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公元前620年~611年,他推行了十年改革,卻改出了十年內亂!

進入春秋以來,周王室沒落,天下禮崩樂壞,諸侯國互相侵伐,周王國陷入了動盪時期。很多有先見之明的諸侯,看到大亂已至,毅然在本國推行了一系列重大變革,謀求在亂世中壯大自身,稱霸江湖。

從公元前620年~611年,他推行了十年改革,卻改出了十年內亂!

楚武王認識到封建制的弊端,率先在楚國推行了縣尹制,使得楚國中央集權程度大大增加;在楚武王帶領下,楚國迅速走向強大。齊桓公重用管仲,在齊國推行了三國五鄙、官山海、相地而衰徵等等重大變革,讓齊國實力迅速增強,並使得齊桓公成為東周的第一位霸主。晉國在晉獻公時期,便意識到宗法制弊端,在國內清除了公族勢力;後來在晉惠公時期,大臣呂甥又成功地推動“作爰田”、“作州兵”改革;這兩次改革,雖然過程有些血腥,卻讓晉國擺脫了舊日成法的束縛,迅速成為了江湖霸主……。

楚國、齊國、晉國變舊法而強大的經歷,極大地鼓舞了其他各國諸侯。因此,在先行者示範下,他們也躍躍欲試,試圖在本國也進行類似的改革。然而,改革的前景雖然美好,但改革的過程卻是艱辛而困難重重。改革,意味著要觸動既得利益集團的奶酪。在根本的利益衝突之下,既得利益集團必然會對改革百般刁難、百般阻擾、百般反抗。

從公元前620年~611年,他推行了十年改革,卻改出了十年內亂!

所以,任何一次改革,都是一場戰鬥。而且,改革與反改革的勝利者,未必是改革者,還很有可能是反對改革的既得利益集團。

在公元前620年~公元前611年期間,宋國就進行了一場改革。可是,這場改革結果,卻是宋國的十年內亂!


公元前620年4月,宋成公去世,兒子宋昭公繼位。

宋昭公如何繼位,在史書中有兩種說法。《史記·宋世家》記載,宋成公去世後,其弟子御殺太子和司馬公孫固後自立為君。但是宋國人卻不服氣,又將子御殺死,立成公少子杵臼為君,是為宋昭公。

從公元前620年~611年,他推行了十年改革,卻改出了十年內亂!

然而,太史公此說,《左傳》卻不見記載:《左傳》中,宋昭公繼位並無異常。但在宋昭公繼位後,卻因想作一件大事,引發了一場動亂。

《左傳·文公七年》記:“夏四月,宋成公卒。於是,公子成為右師,公孫友左師,樂豫為司馬,鱗矔為司徒,公子蕩為司城,華御事為司寇。昭公將去群公子,樂豫曰:‘不可。……’”

宋昭公剛繼位,就想清除宋國群公子。宋昭公此舉,是不是受到晉獻公啟發不得而知。但春秋時期,各國公族在國內橫行霸道,上欺國君、下辱百姓的事蹟可謂比比皆是。作為一國之君,執政時不想受到公族掣肘是必然的。宋國公族勢力也十分強大,當年大夫華督就曾作亂,不但強搶孔夫子六世祖之妻,還悍然殺死了國君宋殤公!宋昭公繼位過程,按《史記》之說,也是驚險重重——這明顯也是公族作亂。因此,宋昭公剛繼位,就想將群公子清除出宋國,也是人之常情。

從公元前620年~611年,他推行了十年改革,卻改出了十年內亂!

進入春秋以來,宋國因為墨守成規,國力日漸衰弱,在江湖中的地位也大大降低。宋昭公清除公族行動,也是想根除宗法制給宋國帶來的負面影響,是一次意義非同小可的政治改革。如果能成功,對宋國未來發展,當然是善莫大焉!


然而,只要仔細瞭解一下宋昭公繼位時的六位卿士背景,就知道這全然是一次“Mission Impossible”!

右師公子成,是宋莊公之子;左師公孫友,是宋莊公之孫;司馬樂豫,是宋戴公玄孫;司徒鱗矔,是宋桓公孫;司城公子蕩,又是宋桓公之子;司寇華御事,是華督之孫,也屬於公族之列。這些身處關鍵崗位的卿士,不是“公子”就是“公孫”。就樂豫和華御事兩人背景稍微淺一些,但也屬於宋國公族。

從公元前620年~611年,他推行了十年改革,卻改出了十年內亂!

所以,一聽說宋昭公要去群公子,司馬樂豫立刻就站出來反對:“不行啊!公族,是公室的枝葉。如果清除,那麼樹幹和根也就失去了庇廕。葛藟(音蕾)還能庇護它的乾和根,所以君子才以它作比,何況國君呢?諺語說,‘受它庇護卻尋斧砍它’,當然不可!國君您慎重考慮一下吧!以德行來親近他們,他們都是公室股肱,誰敢有二心?為什麼一定要清除他們呢?”

