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林毅夫:新時代中國經濟的不變與變

「财经纵横」林毅夫:新时代中国经济的不变与变

林毅夫:新時代中國經濟的不變與變

財經縱橫

「财经纵横」林毅夫:新时代中国经济的不变与变

★★★★★

「财经纵横」林毅夫:新时代中国经济的不变与变「财经纵横」林毅夫:新时代中国经济的不变与变
「财经纵横」林毅夫:新时代中国经济的不变与变「财经纵横」林毅夫:新时代中国经济的不变与变

業,如高鐵、家電,已處於世界最前沿,要繼續維持領先,必須自己發明。有些新產業,技術創新速度快、週期短,其研發投入主要是人力資本,而物質和金融資本投入相對少,這在互聯網、手機等行業表現最為明顯。比如,小米手機,雷軍創業之初,僅有100多名員工,一年之內就推出小米手機,100多名員工的人工成本並不高。再如,阿里巴巴,當年孫正義投資僅為3000萬美元,摺合人民幣2億元,資金投入不大,但利用的是高人力資本。與發達國家相比,目前中國缺少的是物質資本,而人力資本差距很小,因為人力資本包含兩部分,即天賦和後天的教育,有時天賦比後天教育更為重要。現在,在後天教育方面,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不大,而在天賦方面,中國人口多、天才多,中國又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全世界每年30%的市場增量在中國。因此,對於研發週期短、以人力資本投資為主的現代產業,中國有條件實現彎道超車,自己研發。

但中國還有大量的產業與世界差距巨大。從2017年德國漢諾威工業展覽會可看到,總體而言,中國製造業與發達國家還有很大差距,比如裝備業,外國一部機器售價可高達500萬美元,而中國類似的機器售價僅為100萬美元,這意味著存在技術差距。我認為,只要充分利用這個差距,我國經濟還有每年8%增長的潛力。這是因為,從歷史數據看,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2008年人均GDP是美國的21%,1951年的日本、1967年的新加坡、1975年的我國臺灣、1977年的韓國的人均GDP也是美國的21%。在此差距下,日本、新加坡、我國臺灣和韓國經濟都維持了20年每年8%-9%的增長。上世紀70年代之前,以互聯網和手機為代表的、以人力資本為主要投入、研發週期短的產業尚未出現,彎道超車機會不多,當前我國比當年的日本、新加坡、我國臺灣、韓國等更為有利。在同樣的產業技術水平差距所給予的“後發優勢”的條件下,他們可以實現20年8%-9%的年均增長,從2008年起,我國應該有20年每年增長8%的潛力。

當然,把潛力變為現實,需要很多條件,2008年出現了全球金融經濟危機,國際經濟比較疲軟,中國作為出口大國,經濟增長速度就會受到一定影響。另一個因素是國內的情況,要看供給側的一系列改革開放措施能不能落實到位。但是由於國內的市場大,可迴旋的餘地多,未來10年仍有8%的經濟增長潛力,應該可以實現每年6%或者更高速度的增長。中國現在的經濟總規模佔全世界GDP總量的16%,如果中國經濟每年增長6個百分點,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則為1個百分點。由於全球經濟增長速度在3%左右,這意味著全球經濟每年1/3的增長來自於中國。

第三,中美關係是最重要的對外關係,維持好的基礎未變。中國現在的人均收入還處於中高端,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繼續向高收入水平前進,需要良好的外部環境。在外部環境中,維持好中美關係是關鍵。中美經濟的互補性強,充分利用經濟互補性是保持中美關係的重要基石。

可以從收入水平差距看到中美經濟的互補性。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現在的收入水平約為美國的四分之一。按市場匯率計算,約為美國的七分之一。這意味著中國的平均勞動生產率水平相對較低。平均勞動生產率低,代表所在的產業一般是技術水平較低、資本密集度較低的產業。而美國收入水平高,代表其附加價值高,代表所在產業的技術和資本比較密集。資本密集包括人力資本、金融資本、物資資本的密集。因此,中國產品與美國產品在國際上存在直接競爭關係的少。即使,未來中國的人均GDP與美國相當,產業處於同一水平,經濟合作的基礎將從現在不同發展程度的產業互補,轉變為同一發展程度的專業分工,如同現在美國和歐洲的關係一樣,貿易仍然是互利雙贏。屆時,中國的市場是美國的四倍,美國那些在國際分工中具有優勢的產業也不能失去中國的大市場,中美合作的經濟基礎仍然存在。

