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把扶貧開發作爲加快民族地區發展的重中之重

把扶貧開發作為加快民族地區發展的重中之重——四論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湖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

“我最牽掛的還是困難群眾”,“他們的生活存在困難,我感到揪心;他們的生活每好一點,我都感到高興”,習近平總書記的真情流露,溫潤了包括湖南少數民族地區困難群眾在內的無數人的心。

拳拳之心,赤子情懷。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專程到湘西花垣十八洞村訪貧問苦,首次提出精準扶貧;在聽取省委、省政府工作彙報後,又進一步囑託我省“加快民族地區發展步伐”。2016年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湖南代表團審議時,深情回憶起十八洞村,為“脫單”的大齡青年而高興。2018年4月在岳陽考察長江經濟帶發展情況時,特意叮囑“當前集中連片地區脫貧攻堅任務較重,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一定要紮紮實實抓好”。總書記的牽掛叮囑,為推進湖南民族地區和精準脫貧事業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為什麼總書記對我省民族地區發展如此念茲在茲?就是因為民族地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全面小康一個都不能少、哪個少數民族也不能少。湖南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大多是重合的,發展相對滯後。據統計,到2017年底,全省24個民族地區縣還有59.1萬建檔立卡農村貧困人口、1344個建檔立卡貧困村,貧困發生率高於全省平均水平3.71個百分點;全省11個深度貧困縣全部是民族地區縣,549個深度貧困村有422個村在民族地區縣。

可以說,抓民族地區發展離不開扶貧開發,而且首要任務和頭等大事就是脫貧攻堅。

這些年來,我省把扶貧開發作為加快民族地區發展的重中之重,湧現出十八洞村等一批脫貧致富的典型,探索出“四跟四走”的產業扶貧新路子,開闢了“互聯網+社會扶貧”“互聯網+扶貧監督”的新路徑,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和各項事業發展邁上了新的臺階。

儘管我們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從這次中央巡視組反饋意見來看,實際工作中也還存在工作不精準、搞變通打折扣、政策落實不到位、作風漂浮、產業發展不可持續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不能就事論事,折射出來的深層次原因恰恰在於,我們一些同志無論在思想上、行動上還是作風上都跟不上總書記要求,對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開發的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學之不深、悟之不透、行之不力,沒有真正做到入腦入心、融會貫通、知行合一。進一步加快民族地區發展,關鍵還是要深入學習貫徹總書記的指示,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思路、更精準的舉措,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打贏脫貧攻堅戰,根本方法在於精準。湖南是精準扶貧首倡地,更應該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上探索經驗、走在前列。怎樣做到精準?無非是用心用情、精準精細。在這方面,總書記為我們做出了榜樣。在十八洞村,他坐下來和農民拉家常、算細賬。在人民大會堂湖南廳,他想起十八洞村的“389961部隊”,尋思他們搞點什麼好?是養幾隻羊、種幾棵樹,還是搞點特色農作物?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脫貧攻堅也難尋一樣的路徑。各民族地區、深度貧困地區既有共性問題,也有個性需求,不能指望用“一張方子”治百病,不能搞手榴彈炸跳蚤的大呼隆,而應“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特色產業怎麼扶、易地扶貧往哪搬、就業扶貧咋培訓、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如何保護與傳承等,都要因地制宜、精準施策、下足“繡花功夫”,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精準扶貧新路徑。

打贏脫貧攻堅戰,要做到既不急躁蠻幹,也不消極拖延;既不降低標準,也不弔高胃口。正如總書記所說,脫貧和奔小康都不是一勞永逸的事,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要實事求是、踏踏實實做這件事,不能搞數字遊戲、搞形式主義,不能堆盆景、搞花架子。

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發展,不是五個指頭一般長。脫貧攻堅也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也好,必須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不是看尖端到了哪裡,而是看基礎水平線在哪裡,看基礎水平線能否達到脫貧標準或小康。從現實來講,就是要聚焦深度貧困堡壘和貧困人群集中攻堅,把基礎設施改善、公共服務均等化、產業可持續發展、少數民族管理服務等工作做深做細。

打贏脫貧攻堅戰、加快民族地區發展,加強黨的領導是根本。既然脫貧攻堅層層立了軍令狀,各級各部門就要像戰爭年代打仗一樣盡銳出戰,以戰鬥的姿態和精神打好這場硬仗。尤其民族貧困地區要把解決貧困問題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市委書記市長、縣委書記縣長要當好“一線總指揮”,攻下“碉堡”、拿下“山頭”。

“人生難得幾回搏”。在我們這一代徹底解決我國的絕對貧困問題,是一件彪炳史冊、無上光榮的大事。我們要牢記總書記囑託,帶著深厚感情,保持政治定力,堅持精準精細,穩紮穩打、決戰決勝,努力讓全省所有少數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同全省人民一道實現全面小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