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不是中原而是······,難以想像!

長安,千年帝都的風華已逝,今日的大都會依舊車水馬龍,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彙集於這座與羅馬齊名的世界級的古都。他們彙集於鐘鼓樓、大小雁塔,試圖感受並尋回這座古城千年前的輝煌與氣象。只是繁華過往,要一一拾起,談何容易,今天房城君的城市開篇從長安開始,認識不一樣的長安。

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不是中原而是······,難以想象!

現在在我們的觀念中,中原是華夏文化的發源地,而且已經根深蒂固,然而城覽君並不認同這種觀點,房城君認為關中才是華夏文化的發源地和繁盛所在。

我們採取國際通用標準,夏的蹤跡基本無從考證,能夠確認的信使從甲骨文開始到今天3300餘年,所謂上下5000年只是華夏民族自己的良好心願,國際上並不承認。國際上通用的文明的三大標準,城郭的出現、青銅器或鐵器的廣泛應用、系統文字的應用,這三大標準,華夏民族文字的出現最晚,知道商中期才出現了系統的甲骨文,因此夏我們不列入討論範疇!

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不是中原而是······,難以想象!

王國維所說“中國文化之變革莫劇於殷、周之際”,就是說殷商文化與周文化相比較有明顯不同,我們都知道周公旦制定了禮樂制度,奠定了華夏民族基本精神與文化認同。那麼與周文化有明顯不同的殷商文化是什麼樣的呢?

首先商人源自哪裡

很多史家說商人是來自東方的遊牧民族,東方遊牧民族這是不是和我們的理解有比較大的差別,在我們看來,遊牧民族不都應該在西北的大草原上嗎,這怎麼就來自東方了呢。

在此,城覽君認為來自東方沒有問題,但是不是遊牧民族就要另當別論了。要知道在四五千年前中國的不僅僅南方,華北從沿海到今天洛陽一代整體氣候要比今天溼潤的多,覆蓋在大地上的不是今天的農田而是大量的叢林密植,這從河南的簡稱豫,一人拉一象以及大量的甲骨文寫在龜甲上可得知。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這樣的氣候條件下不會有大量草原的面積而是叢林代之,那麼商人是遊牧民族就有點說不通了,從這來看商人很有可能是來自東方的遊獵民族,這更符合邏輯。

這也更能解釋商朝前期屢次遷都的原因了,遊獵民族對於建築技術比較陌生,建造的房屋很容易被大雨或者河水氾濫之類的沖垮,不得以經常更換聚集地,直到商中期隨著向其他民族交流學習建築技術的提高,才逐漸穩定了下來。即使這樣大家都知道,紂王是在朝歌(今鶴壁淇縣)自殺的,而當時商的都城在殷(今安陽),看來紂王還是不喜歡常年住在一個居所,為自己建造了別宮。

商人重鬼神

夏道尊名,商人尚鬼,周人重文。遊獵民族以在叢林裡打獵為生,由於不是自給自足的農耕經濟,就需要用打的獵物去換取生活所需,那麼商人善於經商也就順理成章了。

至於商重鬼神,這就更不是什麼稀罕事了,商朝的政治是氏族部落的政治,很多氏族部落都會信鬼信神,這不但是要讓鬼神保佑自己,還有對人民恐嚇的作用以便維護自己的統治。

商朝嗜血崇尚武力,活人祭祀殉葬數量驚人。王公貴族們會在儀式上親自動手把犧牲品開膛剖腹。商朝人極為迷信,大小事情都要占卜,從大大小小數量繁多的甲骨片上更能佐證商人重鬼神的事實。

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不是中原而是······,難以想象!

人殉的邏輯

商人重鬼神和其他很多民族重鬼神的不同之處在於人殉。殷王室祭祀祖先的公共祭祀場所在王陵區東部,面積約數萬平方米,已發現1400多座祭祀葬坑。坑與坑之間排列有序,可分為若干組,每組少則一坑,多則數十坑。

坑多數為南北向,少量為東西向,坑內埋人不僅有成年男女,還有兒童。大多數死者被砍去頭顱,有的再斷肢、斷腰或肢解後扔於坑中。少數女性和少年兒童作捆綁狀態,似是活埋的。其中1976年發掘的200多個祭祀坑的人牲總數達1330人,可以想見當時的奴隸主貴族是多麼地野蠻殘酷。

商人文化所到之處,如河南偃師、鄭州的商代早期遺址,甚至東南到江蘇銅山,也都有大型人祭場的遺址。

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不是中原而是······,難以想象!

累累骸骨告訴世人:這裡掩埋了被忘卻的血腥文明,夢魘般恐怖而悠長的歲月。

那麼商王和貴族殺害這麼多的人來祭祀和殉葬,他們不害怕人民起來反抗嗎,他們的邏輯是什麼呢?現在看來商王基本不care人民的反應,商王是信鬼神的,是從內心深處對鬼神的信仰。

商王的邏輯是,祭祀的祖先和鬼神的時候殺害的人殉越多,等級越高,越表明自己對祖先和鬼神的崇敬,祖先和鬼神就越會保護自己和自己的王朝。為此商王有什麼候為了表忠心甚至在大型祭祀的時候還會殺貴族祭祀祖先和鬼神。

商人是食人族?

