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大儒究竟給華夏民族帶來了怎樣的傷害,被評判爲千古罪人?

一代大儒董仲舒究竟給華夏民族帶來了怎樣的傷害,歷史上被評判為千古罪人?大家有異議嗎?

董仲舒是不是中華歷史上最大的罪人?董仲舒生於公元前179年,卒於公元前104年,漢朝廣川人(備註:今河北景縣廣川鎮大董古莊),西漢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唯心主義哲學、經學大師。

一代大儒究竟給華夏民族帶來了怎樣的傷害,被評判為千古罪人?

漢武帝元光元年,武帝下詔徵求治國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系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和"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為武帝所採納,使儒學成為中國社會正統思想,影響長達二千多年。其學以儒家宗法思想為中心,雜以陰陽五行說,把神權、君權、父權、夫權結合在一起,形成神學體系。他認為,"道之大原出於天",自然、人事都受制於天命,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應該是統一的。他灌輸的是儒家思想,維護了漢武帝的集權統治,為當時社會政治和經濟的穩定做出了貢獻。

一代大儒究竟給華夏民族帶來了怎樣的傷害,被評判為千古罪人?

天人感應、三綱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論是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應指天意與人事的交感相應,屬於唯心主義思想。認為天能影響人事、預示災祥,人的行為同樣也能感應上天。

三綱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指:仁、義、禮、智、信。三綱五常(綱常)是中國儒家倫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儒教通過三綱五常的教化來維護社會的倫理道德、政治制度,但他成為封建統治者用於奴化人民的工具,則在宋明以後。以等級名份教化社會的觀點被稱作"天理",成為禁錮人們言行的枷鎖。

一代大儒究竟給華夏民族帶來了怎樣的傷害,被評判為千古罪人?

董仲舒經歷了四朝,度過了西漢王朝的極盛時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約75歲。死後得武帝憐憫,被允許葬於長安下馬陵。

漢武帝即時代,去各地招聘賢良文學,董仲舒有幸被推舉。漢武帝連續對董仲舒進行了三次策問,基本內容是天人關係問題,所以稱為"天人三策"。

策問一:漢武帝問如何加強帝制鞏固統治;

策問二:武帝問有關治理國家的政術;

策問三:主要是天人感應的問題。

董仲舒在對策中,詳細闡述了天人感應,論述了神權與君權的關係,並提出了一個重要思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

他憑藉《公羊春秋》為依據,將周代的宗教天道觀、陰陽、五行學說結合起來,同時他通過融合法家、道家、陰陽家思想,綜合建立了一個新的思想體系,成為漢代的官方統治哲學,對當時社會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學、政治、社會、歷史問題,給予了較為系統的回答。

一代大儒究竟給華夏民族帶來了怎樣的傷害,被評判為千古罪人?

漢武帝為了大一統的政治需要,採納董仲舒(約公元前179年- 公元前104年)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確立了儒家的正統地位和今文經學派的官學地位。天人感應:他提倡天人感應的神學論,在政治上論證了專制統治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它虛構天的至高無上,以樹立皇帝的最高權威,來維護和加強人間君主的統治。這就對科學技術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它使得進行科學探索的必要性,認為宇宙內的一切,從自然界到人類和社會的所有現象,都是照著天的意志而顯現的,天者萬物之祖,萬物非天不生(《春秋繁露•順命》)。而天創造萬物的目的是為了養活人,即所謂"天之生物也,以養人"(《春秋繁露•服制象》),天又完全依照它自身的模型塑造了人,人的形體、精神、道德品質等等,都被說成是天的複製品,與天相符的。這樣天人感應就成為必然的了。

當時,諸子百家的學說在一些郡國還有一定影響,如淮南王劉安也正在這時召集賓客寫成陰陽、儒、道、名、法畢集的著作《淮南子》。所以,這時的學術思想雖已向僵化的方向發展,但還有較大的活動餘地。但到了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漢宣帝召集各地儒者到長安石渠閣開會,討論經義異同,把董仲舒思想體系推到了唯一官學的地位;同時還禁封了諸子百家以及司馬遷的著作,甚至由西漢王朝分封出去的劉姓諸侯王手中的這些著作也在禁封之列。從此以後,僵化的神學世界觀廣為氾濫。大一統

漢朝之初,朝廷實行黃老之學,無為而治。故而經濟發展很快,出現了文景盛世。但在景帝時代出現了吳楚七國之亂。

一代大儒究竟給華夏民族帶來了怎樣的傷害,被評判為千古罪人?

