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傳統工藝美術精品——惠山泥人

江蘇傳統工藝美術精品——惠山泥人

江蘇傳統工藝美術精品——惠山泥人

網絡圖片

無錫惠山為江南名勝,每當廟會和清明時節,遊人如織。凡到這裡旅遊的人,總會買幾對無錫惠山泥人代表作品“大阿福”作為饋贈親友的禮物。“大阿福”是根據民間傳說創作,他是一個被神化的健壯孩子的可愛形象,主要是取其鎮邪降福之意。經過歷代藝人不斷創造,這個寄託著人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藝術形象,終於活在了人們心中。你瞧那一男一女兩個泥人,造型極其簡練,盤膝而坐,面型飽滿,笑盈盈,胖墩墩,慈眉善目,鼻直口方,頭梳菱形髮髻,懷抱青獅,服色明麗,黃底紅花,作為吉祥物,具有強烈的江南民間情調。

江蘇傳統工藝美術精品——惠山泥人

網絡圖片

惠山泥人以造型飽滿、線條流暢、色彩鮮豔、形態簡練而蜚聲中外,那恬情含蓄的觀音、含情脈脈的少女、笑逐顏開的劉海、慈祥和藹的壽星、饒有情趣的彌陀,形象鮮明生動,喜怒哀樂各異,不愧為江蘇傳統工藝美術精品。無錫藝人取惠山東北坡山腳下離地面約一公尺以下黑泥作原料,其泥質細膩柔軟,搓而不紋,彎而不斷,幹而不裂,可塑性強,非常適合“捏塑”之用。據歷史記載,惠山泥人始於南北朝時期,盛於明代,距今已逾千餘年。清代開始出現專業化的手工作坊,五里長街、上下河塘開設了數十家泥人店,兩百多家泥人作坊,形成了“泥人一條街”。在清代,惠山有袁、朱、錢等幾家專業作坊。彩塑師王春林製作的五盤泥孩兒進獻皇上,曾得到乾隆皇帝的讚賞。清同治到光緒年間,出現大量戲劇為題材的戲文泥人,這是惠山泥人歷史上最昌盛的時期。這一時期,惠山有作坊、店鋪四十多家,專業匠師三十多人。在慈禧太后六十大壽時,地方官把一套大型手捏戲文泥人《蟠桃會》供奉內廷,從此惠山泥人成為貢品。

江蘇傳統工藝美術精品——惠山泥人

網絡圖片

步入惠山泥人作坊,你會驚奇地發現,這裡供奉的祖師爺竟是戰國時期的孫臏。主人說:戰國時,鬼谷子收了兩個徒弟,本領了得,一個叫龐涓,一個就是孫臏。後來龐涓因妒忌孫臏,設計砍去了孫臏的雙膝,使其無法行走。孫臏逃到吳國,流落在惠山一帶,捏了不少泥人、泥馬來破解龐涓的五雷陣。後來他到齊國為將,與魏國作戰時用在惠州研究的戰法大破五雷陣,殺了龐涓。從此捏泥人的技藝在惠山傳了下來,當地百姓捏起了泥人,孫臏也就成了惠山泥人的祖師爺。

江蘇傳統工藝美術精品——惠山泥人

網絡圖片

在風景秀麗的惠泉山麓走進無錫泥人博物院,有幸觀摩了1000餘件(套)館藏明、清直至當代的無錫惠山泥人珍品。據當地專家介紹,惠山泥人有搓、揉、挑、捏、印、拍、剪、色、壓、貼、鑲、劃、扳、插、推、揩、糊、裝等技藝。作為彩塑,彩繪技藝在整個泥人的工藝製作中佔有較高的比重,紅要紅得鮮,綠要綠得嬌,白要白得淨,才能使人看了爽朗愉快,因此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說。

江蘇傳統工藝美術精品——惠山泥人

網絡圖片

惠山泥人題材豐富,林林總總分為兩大類:一類為手捏泥人,構思巧妙,做工精細,屬泥人精品,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和收藏價值;另一類則為石膏工藝品,用模具成批生產,價格十分低廉,作為旅遊紀念品添個喜氣、留個念想,倒是不錯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