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辨別身邊思想有問題的人?

如何辨別身邊思想有問題的人?

文/田志剛 摘自《卓越密碼:如何成為專家》

我們小孩上三年級,期末考試語文不好,她是不是不擅長學語文?

看書太費勁了,田老師有更簡單的學習方法嗎,不用看書的那種?

能給我幾個框架,讓我幹活又快又好嗎?

我在一個國企,感覺身邊同事水平都一般沒有高手,沒法從他們身上學習。總感覺這單位阻礙了我的發展,該怎麼辦?

公司給我這麼點工資還想怎麼樣,給它幹活就不錯了,誰管結果怎麼樣啊?

作為女人,我不靠老公難道還靠老闆?

......

認知是個體對於自身、他人、社會和世界的看法。

人的行動受思維方式的指引,而思維方式的背後是對於世界的認識。

如果認識錯了、歪了,那麼你思考的角度、行動的方向和動力都會有問題。

在《卓越密碼:如何成為專家》中我們將思維分三個層次:基本的思維能力(歸納、概括、分類、概念等)、思維模式和思維技術。

譬如中國人看印度閱兵,當疊羅漢的摩托車飛馳而過時我們總是帶著不解,很多人都會不厚道的笑起來:搞不清楚這種閱兵是要展示什麼,因為太像中國的雜技表演。

按照一般的理解,雜技表演這樣的活動是不適合出現在國慶日閱兵這樣嚴肅的場合的。

同樣的情況大部分人都遇到過,當兩個人結婚後對方總會有一些活動和想法讓你不可理喻,認為完全不能溝通。

這背後其實都是思維模式的影響,而每個人的思維模式則受到他所除的國家、地區、社區、教育和家庭的影響,通常我們說的原生家庭對個人的影響其實也是在說你的家庭在於個人思維模式上打下的烙印。

除了受外部的影響外,思維模式也跟個人的性格、價值觀和自我發的反思能力緊密關聯。

女孩天生就不擅長數學、女孩學不好數學是正常的。

因為這些認知,我們看到許多女孩果真學不好數學:可能小學的時候還不明顯,但到了初中、高中這種趨勢越來越明確。

上面那句話彷彿是真理似的!

孝有三,無後為大。

這當然是一個很荒謬的論斷,而且歷史的本意也不是說生不生男孩的問題。

但現在仍然有人相信這是個真理,即便在這個時代仍有許多人因為這個而離婚(不信你可以查一下)。

我們得承認男孩女孩性別和大腦發育的差異,但這並不能推導出“女孩天生就不擅長數學”這樣的論斷。

正相反,是因為這樣的論斷先入為主的在家長和孩子們的心中產生的影響,使許多女孩“認為自己學不好”:遇到困難的時候就產生畏難情緒甚至放棄去努力學習數學,所以結果就真的學不好了。

如何辨別身邊思想有問題的人?

本文摘自《卓越密碼:如何成為專家》,京東噹噹淘寶有售

要明確,是錯誤的認識導致了結果(學不好數學),認識就錯了,結果一定會錯,因為人的行動、努力和思考是受自己的認識支配的。

本質上講,對於初等數學的內容,不需要天資聰穎智商140,普通的孩子只要不畏懼、有信心、下功夫,都能學會

也許這樣的孩子成不了傑出數學家,但應付一般的考試都應該是沒問題的。

那些因為沒有生男孩而離婚的人們,也不一定真的是什麼賢子賢孫。也不一定說是因為沒有生兒子就覺得未來一片昏暗過不下去了,只不過是心裡接受了“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思想心裡覺得不爽而已。

你的根深蒂固的認識就是你的命,如果認知是錯誤的甚或扭曲的,那麼你的命運也一定錯誤或扭曲。

2011年,有一場許多作家與百度文庫的鬥爭。

作家們發公開信、投訴、起訴百度文庫裡面有許多侵犯他們版權的內容,當時鬧得沸沸揚揚。

百度負責人在接受採訪時說:“我在公司內部的態度很明確,如果管不好,就關掉百度文庫。

類似的話,在百度的貼吧還有其他產品上,該負責人也說過很多次。這些話聽起來都很解氣,這也是程序員出身的管理者容易有的認知:要麼是0要麼是1,要麼全部,要麼沒有。

按照大衛·伯恩斯在《好心情手冊》裡面的說法,這種“要麼全部,要麼沒有”的認知是完美主義者的典型認知錯誤:用一種極端的、黑白分明的標準來評價自己

一位成績一直是A的學生在一次考試中得了B之後說:我完蛋了。

這種認知是許多人痛苦的根源,也是許多抑鬱症的典型思維模式。

但我們貌似很少看到馬雲說這麼痛快的話,而華為的任正非則常年唸叨管理的“灰度”:允許有灰度!

如何辨別身邊思想有問題的人?

許多人糾結於原生家庭對於個人的影響,而這個影響最大的表現是它在你的大腦裡“植入”了許多理所當然的“認識”,而且你從來沒有思考過這些認知是否正確、合理,是否還符合這個時代。

在這裡面,有許多我們的傳統文化得以傳承,但也有許多不正確、過時甚至封建的糟粕在裡面,讓你根本不自知的按照這樣的思路去生活和工作,去判斷和思考,這才是最可怕的

元認知講我們要能夠監控自己的認知,像照鏡子一樣去警惕、對照發現自己認知中的錯誤,然後及時回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但這有一個前提,是你要知道正確的認知是什麼樣的,如果你根本不知道正確的為何,那何來對照、比較和改進呢?

