業的產業轉型;

當地還對外商投資新興產業進行經濟補貼和政策支持。

這些都為中歐合作帶來了機遇。

外媒丨“铁锈之城”杜伊斯堡新变化:“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和忧虑

杜伊斯堡港口(來源:杜伊斯堡港口集團)

7年之間,中歐班列在“一帶一路”框架下迅猛發展,

發車頻率已經從最初的每週1班,

變為如今的每週30班;

運行時間從17天,縮短為12天;

80%從中國發出的火車,已經將杜伊斯堡視為歐洲“首個休息站”。

此外,還有大約300家國際物流公司選擇在此地發展,

杜伊斯堡港口集團每年能因此創造30億歐元的價值。

《衛報》對此評論,這裡正在成為“歐洲物流中心”。

外媒丨“铁锈之城”杜伊斯堡新变化:“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和忧虑

4月16日在德國西部城市杜伊斯堡DIT貨運場站拍攝的中歐班列集裝箱。(來源:新華社)

身為“一帶一路”的受益者,杜伊斯堡同時也有些“憂慮”,

最主要的還是“貿易不平衡”的問題。

中國平均每次給歐洲拉來2車貨,但回去的時候只會帶1車貨走;

“以前這個比例是4:1,現在已經提高了。”

但這還是遠遠不夠。

外媒丨“铁锈之城”杜伊斯堡新变化:“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和忧虑

法國奶企廣告牌

西方對中國製造小器具的需求並未減緩,

但運往東方的主要歐洲產品之一仍是奶粉。

等到中國國產奶粉市場復甦,從杜伊斯堡發出的集裝箱還會這麼多嗎?

渝新歐鐵路的運行時間是12天,但對於商戶而言,“依然過長”。

其原因是歐洲各大鐵路公司之間的協調不均。

杜伊斯堡港口集團的執行總裁施塔克表示,

火車從重慶出發,途徑1萬公里抵達白俄羅斯,只要5天半;

而再往西抵達杜伊斯堡只需1300公里,卻要花6天。

外媒丨“铁锈之城”杜伊斯堡新变化:“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和忧虑

杜伊斯堡博物館

過去8年來,在該市生活的中國公民已翻番,但8年前僅有568人。

2014年以來,該市的中國商家已增加50%,但仍然僅有90家。

該市博物館入口大廳的牆上,

用曾經幫助塑造這座城市的所有外國移民的母語文字寫下“歡迎”,

但迄今仍看不到中文。

一方面這有力的回擊了部分媒體預言的中企、中國人在當地的“滲透”。

另一方面也說明,儘管復甦中的德國工業依賴中國,但中國在這裡的軟實力仍然微弱。

來源/觀察者網站、環球時報

責編/張廣琳 審校/劉夢 監製/李雨思

投稿/糾錯:[email protected]

加入我們:[email protected]

外媒丨“铁锈之城”杜伊斯堡新变化:“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和忧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