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媽媽愛做的這件事,孩子最怕

很多媽媽愛做的這件事,孩子最怕

很多媽媽愛做的這件事,孩子最怕

去桑拿,朋友陳娟和女兒的對話讓坐在旁邊的我尷尬癌都犯了。

“寶貝,去健身房跑步吧!”女兒沉默。

“去吧,你看誰誰誰都去了··· ”

還是沉默。

“要不去騎車,對你的腰椎有好處哦”

她女兒依然低頭不語。

陳娟看起來依然興致勃勃,“去嘛,大美女!”

“你看弟弟和我約好了幾點結束電腦遊戲去健身房,他說到做到已經去了!”........

女兒依然是可怕的沉默。

這樣的對話持續了大約十分鐘,不,不是對話,是媽媽陳娟一個人的自言自語。

在這段自言自語裡,陳娟對著女兒喋喋不休。後來,陳娟終於結束了自己與自己的對話,對我訕笑了一下,去健身房找小兒子了。

很多媽媽愛做的這件事,孩子最怕

這樣的場景並不是我第一次看見,也深知陳娟與女兒英子的今日並不突然。

因為小時候經常帶她玩,她還能和我說上幾句,等陳娟走了,我問她,你怎麼不回答媽媽?

她說:

實在太嘮叨了,我都14歲了,還像跟孩子一樣說話,什麼寶貝,還不停地嘮叨,不理她了,還是繼續說,真受不了!

這孩子不壞,因為熱心和勤勞,還是班裡的勞動委員,可是與媽媽的關係卻是如此尷尬。

意大利幼兒教育專家蒙臺梭利說過:成人最愛做的一件事就是將自己扮演成上帝。

在陳娟和女兒過去的關係中,陳娟一直扮演“上帝的角色”,她女兒什麼事都由父母說了算。

如果女兒表示異議,陳娟和丈夫會強制女兒執行,在與女兒溝通的過程中,她會不停地嘮叨,就像今天我看到的一樣。

有的父母,完全沒有做好準備,也沒有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人看待,所以不願意適時住嘴,殊不知,正是自己的嘮叨,把孩子推得離自己越來越遠。

很多媽媽愛做的這件事,孩子最怕

有一期綜藝節目《嚮往的生活》裡,宋丹丹與兒子巴圖的相處,也看到了一個讓孩子無奈的嘮叨媽媽。

倆人一到達目的地宋丹丹就開始和黃磊他們說:“快給我兒子找點活幹,他太胖了。”

儘管高情商的黃磊在旁打圓場,說“別說人胖,人不胖”,但這位媽媽已經讓兒子一出場就很尷尬了。

很多媽媽愛做的這件事,孩子最怕

之後在節目裡,宋丹丹繼續用嘮叨黑兒子。

一會兒說兒子偷懶,一會兒說兒子笨,然後還嘮叨起自己家姐妹三個的名字由來,而巴圖無奈地坐在一邊,看著媽媽和叔叔嘮叨自己或許已經聽說幾百遍的故事。

還拿兒子和別人比較“我兒子怎麼沒這麼棒呢,我要跟民政局說說,給我換一個兒子。

很多媽媽愛做的這件事,孩子最怕

巴圖實在無語,默默走到一旁煮雞蛋,而媽媽還繼續嘮叨挑毛病:“你要能把雞蛋煮熟,我就能考慮考慮把你留下。”

“你全扇你媽的粥和臉上了,得咧得咧,這雞蛋我不吃了。”

自己訓斥兒子還不夠,還和旁邊的人絮叨絮叨,揪著孩子的童年糗事不放,講起了巴圖幼兒園的尷尬事兒...

很多媽媽愛做的這件事,孩子最怕

看到無奈的巴圖,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他的尷尬。

在現實中,很多父母就像宋丹丹一樣,認為孩子不聽話,不照自己的要求做事時,便會反反覆覆地批評孩子,使孩子從不安、不耐煩,直到反感討厭,時間長了孩子就會產生逆反心理。

事實上,不斷重複只會讓信息失去它的力量,而且嘮叨的語氣只會讓孩子更不想聽。

也許父母應該試著改變策略,更換和孩子的交流方式,但遺憾的是,很多父母往往做不到這一點。

很多媽媽愛做的這件事,孩子最怕

在一個調查中,排列出孩子最反感父母的六大行為,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嘮叨”。

而在一項跨國比較研究中也表明,不論是中國、日本還是美國的孩子,最不能忍受的是母親的嘮叨。

可見,嘮叨在孩子的心目中是非常反感的行為,這種嘮叨還會影響到孩子長大以後的家庭關係。

我的一個朋友燕子,從小就是一個乖乖女,學習好,品德好,從不給父母添亂,就是這樣一個乖巧的孩子,結婚以後卻很少回家,並且一接到父母的電話就煩躁。

有一次燕子一起吃飯,電話響起,燕子看了一眼,嘆了口氣很不情願地接起來:

“哦,媽,我在外面呢”,

“在吃飯”,

“和朋友以前,對,燕子”

“晚上接孩子忙著回去做作業不來了。哦,好的”

“不說了,朋友等著呢”…..