譬如我們傳統的觀念是要勤儉持家,花錢的時候要量入為出,借貸是被鄙視和歸入“敗家子”的行當的,影視劇裡面也有許多關於去當鋪的悲慘故事、楊白勞的前車之鑑等等。

但經濟學家的研究卻發現,在現在的環境下,如果想積累大量的財務,一定要用槓桿去投資才有可能,勤儉持家最多隻能達到小康,而只有大幅度的槓桿才能保證你成為富翁(當然也可能破產)。

卡羅爾•德韋克(Carol S. Dweck)是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她的研究興趣在於動機、個性和個人發展。她最出名的研究成果是在思維模式上,第一次區分了兩種思維模式: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

通過試驗和觀察,她發現不同的孩子在解決複雜問題時採用不同的思維模式。當問題都足夠簡單的時候,大部分孩子都可以搞定。

但當問題越來越複雜的時候,一部分孩子就放棄解決這些問題的努力,開始逃避這些問題並找別的話題或者玩別的遊戲;但另一種孩子卻仍然能夠沉浸其中,認為只不過是現在還沒有找到答案,經過學習、努力總能解決這些問題。

她把前一種思維方式叫固定型思維模式,後一種思維模式叫成長型思維模式。

如何辨別身邊思想有問題的人?

卡羅爾•德韋克認為對於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小孩而言,他們的基本認知是:對這樣的問題,我還不夠聰明(或者聰明度不夠),所以我解決不了,只能放棄。

而對於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孩子而言,他們的基本認知是:我正在解決的路上,雖然現在還沒有辦法,但我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實踐能夠鍛鍊自己,從而最終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事情總能搞定。

兩種思維模式確定了兩種孩子面對困難和成長的態度,固定型的孩子類似於認命的思維方式:每個人的聰明程度是固定的,面對困難問題搞不定的時候就拉倒吧。

所以卡羅爾•德韋克建議家長和老師們應該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在平時的教育活動中不要誇獎“孩子聰明”,而是更強調過程“孩子通過努力得到了提升”,哪怕這個提升仍然沒有考到高分,依然值得讚揚。

中國的許多家長也慢慢接受這個觀點,開始讚揚自己孩子的努力。但問題是,這個教育體系還是看分的,經過12年的考試和大大小小的打擊,許多孩子在許多科目上其實已經

認命了:我就是學不會英語、我沒長數學的大腦、我就是不會寫作文等等。

其實你要去分析那些說自己學不會英語、不會數學和寫作文的孩子的時間分配,你就會發現,他們在認為自己不擅長的東西花的時間太少太少了:一次或幾次的考試失利,然後覺得自己不擅長,然後就不願意花時間去做,然後考試更加失利,坐實自己“真的不擅長”!

固定型思維方式不僅僅是學習不好的人有,也不僅僅存在於學習上。

那些在學校裡混的如魚得水的人,也可能是固定型思維方式的人:他的天賦足夠好,在學校大部分學習靠小聰明足夠應付,所以一直如魚得水,而我們外人會覺得他很上進。

但當真正到社會上的時候,遇到自己搞不定的事情時,因為是“固定型思維”,失利2次後也就放棄了。這樣的事情很多,不信你想一想原來在學校你認識的那些學習很好的人,20年後再交流時許多人都是灰敗的情緒。

如何辨別身邊思想有問題的人?

而那些成長型思維的人,也許資質一般、家境一般,但從來不信邪、不認命,堅信努力就能長進。他們也許不是長進最快的,但當許多他的同行者已經停下來的時候,他們一直向前,假以時日他們就耀眼起來。

有一個笑話,中國那句俗話“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被翻譯成英文時的意思是:我知道未來會更好,但為什麼更好,我也不知道!

也許每個人都需要這樣的精神:未來會更好,雖然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但我就是相信他會好,所以我得一直努力。努力努力著,可能就真的好了。

我們的行動受我們的思維方式所指導,而思維方式的背後是你對這個世界的認知。

如果你認為這個世界已然一片黑暗而不可救藥了,那可能你就放棄了或者只考慮獨善其身。

但如果你認為它雖然不夠完美,可正是因為這樣子,才需要每個人去讓他變得更好,你也許就會成為一名戰士,力爭讓它變得更好。

如果想要有所成就的話,你要去改變你的認知。

無論你是樂觀還是悲觀的人,但起碼要成為建設性思維的人:因為有你,可以讓你個人、你的家庭和社區、團隊、社會變得更好一點而不是相反。

另外一個,要能夠通過不斷地學習與實踐,發現你認知上的誤區和盲區,去改變它。(本文內容摘自《

卓越密碼:如何成為專家》,該書已經上市,京東、噹噹和淘寶都有銷售)

(本文作者為知名知識管理專家、KMCenter主任、《卓越密碼:如何成為專家》、《你的知識需要管理》作者田志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