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起,你的企業並不需要你

對不起,你的企業並不需要你

一篇《就算老公一毛錢股份都沒拿到,在我心裡,他依然是最牛逼的創業者》刷了大家的時間線。按照慣例,當事人的經歷一定是比竇娥還要冤的,以及事後的劇情反轉一定是要一波三折充滿狗血的。遍歷全文,主角太太從事的運營工作或成最大贏家,不僅畢業三四年就帶出了月薪18K的下屬,還可以信手拈來十萬+的熱文,替老公手撕不良CEO,真是令人敬佩。

由於利益和視角的不同,這種事情的真相,往往不是我們最該關心的,我們不妨看看大家能從中吸取什麼經驗教訓好了。比起事件的真相,人生的真相往往更加無情。

真相一:大多數人只是資質平平的普通人

我們從學校到職場,從打工到創業,競爭無處不在,我們也很容易高估個人的價值,認為自己是人才,不可或缺。實際上,隨著年齡的增長,刻薄一點說,不淪為一個三觀混亂的弱智,已經是作為普通人最大的造化。受過高等教育、識文斷字、具備基本的邏輯思維和學習能力、身體健康、暫時擁有一份體面地工作,這些要素並不能讓你活的更好,而只是具備了活得平凡的資本而已。

而這份平凡帶來的,必然是平庸。你並不比大多數人聰明有慧根,甚至你的家庭也是如此,能養育你成人已經是他們能為你做到的最大貢獻。你為社會提供的價值並未超過社會平均水平,甚至未必對得起公司發給你的那份薪水。所以面對企業發展形成的逆淘汰,如果你真的是頂尖的人才,不但不用出來撕,CEO還得主動用股份留你呢。

更糟糕的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體力、精力、學習能力、對新模式新技術的敏感度都在下降,而家庭負擔帶來的分心和生理心理壓力卻是逐年增長,職場的新人紅利期即將褪去,而我們的能力增長卻未必跑贏大盤。有人會說,工作經驗也是能力重要的組成部分,職場老人的能力一定是高於新人的,問題是,企業或者組織,是否對個人能力有依賴呢?

真相二:企業和組織往往是去能力化的

一個企業,甚至政府機構,進入成熟的標誌之一,就是不再依賴於某個人或者某些人的能力,而靠制度和模式優勢在運轉。這其中,處於關鍵節點處的人,能力也許比其他人高一些,但企業組織內的利益分配,往往不是根據能力,而是根據職位分工以及是否掌握核心資源(包括核心客戶、核心生產資料以及企業和組織的所有權)。

為何企業和組織最終會發展為去能力化?這裡可以舉個反例,如果企業和組織是依賴於參與者的能力,則當這種能力被移除,比如發生大規模成員變化,或者因各種意外而造成成員滅失,企業和組織豈不是要完蛋。因此,穩定壓倒一切,必然要求企業組織的核心競爭力不可以建立在成員的能力基礎上。

或許,有那麼不多的幾個能力出眾的成員,構成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不過大家也不要奢望能成為這樣的人中龍鳳。還是那句話,很多人為企業和組織創造的價值,對不起自己拿的這份薪水。這不是個人的錯,而是企業組織的價值實現,本來也不該依賴於特定的成員。何況大多數工種,本質上是工程性操作性工作,並非是高大上的科研或者創作,任何智力和教育水平正常的人,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訓或者實踐,都是可以勝任的。這種時候,有精力旺盛並且低薪的新人進入,老人的價值就顯得更加尷尬。

那麼既然我們能力不出眾,而且企業也不看重個人能力,是不是說我們的奮鬥是沒有意義的?這個時候,選擇的價值,就體現出來了。

真相三:只有時勢造英雄,沒有英雄造時勢

工作五年或十年後,大家往往會發現,混得最風光收入最高的那些同學朋友,往往不是當年在學校最優秀的。這裡我們假設學習成績可以大致評價人的努力程度,那麼另一種去能力化的現象就出現了:選擇大於努力。

努力,只會讓我們獲得社會平均水平的回報。況且,要是比勤奮和努力,可能從事體力勞動的工人是最勤奮努力的。而選擇,才是獲取超額回報以及超越自身能力的正確姿勢。

創業也好,打工也罷,普通人總喜歡把成績歸於自身能力突出,把失敗歸於環境惡劣和他人作梗。其實,任何行業和企業都存在生命週期,在合適的時機進入某個行業或企業,並伴隨其高速增長,這種槓桿充分放大了個人能力,所謂水漲船高,從業和投資都是一樣的道理。想想過去十五年的股市和房市,是不是更容易理解。

個人在社會、行業甚至企業裡實在是太渺小了,如果那位苦主不是在遊戲行業,而是什麼團購之類行業,公司死掉了,股份什麼的,誰還在意呢。所以在職業巔峰期,用選擇來鎖定未來收益,是非常明智的。這個時候,注意事項就來了。

真相四:用自己的人生做投資,必須願賭服輸,並牢牢把握自己的利益

對於普通人,認識到打工的侷限性,因而尋求用時間的投資(創業)來換取資本收入(股權+分紅)而不是工資收入,確實是明智的。但如果自己傻實在,面對前同事且相處多年,中間對方又以各種方式暴露過真實想法,卻不採取任何措施,確實是非常令人遺憾。

或者退一步說,意識到股權無法落實,要麼早點止損退出,要麼早點抓住核心資源來談判,然而當事人似乎並沒有做什麼。一個一踢就倒的CTO,只能說明被排除在外圍很久了。

我們必須認識到,時間才是每個人最寶貴的資源。你把時間投入到一份工作、一份事業中,是個人在職場中最昂貴的投資。由於大家都沒有長前後眼,對時勢的判斷不同,並且因緣際會,很多時候進入一個行業和一家企業實屬偶然,那麼這個時候對於行業和企業的走勢判斷,可能確實需要一點能力和眼光。

可惜,絕大多數情況下,大家的分析能力與所依賴的信息一樣十分有限,所以這種井底蛙式的分析效果可能還不如擲骰子呢。我們能控制的環節只有兩個:一是先小人後君子,該籤的合同協議之類都要落實在書面上;二是願賭服輸,如果發現方向錯誤或者遇人不淑,只當這份時間的投資打了水漂,果斷另起爐灶,重新來過。

如果你並不是各種二代,並且清醒地認識到自己資質平平,那麼祝願你的每一次選擇都是正確的有前途的。或者,你固守一份穩定的職業並沒打算讓自己的人生驚心動魄,那麼也不妨做出一些別的正確的選擇,比如投資優質房產,或者討個做運營的老婆,也是很不錯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