統一的國家將面臨著分裂的危險。景帝時任博士的董仲舒認為,重要的問題是要鞏固集中統一的政權,防止分裂割據的局面出現。董仲舒就根據《公羊春秋》的記載,提出了"大一統"論。只有政治統一才能長治久安,當時漢代的政治是統一了,但不穩固。統一思想成了大一統的關鍵。於是,董仲舒多次強調要用孔子儒學統一天下的思想。

一代大儒究竟給華夏民族帶來了怎樣的傷害,被評判為千古罪人?

在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思想要大一統的建議之後,施行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將儒學作為正統思想,從此漢代思想界樹起了儒學的權威,產生了中國特有的經學以及經學傳統。漢代立五經博士,明經取士,形成經學思潮,董仲舒被視為"儒者宗"。

一代大儒究竟給華夏民族帶來了怎樣的傷害,被評判為千古罪人?

漢朝統治人民雖奉行"無為而治"的思想,實質上仍世襲制,以嚴刑峻法統治人民。由於漢武帝喜好法術、刑名,重用酷吏,以嚴刑峻法來加強統治,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和痛苦。為了封建統治的長治久安,為了社會秩序的穩定,董仲舒為了要縮小貧富差別,協調各種社會矛盾,提出"調均"的主張。主要是限制私人佔有土地的數額的主張,限制豪強兼併土地,不允許官吏與百姓爭搶利益,鹽業、金屬業都有百姓自己掌控,除去奴婢制度、擅自斬殺的威嚴,降低賦稅,減少徭役,讓人民休養生息,減少民力消耗"。

一代大儒究竟給華夏民族帶來了怎樣的傷害,被評判為千古罪人?

這些主張,一方面打擊豪強勢力,加強中央政權的力量;另外,暫時緩和地主階級和農民之間的階級矛盾,加強了封建統治階級專政,防止社會進一步動亂,防止農民起義。董仲舒主張更化,就是要求以仁德代替嚴刑,也就是要求以儒家學說代替法家學說。"維持和鞏固漢王朝統治階級專政。

他認為,嚴刑峻法,給統治階級帶不來穩定的統治秩序,不能維持和鞏固封建地主階級的政權。他提出:實行禮義,佈施仁德的政策,以德治理為主,重視"教化",主張用仁德代替嚴刑。他視"德治"主張為鞏固封建統治的基本治國原則。並上疏漢武帝:"作為帝王應該秉承上天的意思進行辦事,因此,應該用仁德的教化而不是用刑法治理,以"德治"為主,"法治"為輔。

一代大儒究竟給華夏民族帶來了怎樣的傷害,被評判為千古罪人?

歷史功罪評判

董仲舒雖然厲害,卻一直沒被重用。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已經63歲的董仲舒,閒不住的董仲舒發揮天人感應理論,什麼人事不修、天降災異之類。也許是寫著玩,卻被前來拜訪的主父偃偷了出去,私自交給漢武帝。漢武帝勃然大怒,差點兒殺了董仲舒。董被嚇個半死,從此以後不敢再寫什麼災異了。

直到公孫弘當丞相了,耐不住寂寞的董仲舒又給公孫弘寫信,希望能推薦自己,然而公孫弘表面招攬人才,實際上嫉妒董仲舒,只推薦他去當膠西王劉端當國相。兩年之後,心灰意冷的董仲舒終於稱病辭官,徹底告別了政治。

一代大儒究竟給華夏民族帶來了怎樣的傷害,被評判為千古罪人?

一代大儒究竟給華夏民族帶來了怎樣的傷害,被評判為千古罪人?

董仲舒在70歲之前,他都在家裡讀書、寫作、教書。但是朝廷每逢大事,就會讓使者到他家,問他的意見,仍然受到漢武帝的重視。直到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董仲舒病逝。

一代大儒究竟給華夏民族帶來了怎樣的傷害,被評判為千古罪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