燕子迫不及待地掛斷電話,聽起來很日常的電話,可是燕子為何接得不情願呢,燕子說:

你看我接得不耐煩很不像話是吧?可這樣的電話她一天要打四五個,我已經結婚有了孩子,可我媽每天都要打幾個電話來嘮叨。

原來燕子的媽媽特別愛嘮叨,從小就這樣。

小時候燕子沒辦法對抗,只好沉默,結婚以後為了逃避媽媽的嘮叨她很少回家,可是媽媽還是會打很多電話來,她只好厭煩地接聽。

這樣的結果,燕子童年不幸福,媽媽老年不幸福,都是嘮叨惹的禍。

很多媽媽愛做的這件事,孩子最怕

很多媽媽愛做的這件事,孩子最怕

關於嘮叨,不止孩子難接受,成人也是同樣,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就因為牧師的嘮叨而放棄了原本想捐贈的款項。

那天,馬克·吐溫去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牧師的演說非常的精彩,馬克·吐溫被打動了,打算捐一筆錢。

但是十分鐘後,牧師還在喋喋不休地進行演說,馬克·吐溫開始對演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

又過了十分鐘,牧師仍未講完,並且有很多囉嗦和重複的內容,這讓馬克·吐溫感到了厭煩,他決定一文不捐。

等牧師終於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出於憤怒,不僅未捐錢,還從盤子裡拿走了兩塊錢。

後來,心理學家將這種由於過多的刺激或作用時間過久而使人產生逆反心理的心理學現象叫做“超限效應”,而讓孩子厭煩的“嘮叨”就是典型的超限效應的表現。

就像文章開頭的英子,面對喋喋不休的媽媽,長時間受到媽媽過多的話語刺激,便對媽媽的嘮叨開始麻木,然後反感,最後變成無視。

如果成年以後未能進行良好調適,就會像朋友燕子一樣,躲開嘮叨的媽媽,離得遠遠的。

很多媽媽愛做的這件事,孩子最怕

很多媽媽愛做的這件事,孩子最怕

不可否認,父母對子女的愛是最無私的,但是,無私的愛也需講方式方法,不恰當的方式會讓孩子反感,導致不良親子關係。

愛嘮叨的父母,他們往往沉浸於表達自我感受,卻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殊不知,被忽略感受的孩子會與父母的心越走越遠。

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有時候“住嘴”就是一個最好的方式。

在孩子面前,無私又有度的父母是最好的傾訴對象。

1、傾聽孩子

很多父母不停地嘮叨就是聽不到孩子的聲音,就像朋友陳娟,認為自己就是權威,孩子只要聽自己的就好了,完全忽視孩子的聲音,最終導致孩子不願意發出聲音,用沉默來表達憤怒。

2、尊重孩子

尊重孩子的習慣,相信孩子可以說到做到,比如說,看到孩子在看課外書,不去做家庭作業,父母就會反覆對孩子說“快去做作業”。

其實孩子早就說過看完這一章就去做作業,但因為父母不尊重孩子的決定,不停地嘮叨,孩子會產生厭煩心理,甚至故意不做作業。

3、相信孩子

有的父母過度擔憂孩子的安全,對於飲水機,面對二三歲的孩子,有的父母會不停地嘮叨不要去碰熱水那一邊。

在父母的不停嘮叨下,孩子反而更加好奇了,更要去觸碰,但事實上,孩子被燙一次,以後就不會去玩了,體驗一次,比媽媽嘮叨100遍更有用。

馬克思說:“人類學會走路,也得學會摔跤,而且只有經過摔跤他才能學會走路。有時候,用事實說話,勝過千言萬語。

很多媽媽愛做的這件事,孩子最怕

作者簡介:朱香記,富書籤約作者,和孩子一起玩著長大的媽媽,愛生活,愛思考,做一個最好的自己,也給孩子一個最好的榜樣。本文首發爸媽精讀(ID:shenduwenhu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