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豬瘟肆虐國外養豬業!但是豬肉還是可以放心吃

8月1日,

新華社報道了羅馬尼亞爆發非洲豬瘟疫情,這引起了行業內的熱烈討論。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我國尚未發現非洲豬瘟的存在,周邊多國都曾爆發疫情,因此國內養豬行業應當提高警惕。瞭解非洲豬瘟,我們應該知道這些。

對於非洲豬瘟,我們應該瞭解到這些

近期,行業微信群內非洲豬瘟的話題突然火了。實際上,我國周邊多國爆發豬瘟,使我國處於巨大的ASF的暴發風險中,因此應加強認識、提高警惕、做好防範。

另外,需要重點說明的是,非洲豬瘟不是人畜共患病,無需恐慌。

我國一直很重視非洲豬瘟的防控,2015年就印發了《農業部關於印發的通知》。通知指出,任何單位和個人發現家豬、野豬異常死亡,如出現古典豬瘟免疫失敗,或不明原因大範圍生豬死亡的情形,應當立即向當地獸醫主管部門、動物衛生監督機構或者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

當地縣級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判定為非洲豬瘟臨床可疑疫情的,應在2小時內報告本地獸醫主管部門,並逐級上報至省級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

非洲豬瘟肆虐國外養豬業!但是豬肉還是可以放心吃

非洲豬瘟國際流行情況

非洲豬瘟(ASF)於1921年在肯尼亞首次報道,但該病毒實際早已在東非和南非的疣豬(warthogs)和波斯銳綠蜱(tampan)中循環存在許多世紀。

自該病公開報道以後,其在非洲大陸快速蔓延,並於1957年首次傳入歐洲的葡萄牙,之後開始在西歐廣泛傳播。西班牙(1960)、法國(1964)、意大利(1967)、前蘇聯(1977)、馬耳他(1978)、比利時(1985)、荷蘭(1986)等歐洲國家隨後均有疫情報道。

2007年,非洲豬瘟傳播至歐亞接壤的高加索地區並很快傳至格魯吉亞、亞美尼亞、阿塞拜疆以及俄羅斯地區,且呈現出繼續蔓延的趨勢。

近幾年的疫情監測顯示,非洲豬瘟已經在俄羅斯成為地方流行性疾病,特別是俄羅斯境內野豬的潛在感染使得該病在俄羅斯快速根除的可能性很小。

由於我國與俄羅斯接壤,且與非洲的人員、貿易交流日益頻繁,此病傳入我國的風險越來越大。

目前,我國尚未發現非洲豬瘟(ASF)的存在,但由於ASF 具有病程短、病死率高、一旦發生難以有效根除、對養豬業危害極大的特點而備受世界各國政府和獸醫學者的廣泛關注。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將其列為必須通報動物疫病,我國將其列為一類動物疫病。

非洲豬瘟肆虐國外養豬業!但是豬肉還是可以放心吃

圖1.ASF在世界範圍的傳播流行情況(Gallardo et al., 2015)

非洲豬瘟肆虐國外養豬業!但是豬肉還是可以放心吃

圖2.2017年3月俄羅斯暴發ASF的伊爾庫茨克州

一、認識非洲豬瘟

非洲豬瘟(ASF)是由非洲豬瘟病毒引起的、以軟蜱為傳播媒介的豬的急性、熱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