目前有一種說法是商人有可能是食人族,房城君比較認同,怎麼說呢!甲骨文資料顯示,商人在祭祀先公、先王以及使用斬首、解剖、劈砍等比較血腥的殺人牲法時,所用牲人多為羌人。

方法有很多種,把人或牲的內臟掏空,對半剖開懸掛,或者奉獻人牲的頭顱、內臟祭祀祖先和鬼神。按照當時的習俗,神明享用祭品時也施加了祝福,所以典禮結束之後,獻祭者將分享祭品。

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不是中原而是······,難以想象!

這自然會得出一個驚悚的推論:商人,特別是上層商人,很有可能是食人族。但這並非只有考古證據。歷史文獻中除了伯邑考被做成肉醬;另一位對紂王有異心的小國君“鬼侯”也被做成了肉乾,分賜給其他邦君為食。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知道殷人的行為帶有野蠻、兇殘的色彩;其搞人殉的習俗非常普遍;祭神,祭祖,都搞人殉。甚至甚至蓋房子,也要殺嬰;把孩子的屍骨埋在地下,以求其靈魂能產生庇佑作用。

這明顯和後世的華夏文化大相徑庭,如果後世的華夏文化承襲商文化,那麼更不知道為這世界徒增多少冤魂和荒冢了,想到有那麼多的嬰兒和兒童也被無辜的殺害,城覽君(微信公眾號:城覽)真慶幸商文化沒有流傳至今!

然而周就不同了,周朝建立以後,為了加強統治,統治者實行了“封諸侯,建同姓”的政策,把周王室貴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西周的屬國,這就是分封制。

周武王死後,年幼的成王繼位,武王的弟弟姬旦即周公輔政。周公在“分邦建國”的基礎上“制禮作樂”,並加以總結、繼承、完善,從而系統地建立了一整比較完善的“禮樂”制度。

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不是中原而是······,難以想象!

那麼禮樂制度為什麼在周誕生呢?

為什麼周誕生了禮樂制度

殷商王朝強調自己“天命神授”,但代表神意的殷王朝卻被無情的推翻,這個事實給周初統治者以深刻教訓,使之逐步認識到人民的力量,對傳統的宗教神學作了深刻修正。

其重要標誌是提出了“德”,強調“敬德保民”,認為“德”體現上天意志,“敬德”即“敬天”。從“天命神授”到“敬天保民”,體現了中國神權政治觀的發展和演變,統治者重視總結歷史教訓,借鑑前代統治經驗。

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不是中原而是······,難以想象!

周人並非生來就是無神論者,他們也信神鬼,只不過採取了“事神敬鬼而遠之”和不為神鬼所惑的理智態度,周人的這種態度是中國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而出現的“神權”讓位於“政治”的歷史規律。

周人滅商後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如何以周族極少的人口來統治廣袤的中原大地,面臨的是如何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政治關係,而非人與神鬼之間的宗教關係。因此,周人首先在政治上實行了封侯建國制,即分封制。

在所封諸侯中,姬姓宗族約佔三分之二的比例,這是“周人貴親而尚齒”,試圖用血緣關係來劃定貴族的等級地位,維護宗周統治的一種政治措施。上至周天子,中至諸侯卿大夫,下至士和庶民,各有其等級尊卑秩序,各安天命。

當然除了信仰和政治原因外,和周人農耕文化的背景也有分不開的關係。農耕文明天然地需要穩定的環境來保障農業的進行。農耕需要培土、播種、除草、施肥等複雜的程序,最後才能豐收,所以穩定的政治環境對農耕文明至為重要,那麼有效的行政管理就十分必要了。

而遊獵文明則沒有這方面的需求,對遊獵而言弓箭技術的進步,狩獵技術的進步更為重要,而獵物則是現成的,不需要經年累月的培育。也商王朝一直未形成有效的職官制度,對方國的管理也十分鬆散,更多的是一種武力威懾。

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不是中原而是······,難以想象!

誕生於西周的禮樂制度一直延續到清末共幾千年。其奠定了華夏民族的基本精神面貌和文化格局。像一盞明燈照亮了荒野,為華夏文明的前行指明瞭方向。

記憶與榮光

長安,充滿榮光與夢想,無數人心中神聖的地方。多少意氣風發的人們為了各自不同的目的,從天南海北來到長安。夕陽西下,餘暉灑在街上川流不息的人群身上,他們要尋找的是一個海納百川、吞吐萬物的盛唐長安。暖風與繁華,豪邁與包容,這是一個我們都迷戀、沉醉不想離開的時代。

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不是中原而是······,難以想象!

然而卻很少人去關注3100年前的長安,正是在這裡華夏文明的序幕才真正拉開,開始告別蠻昧與殘暴,沿著理性光輝的道路,大踏步走向前方!偉大的長安,絕不僅僅因為強漢與盛唐的遠播,3100年前的禮樂開篇更不應該被忘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