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後,國民政府爲什麼「以德報怨」對待日本戰犯?

有句話你一定聽說過: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其實,將這句話中的“朋友”置換成“敵人”也是成立的。抗日戰爭結束以後,國民政府對日本戰犯的利用就是“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這句話最好的映照。

抗戰後,國民政府為什麼“以德報怨”對待日本戰犯?

提起日本戰犯,你會想到什麼?靖國神社?東京審判?還是南京大屠殺?或者慰安婦?總之,應該不會是什麼好的印象吧。

那麼,日本投降後,這些戰犯應該被怎麼樣?按照當時的國際法規,他們應該被劃分成若干級別,然後被送上國際軍事法庭或者是受害國軍事法庭進行審判,最後,依據其犯罪事實,判處死刑、無期徒刑、有期徒刑或是無罪釋放。

抗戰後,國民政府為什麼“以德報怨”對待日本戰犯?

然而,在中國,國民政府對日本戰犯的處理並沒有按照這樣的程序走,而是採取了“以德報怨”的方式,對一大批戰犯進行了寬恕。這是為什麼呢?

一方面,這是為了迎合美國對日本漸趨好轉的態度。戰後,美蘇之間的競爭關係逐漸代替了戰時的同盟關係,美國對蘇聯的崛起越來越不放心,所以,美國打算以日本為觀測乃至遏制蘇聯勢力的橋頭堡,這種背景下,美國政府對日本的態度漸趨緩和。中國為了維持與美國的關係,自然也就隨之而變了。

抗戰後,國民政府為什麼“以德報怨”對待日本戰犯?

除此之外,還有更為重要的原因。抗戰結束後,國共之間的關係迅速惡化,最終,內戰爆發。戰爭往往是失意者翻盤的好機會。解放戰爭開始以後,留在中國的日本戰犯逐漸被國民黨利用起來。抗日戰爭期間,很多日本戰犯都曾與中共的軍隊交過手,所以,他們瞭解中共的戰爭策略,憑藉著這些作戰經驗,一批日本戰犯成為國民政府的智囊團、衝鋒隊,開始服務於國民黨“剿共”。

抗戰後,國民政府為什麼“以德報怨”對待日本戰犯?

比如,著名的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部部員辻政信等就成為國民政府對中共作戰的智囊團,為了取得國民政府的信任,他們將對抗中共的作戰經驗總結成理論,並編纂了《毛澤東的兵法及對付辦法》、《共軍與國軍軍事形勢評判》、《東北國軍與共軍作戰設想》等軍事指導書籍。而閻錫山更是將有戰鬥力的3000多名日本戰犯及日僑編成6個部隊,直接投入對中共的作戰中。

抗戰後,國民政府為什麼“以德報怨”對待日本戰犯?

如此,很多日本戰犯也就逃過了軍事法庭的判決,而被國民黨加以利用,最終成為對中共作戰的力量。

嚴海建:《寬大抑或寬縱:戰後國民政府對日本戰犯處置論析》,《南京社會科學》,2014年第7期。

張軍:《國民政府對日本戰犯的利用》,《民國春秋》,1994年第6期。

喜歡的朋友可以添加關注哦,小編會定時給大家更新精彩的內容,並且會在粉絲中抽取粉絲髮送一些福利。 (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留言刪除)

抗戰後,國民政府為什麼“以德報怨”對待日本戰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