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春熙路是個逛街的好地方,在民國時期也有這麼繁華嗎?

臥龍小吏


百度百科上關於春熙路的歷史有簡單梳理,但是缺乏資料依據。位於成都市錦江區的春熙路非常繁華,商場眾多,美女如雲,是成都市一道亮麗的名片。作為一個四川人,成都的春熙路是筆者常去的地方,現在筆者就收集一些資料回答這道關於春熙路歷史的題。

成都的春熙路在清代不但不繁華,還有點陰森,因為這裡主要是掌管一省刑獄的按察使司辦公地點(按察使司在清代稱臬司),康熙年間這裡是四川巡撫衙門所在地(注意那個時候還沒有四川總督)。周詢在《蜀海叢談》有如下記載:

臬司衙門在東大街,極其深邃。聞系明朝按察使署舊地,民國後聞作街道,即今之春熙路。

清朝滅亡後,臬司衙署廢棄了,成了住戶和小商販的天堂,由於住的多為窮人和學生,賣的東西也就多為小商品,這裡慢慢地熱鬧起來了。1924年軍閥楊森入主成都,12月3日,楊森下令修建春熙路,民國《華陽縣誌》卷29記載:“民國十三年斥署為春熙路,大道四達,闤闠櫛比,車馬輻輳,人稱鬧市。”這裡的“署”就是指臬署,其實成都的春熙路不僅在臬署上修建,還包括了其他地方。據史料記載:“春熙路之始,舊臬署廢署佔其半,青年會操場佔四分之一,私人公館佔四分之一。”原來,春熙路包括臬署、青年會操場和私人公館三個部分, (《春熙路創建始末記》,《成都市市政公報》1929年第3期,第8頁。

當時的春熙路北段

春熙路當時是怎麼規劃的呢?先打通臬司衙署與青年會操場,然後將俞姓公館與總府街、舊商業街相通,西邊將新街後巷與荔枝巷接通,東邊與財政大廳相連,直通大科甲巷。整個春熙路的修建是仿照歐洲建築,所以修好後春熙路小洋樓眾多。在修路拆遷時,楊森的軍閥背景讓拆遷比較順利,但馥記藥房老闆是成都法國領事館的翻譯,打死不遷,成了實打實的釘子戶,但楊森拿他沒辦法,不得不繞過該藥房修建,原本筆直的路在今天孫中山銅像那個地方拐了個灣兒。(注意孫中山銅像原本是站立的,抗戰期間成都市政府將其改為坐立)

路修好了,在命名時,出現了森威路、新民路、建設路、惠工路、春熙路等名字,最後因為春熙路三字寓意很美,故被採納。(春熙路命名有多種說法,比如有人說來自於《老子》中一句話:“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第二年軍閥劉文輝、鄧錫侯入主成都,再次修建春熙路,剛建的春熙路怎麼樣呢?路修好後在上面立了一座春熙路紀念碑,上面的碑文告訴了我們“路寬四十英尺,行人道寬八英尺,所建房舍悉遵圖式,闢市街花園於路中心。

”(《春熙路紀念碑記》,《民視日報七週年紀念彙刊》1928年10月,第153頁。)春熙路修好後,“交通既便,商民樂於從事。”“都人之虞遊,商人之精粹,鹹集於茲。”也就是說,當時的春熙路就成了商業繁華之地以及人們常去遊玩的地方。民國時期,據當時一位來四川旅行的人言:“自從有了春熙路三個字的名詞出現後,成都市的市政好像已由十八世紀一擢而入二十一世紀了。”為啥呢?因為春熙路不但成了王孫公子、達官貴人、流氓大神、太太小姐的酒肉之後的遊戲場所。“要是我們每天一出門,遇著朋友,他第一次問你:朋友,好嗎?這雨天在什麼地方逛?接著就是轉春熙路沒有,今天我們逛逛去這一類子的話。”(靜波:《隨筆:春熙路》,《互助週刊》1931年第7卷第5期,第63頁。)

你看,民國時期春熙路就已經很繁華了,那個時候大家就很喜歡逛春熙路。

歡迎關注“史苑書生”,歷史學博士一枚,願和大家多多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