雖然中美經濟互補,但隨著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中國的國際影響力越來越大,將對美國作為世界霸主的地位帶來挑戰,中美之間的摩擦不可避免。但我們要充分利用中美之間經濟互補性這一有利優條件,維持一個較好的合作關係。

二、三點變化

第一,中等收入人群在國內增加,期望將發生變化,需要趨利避害,深化改革。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的追求將發生改變,對生活質量、環境質量、透明度、話語權等的追求越來越多,自主性也逐漸增強。我們的改革必須以人為本,把握中等收入人群需求和人們追求的變化。一方面,不斷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維持經濟穩定,提高效率;另一方面,社會和政府治理的變革必須提上議程,比如,應建立針對突發事件和群體性事件的應急處理機制。現在互聯網技術發展迅速,傳播影響力大,若突發事件和群體性事件處理不當,可能挫傷人們的積極性和認同感。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中產人群的增加,人們對政治參與、自由度、話語權的要求逐步提高,需要進行相應的上層建築改革。

第二,世界經濟可能陷入比較長期的疲軟,不確定性增加,中國要沉著應對。日本從1991年經濟泡沫破滅後至今,27年未完全恢復復甦。歐美髮達國家也可能陷入相當長時間的疲軟。歐洲現在失業率較高,經濟增長1%左右。美國其實也未完全恢復,正常狀況下,美國經濟增長約為3%-3.5%,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到2020年美國的增長率也不足3%。導致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發達國家在危機之後應推行的結構性改革一直未真正落實。雖然從長期看,結構性改革有利於提高國家的競爭力,但短期內會降低消費,減少投資,經濟增長放緩,失業率升高,在增長乏力、失業率居高不下的狀況下,發達國家就很難推動結構性改革。因此,我認為,發達國家可能普遍陷入像日本那樣的長期增長低迷。發達國家低速增長,容易製造外部事件,以轉移國內的注意力,我國面對的外部挑戰將不斷增多。為此,我們要有理有據,但無論採取哪種戰略,都不能以犧牲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經濟增長為代價。發達國家增長率慢,除了容易對外製造事端外,國內也容易出現各種意想不到的狀況。比如,特朗普上臺,英國脫歐,英國保守黨在選舉中失掉多數。其他發展中國家內部也容易出現各種影響政治和社會穩定的事件。這都與經濟增長率慢,就業狀況不好,生活沒有改善等有關,我們需要有應對預案。

第三,國際治理結構面臨調整。“二戰”之後以美國為主導形成所謂“佈雷頓森林體系”,由於制定規則的都是發達國家,很多規則從發達國家的角度看很公平,但對發展中國家不一定公平。之所以當時美國能主導這樣的國際治理體系,是因為美國在“二戰”以後GDP佔全世界超過50%。現在國際經濟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國際治理結構也要隨之發生調整。美國GDP從佔全世界的50%降到現在不到25%,中國現在則佔16%-17%。中國只要可以維持6%以上的年增長速度,在未來10年,不管是用購買力平價計算還是以市場匯率計算,中國的經濟規模就會跟美國相當,甚至超過。當我國變成最大經濟體,國際治理結構轉變時,需要承擔更大的國際責任,如“一帶一路”倡議,不僅有利於改善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更為重要的是,將給世界帶來一套新的、能夠幫助發展中國家發展起來的發展和國際治理理念,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同時,帶動“百花齊放春滿園”世界大同時代的到來。

(林毅夫:長安街讀書會成員、

全國政協經濟委副主任)

「财经纵横」林毅夫:新时代中国经济的不变与变

長安街讀書會是在中央老同志的鼓勵支持下發起成立,旨在繼承總理遺志,踐行全民閱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學習、養才、報國。現有千餘位成員主要來自長安街附近中直機關及各部委中青年幹部、中共中央黨校學員、國家行政學院學員、全國黨代表、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等喜文好書之士以及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國家高端智庫負責人專家和中央各主要出版機構的資深出版人學者等,書友以書相聚,以學養才。

在第22個世界讀書日到來之前,經民政部、文化部等相關主管主辦單位報備批覆,長安街讀書會牽頭髮起成立“全民閱讀促進委員會”,作為全國性的人民團體,該機構將通過開發利用全國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大中院校的全民閱讀文化資源,促進全民閱讀活動深入開展。並以黨建為先導,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支撐,努力繼承周恩來總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遺志,深入“研讀經典”,讓“全民閱讀”形成人人參與的氛圍,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财经纵横」林毅夫:新时代中国经济的不变与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