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記憶:第一次到肉案上打肉及美味豬下水

歲月記憶:第一次到肉案上打肉及美味豬下水

歲月記憶:第一次到肉案上打肉及美味豬下水

網絡圖片

平生第一次到肉案上打肉只有十三歲,鄰居韓大媽是位殘疾人,個把月沒沾肉腥,突然想吃肉,她掏出兩毛錢,讓我幫她去打點肉。我拿著錢來到肉案前,打肉的師傅一身橫肉,光著膀子端著紫砂茶壺喝茶。見了我甕聲甕氣問了一聲:“打肉啊?”我點點頭,“打多少?”我怯生生地說:“兩毛!”對方哈哈一樂:“兩毛錢打什麼肉啊?”當時豬肉連皮帶骨七毛四一斤,兩毛錢肉再夾點皮和骨頭,實在沒有多少肉。我央求他,人家是買了炒韭菜的,你隨便給一點就行。打肉的師傅似乎動了惻隱之心,在半片豬上用快刀割了一小塊,在秤上一稱,秤桿翹翹的,用蘆葦一栓扔到我面前,我一看沒有一點骨頭,喜滋滋地回去邀功。韓大媽看到肉哭笑不得:“你買的人家槽頭肉!泡泡囊囊的怎麼吃?”老家有句俗語叫:“抬頭看人,低頭打肉”,我算是領教了。

歲月記憶:第一次到肉案上打肉及美味豬下水

網絡圖片

幹打肉這行要有點能耐,一不怕油膩,二不怕腥氣,三要有力氣。半片豬肉大塊五六十斤、中塊二三十斤,無論是掛在架子上,還是放在案板上,打肉時搬來搬去,沒力氣幹不了這一行。打肉離不開刀斧,一把斧頭五六斤,斬肉刀也有三四斤,手起刀落,白花花的豬肉很快被行色匆匆的人拎走。生意好的時候,一早上要揮上刀斧幾十次上百次,累得腰痠背痛,一方案板刀痕交錯,活生生地勾勒出打肉師傅的年輪,這碗飯的確不好吃。

不過,豬肉的奇香和鮮美誰也擋不住,宋代大才子蘇東坡非常愛吃豬肉,他不僅會燒“東坡肉”,而且寫了膾炙人口的《豬肉頌》:“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歲月記憶:第一次到肉案上打肉及美味豬下水

網絡圖片

計劃經濟時代,豬肉統購統銷,食品站的打肉師傅自然很“牛”,“抬頭看人,低頭打肉”就是對這類人最好的貶損。對於一般顧客,他們只是瞟一眼,接過錢和肉票,一刀下去又準又狠。這“準”既體現在重量上,又體現在質量上,是肥多瘦少還是瘦多肥少,是骨頭多肉少還是肉多骨頭少,刀在案板上走,肉在師傅心底裡盤算。普通人家逢年過節買斤把肉,總希望肥多瘦少、肉多骨頭少,結果搭上三四兩一塊骨頭,這未免太狠了。而面對有權有勢的人、親戚朋友,或者惡名在外的地痞,他不僅打最好的肉,而且滿臉堆笑地遞上去,能吸上對方甩過來的一支好煙,也就心滿意足了。

歲月記憶:第一次到肉案上打肉及美味豬下水

網絡圖片

至於豬下水,價錢不貴而且不需要肉票,豬肝、大腸、肚肺、豬腰是高級滋補品,憑醫院證明可以買一副,其他人想買必須有關係、走後門。母親人緣好,憑她的人際關係,家裡過兩三個月總能吃上一回豬腳爪、豬小肚。豬小肚其實就是豬膀胱,呈圓球狀,有一種半透明狀薄膜膠質和較強的韌性,是灌製滷肚的好材料。它看上去腌臢,經過母親反覆漂洗,煨出來的湯牛奶一樣白,濃香襲人,滋補,至今難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