1、高度接觸性傳染:感染非洲豬瘟病毒的家豬、野豬(包括病豬、康復豬和隱性感染豬)和鈍緣軟蜱為主要傳染源。

2、主要通過接觸非洲豬瘟病毒感染豬或非洲豬瘟病毒汙染物(泔水、飼料、墊草、車輛等)傳播,消化道和呼吸道是最主要的感染途徑;也可經鈍緣軟蜱等媒介昆蟲叮咬傳播。

3、家豬和歐亞野豬高度易感,無明顯的品種、日齡和性別差異。疣豬和藪豬雖可感染,但不表現明顯臨床症狀。

4、潛伏期短、死亡率高:因毒株、宿主和感染途徑的不同而有所差異。OIE《陸生動物衛生法典》規定,家豬感染非洲豬瘟病毒的潛伏期為15天。

不同毒株致病性有所差異,強毒力毒株可導致豬在 4-10天內100% 死亡,中等毒力毒株造成的病死率一般為 30%-50% ,低毒力毒株僅引起少量豬死亡。

另外,該病季節性不明顯。

二、臨床症狀與診斷

✎臨床表現

1、最急性:無明顯臨床症狀突然死亡。

2、急性:體溫可高達42℃,沉鬱,厭食,耳、四肢、腹部皮膚有出血點,可視黏膜潮紅、發紺。眼、鼻有黏液膿性分泌物;嘔吐;便秘,糞便表面有血液和黏液覆蓋;或腹瀉,糞便帶血。共濟失調或步態僵直,呼吸困難,病程延長則出現其它神經症狀。妊娠母豬流產。病死率高達100% 。病程4耀10天。

3、亞急性:症狀與急性相同,但病情較輕,病死率較低。體溫波動無規律,一般高於40.5℃。仔 豬 病 死 率 較 高。病 程5-30天。

4、慢性:波狀熱,呼吸困難,溼咳。消瘦或發育遲緩,體弱,毛色暗淡。關節腫脹,皮膚潰瘍。死亡率低。病程2-15個月。

病理變化主要為,漿膜表面充血、出血,腎臟、肺臟表面有出血點,心內膜和心外膜有大量出血點,胃、腸道黏膜瀰漫性出血。膽囊、膀胱出血。肺臟腫大,切面流出泡沫性液體,氣管內有血性泡沫樣粘液。脾臟腫大,易碎,呈暗紅色至黑色,表面有出血點,邊緣鈍圓,有時出現邊緣梗死。頜下淋巴結、腹腔淋巴結腫大,嚴重出血。

鑑別診斷上,非洲豬瘟臨床症狀與古典豬瘟、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等疫病相似,必須開展實驗室檢測進行鑑別診斷。

例如,與我國流行的經典豬瘟(Classical swine fever, CSF)相區別。二者的病原、表現方式和傳播途徑不相同,但是臨床症狀類似,都會造成豬隻的嚴重發病,造成的經濟損失也是基本相當,臨床表象鑑別難度大,主要通過實驗室診斷鑑別。

三、如何防控?

雖然國外有根除該病的成功案例,但是面對國內不規範的養殖環境,複雜的疫情狀況和落後的飼養管理水平等,使得疫苗仍為預防該病的最佳方案。但由於病毒基因組大,基因型多且非常容易變異等客觀原因,造成至今無有效的商品化疫苗面世。

歐洲國家已經制訂了一些具體的防控措施,其中最主要的是監控豬隻和豬類產品的進出轉運並禁止用食物廢渣飼餵豬隻。

表1介紹ASF主要通過哪些途徑傳入歐洲,瞭解這些主要的傳播途徑對於我國防控非洲豬瘟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非洲豬瘟肆虐國外養豬業!但是豬肉還是可以放心吃

所以要特別要重視上表1中主要的傳播方式,試圖切斷這些傳播方式。早期診斷項目是一種重要的控制措施,包括通過不斷的更新ASF知識使獸醫和農場主提高警惕性。

ASF的控制措施是建立在快速臨床檢測、診斷確認,無害化處理感染動物和禁止感染區域豬隻和豬相關產品運輸的基礎之上。同時要關注野豬和寄生蟲(壁蝨)在疾病傳播中的角色。

嚴格制定和執行符合豬場實際情況的生物安全系統是疾病防控之本,對ASF的防控也不例外。對人員流動,豬隻流動,豬場運輸車輛,飼料,供應物資等要有嚴格的管理監督體系。建立以數據為基礎的模型對疾病暴發、傳播和流行至關重要。模型可以建立在不同的水平,包括生產體系, 區域,省份,和全國範圍。

參考文獻

1、農業農村部《非洲豬瘟防治技術規範(試行)》;

2、戈勝強,吳曉東等.非洲豬瘟疫苗研究進展【J】. 畜牧獸醫學報,2016,47(1):10-15.

3、《有備無患,應對養豬行業又一克星:非洲豬瘟》,作者:陳芳洲。

(內容來源:綜合農業農村部網站、畜牧獸醫學報、Leman養豬大會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