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研投入將超美國 歐洲科技力量開始「向東看」

位於貴州的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簡稱FAST)。(圖片來源:中新社)

【歐洲時報網】來自西班牙的遺傳學者喬斯·帕斯托爾·帕雷哈( José Pastor-Pareja),和很多有抱負的年輕科學家一樣,曾選擇在美國繼續他的科研生涯。在耶魯大學的頂尖實驗室裡,他與同一領域的夥伴們一起埋頭苦幹,在頂級期刊上發論文。

但是,美國對帕雷哈的吸引力卻在減小。2012年,帕雷哈做出了一個讓周圍的人都頗為驚訝的決定——離開常春藤的研究崗位,前往中國。

“這在當時並不是很多人的選擇,”帕雷哈說。儘管如此,他還是很難抵擋中國政府給予他的“特殊待遇”——一筆豐厚的簽約獎金,有保證的研究經費,充足的技術人員支持,以及未來成立一個遺傳學研究中心的機會。

類似帕雷哈這樣的選擇在未來可能會變成全球高端科研人才流動的一個新趨勢。美國國家科學研究委員會(National Science Board)近日發表的一篇報告引起了西方媒體的廣泛關注。該報告顯示,到2018年底,中國在科研方面的投入將會超過美國。

特朗普“一意孤行” 美國科研行業恐受損

俄羅斯衛星報報道,美國國家科學研究委員會的這份報告稱,中國近年來大幅提高了科研方面的支出,2000年至2015年間,中國科研支出每年約增長18%,同期美國的年均增速為4%。

報告指出,科研支出是支持創新的重要因素。2016年美國在該領域花費4960億美元,佔全世界支出的26%(1.9萬億美元)。中國穩居第二,支出為4090億美元(全球佔比21%)。而2016年全世界高科技市場體量為1.6萬億美元,美國佔31%,中國佔24%。據悉,中國將科研經費的5%用於基礎研究,85%用於研發工作。美國的這兩項比例分別為17%和64%。

雖然在幾十年中,美國的科研實力都處於全球領先地位,但是中國科研的崛起和特朗普政府一些一意孤行的政策讓敏感的媒體嗅到了一絲不同尋常。

法國《回聲報》網站就表示,美國在科研上十幾年的霸主地位恐怕要在中國面前失去優勢。

報道稱,自從特朗普出任美國總統後,眾多美國科研人員都認為自己的工作價值被降低,還有被切斷財政預算的風險。他們擔憂特朗普政府嚴格的移民政策會對一些國際合作和人才引入產生不利影響。要知道,人才是美國創新發展的長久動力。

另外也有美國媒體認為,特朗普政府限制中國投資的政策將會損害美國科技行業的發展。北京參考消息網援引美國《華盛頓郵報》5月21日報道稱,特朗普政府將美國科技公司孤立於中國投資者的計劃反而會損害美國科技行業發展。美國政府的對華投資限制行為正在將高度依賴中國製造商、顧客和資金的美國科技公司置於風險之中。總部設在紐約的榮鼎諮詢的數據顯示,美國蘋果、思科和高通等公司的主要產品均在中國製造生產,過去四年中國對美國科技行業的投資迅速增長,交易次數近100筆,交易總額接近130億美元。對於這些公司而言,中國的投資提供了穩定的供應鏈渠道,廣闊的市場和充足的資金。知名美國3D打印機制造商Formlabs總裁表示,真正的科技行業是全球性的,美國不可能固步自封。

中国科研投入将超美国 欧洲科技力量开始“向东看”

5月21日5時28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鵲橋號中繼星發射升空。(圖片來源:中新社)

中國“惜才” 政策優勢吸引大批歐洲才俊

反觀中國,除了加大科研投入,中國還加快了人才引進的步伐,“千人計劃”就是各典型代表。上海《上觀新聞》報道,根據“千人計劃”。中國政府在過去十年間向海外一流大學的研究人員和專家提供資金、技術、環境等多方面支持,吸引他們來中國發展,其中也包括一些在國際上非常傑出的科學巨匠。

