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琐谈四则。

人生琐谈四则。

简单

好久没打乒乓球,昨日得空与教练对决。他说,你的技术没有退步,可是好像没有以前打的简单了。我以为自己听错了,请他复述。他再说,打球就是要简单一点,不要摆太多pose。

近来碰到一些事,逾越了我自以为超常的应对能力,心境不复从前的单纯甜密。于是,言语行为,皆沾染了风雨。面对迷惑,删繁就简,或许才能获取力量吧。

桃子

一个师姐告诉我,吃水果的时候要挑长得周正的,因为形状怪异的水果必然隐藏着一些不好的信息,譬如说日光不够、营养不够等等。我牢记这句话,在这午夜肚饿之时,只挑漂亮匀称的桃子吃。

原来连水果都要长得周正才可以被选择,人之爱美爱妆扮好色,自是无可厚非了。

只是,另外的那些桃子,它们是否会伤心?

拥抱

偶然间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中国人或言东方人,在对待拥抱或者说广泛意义上的“肌肤之亲”方面,与西方人是完全相反的。中国人在孩子小的时候,大多时刻呵护着,搂抱亲吻可谓无间;但到了上学年龄,大人与小孩渐渐疏远,15岁后则父母与孩子已鲜见拥抱,妨论亲吻了。大多数中国成年人,都不记得与父母拥抱的感觉。

西方人则是,孩子一出生就有独立的“空间”,跌倒了也尽量鼓励自己爬起来,很少有娇宠溺爱到没有原则的情形出现,搂抱亲吻亦如大人之间一样有节制。此外,父母与年幼的儿女,照样有着非常明显的“性别”意识,譬如说父亲基本上不允许给年幼的女儿洗澡。但在儿女成长的过程中,来自父母的许多的拥抱和亲吻伴随着他们的每一个磕碰,留存在记忆里。于他们,这不过是一种礼节和习惯。

东方的孩子,将儿时与父母的亲密当成南柯一梦,只是在偶尔回想的时候芬芳于模糊记忆,于是他们一生的情感历程,也多表现得含蓄蕴藉,往往要在比较晚的时候,才能真正了解异性。如此,只因少了成长岁月里的必要拥抱。

前些天去练瑜珈,不知是教练对我要求过于严格

还是动作幅度太大,回来只觉腰酸背疼,周身不适。

今天一早有课,便犹豫还要不要继续。想想闲着也是

闲着,便去了。奇怪的是,同样的动作,同样的幅度,

中午回来时只觉得周身放松惬意。

突然间明白了“持之以恒”。如果不“持”,或

许我依然还在疼痛中抱怨着。

许多事情,尚在半路就放弃,于是见不到水到渠

成的圆满,也没有水落石出的直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