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民族大學2019年碩士研究生入學人類學理論與方法科目考試大綱

中南民族大學 2019 年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自命題科目考試大綱

科目名稱:

中南民族大學2019年碩士研究生入學人類學理論與方法科目考試大綱

科目代碼:835

使用學科(類別)專業(領域):人類學

………………………………………………………………………

一、考試性質

全日制攻讀人類學專業學位入學考試人類學理論與方法的考試

內容包括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人類學理論,主要涵蓋人類學學科的

內涵及特點,學科主要理論流派,主要分支學科,學科基礎性內容(包

括婚姻、家庭、親屬制度,人格與文化,語言與文化,生計與經濟生

活,族性與社會分層,政治組織與社會控制,宗教儀式),以及人類

學的應用與當代變遷等內容。第二部分是人類學研究方法,主要涵蓋

人類學田野調查的含義、內容、類型、特點、基本要求、價值與意義,

以及在田野調查過程中的各種細節問題(包括田野調查前的準備、實

地調查的具體方法、實地調查的記錄和調查報告的撰寫、田野資料分

析等)。

二、考查目標

測試考生對於人類學相關的基本概念、基礎理論、基本研究方法

等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並測試學生是否掌握一定的運用人類學相關

理論來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

1.本試卷滿分為(150)分,考試時間為( 3 )小時

2.考試方式為閉卷、筆試。

3.試卷考查的題型及其比例

名詞解釋題,約 5 題,每題 6 分,總計 30 分;

簡答題,約 3題,每題 20分,總計 60 分;

論述題,約 2題,每題 30分,總計 60 分。

四、考查內容

一 、人類學的內涵與本質

何為人類學;人類學的研究領域,人類學的學科理念及分支學科,

人類學的認識論與方法論主題;田野調查方法,參與觀察法、訪談法、

抽樣法、譜系法、個人生活史,民族誌,主位與客位的方法,大傳統

與小傳統,大規模社會與小規模社會,田野調查的倫理,田野調查的

步驟與過程,田野工作的研究取向;人類學的研究對象;人類學的倫

理問題;人類學與當代生活。

二、文化的性質與內涵

文化的概念;文化的特徵;文化的調適與變遷;跨文化研究方法,

如何在實地進行文化研究。

三、人類學的理論發展過程

進化論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著作、觀點和理論缺陷;傳播論的代

表人物及其主要觀點、理論缺陷;涂爾幹、莫斯的社會決定論的基本

觀點及其代表著作;文化相對論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觀點;歷史特殊

論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著作、觀點和理論缺陷;功能論的代表人物及

其主要著作、觀點和理論缺陷等;新進化論、結構主義、象徵人類學

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著作、觀點和理論缺陷;結構馬克思主義與實踐

理論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著作、觀點和理論缺陷;後現代主義與人類

學理論的重構的內涵、代表人物及主要著作和主要觀點。

四、人類的體質基礎與人類文化起源

體質人類學與生物人類學的研究領域與屬性;生命的物質基礎、

進化、變異與選擇的含義和形式;人類的起源與發展過程;人體差異

與人類文化之間的關係;人種和種族的內涵。

五、語言與文化

語言的內涵及結構;語言和言語,語言的特點;結構主義;語言

與社會文化之間的關聯;薩丕爾—沃爾夫假說;話語分析;交際民族

志的內涵;非語言交際。

六、人格與文化

自我與行為環境;人格、群體人格與國民性的內涵與特徵;濡化

與社會化、涵化的內涵與特點;文化中斷與文化適應。

七、生計模式與經濟生活

調適與生態適應;尋食生活方式(狩獵、採集)的內涵、特點以

及對人類社會的影響;生產食物的生活方式(遊牧、遊耕、畜牧、小

型園藝種植、集約農業、產業化農業)的內涵、特點以及對人類社會

的影響;文化生態學與文化區。何為經濟人類學;生產中的勞動方式、

技術和調整機制的內涵與特點;互惠、庫拉圈、再分配、市場交換的

內涵及類型。鄉村人類學的內涵、研究領域與範圍;精耕農業與鄉村

人類學之間的關係。

八、婚姻、家庭、親屬制度與社會組織

性別與社會性別;性關係的控制與亂倫禁忌;內婚制與外婚制;

婚姻與家庭的關係;婚姻與交換的關係、婚姻的締結方式;婚姻的形

式;離婚與再婚;家庭與家戶;家庭的功能;家庭的類型與形式;家

庭與家戶內部的組織形式;繼嗣群體的類型、形式與功能;親屬稱謂

的內涵及類型;居住原則的類型。社會組織的基本類型,包括年齡分

群、性別分群的特點及表現形式;共同利益社團的內涵。

九、族性與社會分層

族群、民族與族性的涵義;國家與民族之間的關係;族群或民族

身份的確立;族群特質與族群邊界(族界標誌)的內涵與特點;族群

認同的產生方式;族群理論與族群關係。社會分層的標準;社會分層

的類型;社會分層的理論;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的內涵及特點。

十、政治組織與社會控制

權力與權威的內涵;權力與政治資源;政治組織的類型及特點;

社會規範與控制機制;內化控制與外化控制;民間習慣法和法律的定

義及功能;正式的社會控制與非正式的社會控制;政治制度的作用;

政治制度的合法化問題;政治人類學的研究取向。

十一、宗教與儀式

宗教的含義和宗教的總體特徵;人類學如何對宗教進行研究;超

自然存在和力量的表現形式及內涵;薩滿及宗教專業人員的職責與功

能;儀式與慶典的內涵、種類及區別;儀式與象徵;巫術的內涵及功

能;巫術與宗教的關係;信仰維繫的適應策略;宗教的功能;宗教與

社會的關係;宗教與社會變遷;宗教與文化變遷。

十二、文化展示

口述的內涵、類型與特徵,人類學與口述之間的關係;如何研究

口述;文化撰寫的三種模式;文化撰寫的建設性認識;民族誌電影的

實踐特點;影視人類學的定義;民族誌電影的拍攝原則;藝術的文化

轉換內容;藝術的形式與內容;人類學如何研究藝術;藝術的意義。

十三、鄉村與城市

鄉村的內涵;城市的內涵;鄉村和城市的特點;精耕農業與鄉村

人類學;大傳統與小傳統;恰亞諾夫理論;形式論與實質論;道義經

濟;鄉村都市化的內涵;社區研究;網絡分析法、情境分析法、時間

歷史分析法;城鄉推拉理論。

十四、人類學的應用

人類學的應用歷程;人類學的應用範圍;人類學應用的職業與研

究渠道;應用人類學的角色與工作模式;應用人類學的價值取向。國

內外都市化問題研究的主要範疇;城鄉的推拉理論;城市的起源及城

市中的社會關係;城市的本質;中國鄉村都市化與城鄉關係研究;中

國都市過程及其研究;中國城市的階層與族群問題;世界上幾種農民

進城的方式;都市人類學的研究方法。

十五、人類學的研究策略

田野工作的研究取向;田野研究的類別;研究性質和田野倫理;

田野調查方法的內涵;田野調查的過程;結構式訪談和半結構式訪談;

參與觀察;田野資料的記錄與整理;田野調查資料的分析。民族誌寫

作基本知識;民族誌發展階段;民族誌寫作的基本內容;民族誌寫作

的基本規範;民族誌寫作的基本技巧;民族誌寫作的價值與意義;後

現代民族誌的反思性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