從中國政府發佈的數據看,“千人計劃”已吸引了超過7000名科研人員和企業家來到中國。除了基礎的簽約獎金以外,外籍人士還可以享受房補、餐補、安置費等額外津貼,政府還將為他們的配偶提供就業機會以及定期探親的費用。

在這種背景下,正如本文開篇提到的帕雷哈等大批優秀的西方科研人才被吸引到中國。

除了政策上的優勢,中國立志在未來三十年內代替美國成為世界經濟超級大國,在2050年前建立一支“世界一流軍隊”;與此同時,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上的投入已超過歐美;中產階級人數急速上升……對於科研人才來說,這些都極具吸引力。

在吸引大批歐洲人才的同時,很多歐洲的科研項目也“遷移”至中國。中新網報道,2018啟迪慧谷歐洲創新中心創新項目鎮海行”活動近日在浙江鎮海舉行,來自智能製造、物聯網、新材料、大健康等領域的歐洲創新項目紛紛“組團”瞄準中國市場,搶抓“中國機遇”。

荷蘭王國駐上海總領事館科技與創新處官員巴特·範·赫澤維克(Bartvan Hezewijk)表示,對於荷蘭企業來說,通過啟迪慧谷歐洲創新中心的交流對接,可享受全方位的市場渠道對接和政府溝通服務;對於中國企業來說,可進一步滿足轉型升級的需求,雙方能在人才、技術、資源等多領域進行深度合作和共享。

荷蘭HighTechXL加速器中國區CEO盧克·艾林斯(Luuk Eliens)表示,全球化是大勢所趨,在這一過程中,中國正成為全球創客的“逐夢地”。他表示,如今,隨著中國轉型升級步伐加快,大量荷蘭中小型企業意識到中國市場的巨大體量所蘊含的“黃金機遇”,且中國對於優質服務的需求也正在逐年增長,雙方市場有著巨大的互補及合作空間。

中国科研投入将超美国 欧洲科技力量开始“向东看”

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和“華華”。(圖片來源: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供圖)

“中國成就”的未來務實挑戰

吸引人才、項目和加大科研投入雙管齊下,中國在科學領域如今已經具備多個“最大”和“最快”頭銜。例如,中國在全球超級計算機500強中佔據了202席,比美國多出60多個席位。在中國貴州,那裡有世界最大的射電望遠鏡,500米口徑球面、耗資1.8億美元的“中國天眼”。中國還在2017年成為的全球首個誕生個體細胞克隆猴的國家。此外,中國還在人工智能上投入良多,法媒對此稱“甚至能與硅谷一較高下”。

與此同時,中國也在提升本土人才的數量和質量。根據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數據,中國平均每年有3.4萬人獲得理工科博士學位,這一數字與美國的4萬人相差無幾。

上海《上觀新聞》援引美媒報道稱,“人們對中國科研的印象有很大轉變,”密蘇里大學科學技術學院研究員阿蘭那·克勞利考斯基(Alanna Krolikowski)說。一些外國學者原本在說起中國科研時帶著優越感,現在他們“對中國所取得的成果表示敬畏”。

新加坡亞洲新聞頻道近日刊文指出,中國在過去幾十年經歷了快速的經濟轉型,現在做好了準備要成為世界最發達經濟體的一員。這個亞洲巨人增長階梯的下一步是什麼?證據表明是智能科技。

文章也提醒,最近幾十年來,中國在克服國內經濟發展挑戰方面採取了務實的方法。1978年中國開始實施經濟改革,這些改革包括對基礎設施和工業生產能力進行投資。在以包容和可持續的方式使用技術應對全球挑戰方面,中國現在應該採取同樣的務實主義。

科普百分百·助力科普中國,讓科學知識在網上和生活中流行起來。溫馨提示:以上為科普百分百網上閱讀所瀏覽內容,轉載分享只為知識傳播和學習宣傳,本文內容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意見建議,請私信留言,我們會及時處理。歡迎關注,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