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四十不惑」的「不惑」具體是什麼意思?你做到了嗎?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孔子說“四十不惑”的“不惑”具體是什麼意思?你做到了嗎?

這是夫子自道的為學次序和應達到的境界。三十歲的時候能夠道德人格「確有所立,不退不轉」而言行能夠「約之以禮」了。「四十而不惑」是接著「三十而立」而言的。達到「不惑」的境界就是「知者」了。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論語·憲問》)

孔子說“四十不惑”的“不惑”具體是什麼意思?你做到了嗎?

「知者不惑」具體什麼意思呢?《論語註疏》孔穎達疏曰:「知者明於事,故不惑亂。」《論語集註》曰:「於事物之所當然,皆無所疑。」。「知者不惑」並不是指知識從此完備而沒有疑惑了,而是指在有志和能立的基礎上,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志於學」其實是「志於道」、「志於仁」。到三十歲而能「不退不轉」,有了再也不會改變的信仰或信念。但這樣還不夠。

孔子說“四十不惑”的“不惑”具體是什麼意思?你做到了嗎?

孔子十五歲思想才趨於成熟,確立了志向;三十歲才有建樹。這裡的立,應該是在懂得“禮”,遵守社會道德規範基礎上的“立”。在本章裡,孔子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的過程。這一過程,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學識不斷積澱,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

孔子說“四十不惑”的“不惑”具體是什麼意思?你做到了嗎?

從學習領會的階段到安身立命的階段,也就是不受環境左右的階段,再到主觀意識和做人的規則融合為一的階段,達到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這個道德修養過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鍊。要思想和言行融合,就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才能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

對於人生的道理,四十知其然,五十而知其所以然。人到四十,不惑有三。

孔子說“四十不惑”的“不惑”具體是什麼意思?你做到了嗎?

不惑己身境遇。

人到了四十歲,人生基本就定格了,脾氣、性格,也基本定格了。之所以活成這個樣子,也是因為世事難料而又理當如此。到這一步,有人很滿足,有人還稀裡糊塗。滿足的人因為心中有篤定的信念,往後的日子也會繼續前行。稀裡糊塗的人,因為稀裡糊塗,到這種地步還不明白為啥會這樣,因此依然是沒有方向。用我們的常言講,就是“沒活明白”。

孔子說“四十不惑”的“不惑”具體是什麼意思?你做到了嗎?

不惑他人態度。

所謂不惑他人,就是知道別人為什麼這樣,別人是什麼樣的人,可以很清楚地認識到這個人究竟是什麼性質的人,而不會疑惑。明白為什麼那人這樣對待生活,這樣對待自己,這樣對待別人。明白了,就能順利找到解決的方法。當然了,也有相當一部分人看不明白,俗稱“識人不清”。

孔子說“四十不惑”的“不惑”具體是什麼意思?你做到了嗎?

不惑凡俗世事。

這世界每天都會發生許多匪夷所思的事,有的令人驚訝,有的令人憤怒,還有的讓人感動。但歸結起來,都是有其原因的。能經歷世事,到四十對這些世事的原因有所瞭解,不會輕易衝動,沉穩而又體察,就是不惑。

孔子說“四十不惑”的“不惑”具體是什麼意思?你做到了嗎?

“矩”就是道德和禮儀規範,就是各種規矩,即各種制度規範。我們許多人習慣於“從心所欲”,卻做不到“不逾矩”。從國外回來的人說,在許多發達和比較發達的國家,人們通過紅綠燈時,即使路上沒有其他車輛經過,大家也按燈行駛,耐心等待;

孔子說“四十不惑”的“不惑”具體是什麼意思?你做到了嗎?

比如上下樓梯要靠一邊走,並且要扶著扶手。可我們,闖紅燈的車有,闖紅燈的行人就更多。許多經濟發達、文化進步的國家規矩是人人都要遵守的,規則在他們心裡生了根,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會自然而然地按照規則去做,所以他們才能有更高的效率。我們的效率之所以低,就是我們不按規則做,輕視規則的僥倖心理使得我們難以有高質量產品,造成實際上的低效率和高投入。

孔子說“四十不惑”的“不惑”具體是什麼意思?你做到了嗎?

人為破壞規則的事,才使我們許多應該辦的事不能辦,應該辦好的事辦不好。只有當道德規則在人心裡生了根,才不會覺得規則對自己是約束,就能隨心所欲而符合規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