宗法制下,公族往往依賴血緣關係尸位素餐,嚴重阻礙了異姓人才的脫穎而出,這對社會長期發展當然是極端不利。然而,宗法制也有其好的一面:就是保證了諸侯國政權不會輕易被異姓大臣篡奪,也存在著穩定各國政局的作用。

一枚硬幣的兩面,全看執政者如何衡量。

從歷史大趨勢來看,宗法制的負面效應遠超出其正面影響:畢竟宗法制的反面是限制了社會大多數階層,而正面卻僅僅讓少數人受益。

從公元前620年~611年,他推行了十年改革,卻改出了十年內亂!

也許宋昭公還意識不到這點,但是公族勢力強大,對國君施政的掣肘卻是顯而易見。光是這點,就足以讓他堅持清理公族了。更何況,他此舉還得到了前任大司馬公孫固的支持。


公孫固,在宋襄公時期就擔任宋國司馬。宋成公繼位後,公孫固繼續擔任司馬一職。

長期擔任宋國卿士,讓公孫固有機會接觸東周各國的國君和卿大夫們。在他執政生涯中,公孫固就有幸與晉文公身邊的重臣狐偃成為了好友。所以晉國發展壯大過程,公孫固是親身經歷者。

從公元前620年~611年,他推行了十年改革,卻改出了十年內亂!

晉獻公當年血腥清理晉國公族,雖然在當時給他帶來了惡名,但是晉國後來的發展,卻多半是拜晉獻公所賜。當年逃難經過宋國時,晉文公還是一副惶惶如喪家之犬的狼狽樣;可回國才短短五年,就一舉成為了江湖霸主!

後來連宋國都不得不仰仗晉國,才得以擺脫強楚的威脅!

正是因為經歷這一切,雖然年邁的公孫固雖已致休,但對於新君宋昭公上任就想清除公族之舉,他卻是舉雙手贊成——不這樣做,宋國就只能世世代代被人驅使,再也無法恢復舊日殷商雄風了!因此,公孫固成了宋昭公去除群公子的最大支持者。

然而,支持宋昭公改革的公孫固和公孫鄭,卻成了宋國公族的最大敵人。

宋昭公執意要清理公族,讓宋穆公和宋襄公之族都極為氣憤。趁公孫固和公孫鄭入宮之際,穆、襄二族馬上聚集起來前去攻打宋昭公,當著宋昭公面殺死了公孫固和公孫鄭!宋昭公要是敢繼續清理公族,宋昭公也是同一下場!

從公元前620年~611年,他推行了十年改革,卻改出了十年內亂!

矛盾激化到這種地步,宋國六卿馬上出面,出來充當和事佬。為表誠意,樂豫還主動讓出司馬之位,給了宋昭公弟弟公子卬(音養)。樂豫此舉,也是給宋昭公面子,好讓他能下得了檯面。最終,這次穆、襄二族之人與宋昭公達成了和解,讓他繼續當宋國國君。

然而,此次雖然和解,但改革派與保守派的鬥爭卻仍未結束。


僅僅一年後,這場圍繞改革的鬥爭就又再起波瀾。

宋襄公當年,曾經短期爭霸,在江湖上風光了一兩年。周王室原本就是依賴江湖霸主而生存,見宋襄公要稱霸,周襄王就把自己姐姐嫁給了宋襄公作繼室,與宋國聯姻。宋襄公是宋昭公爺爺,那麼宋襄公夫人也就是宋昭公奶奶了。可因為王姬是繼室的緣故,宋昭公對這位奶奶卻不甚尊重,經常不理不睬。

從公元前620年~611年,他推行了十年改革,卻改出了十年內亂!

這可讓“奶奶”大怒!再怎麼說,宋襄公夫人也是“王姐”,嫁入宋國可不是來受氣的!

見宋昭公如此不恭不敬,早就對孫子不滿的宋襄公夫人又與宋戴公一族聯合,殺死了宋襄公之孫孔叔、公孫鍾離,以及去年剛剛上任的宋昭公弟弟——大司馬公子卬。這三人都是宋昭公心腹,卻被宋戴公一族全部殺了。周王室雖然沒落,但周王室的女人在宋國卻掙回了臉面!

宋戴公一族,在宋國勢力最為強大,宋國華氏、樂氏、皇氏三族,都是宋戴公後裔。華氏一族的華督,就是殺死宋殤公的罪魁禍首。去年主動辭職的樂豫以及司寇華御事,都屬於宋戴公一族。

眼見宋國反對改革的勢力無比強大,宋昭公黨徒更加難以支撐下去了:司城蕩意諸眼見形勢不妙,把官節交給了下屬後,直接棄官而走,逃至魯國避難。旁觀宋國內亂許久的魯文公,實在是看不下去了。於是,他又以諸侯身份將蕩意諸送回了宋國,並勸說宋昭公讓他官復原職。

這一次變故之後,宋昭公在宋國已全然沒了威嚴。

從公元前620年~611年,他推行了十年改革,卻改出了十年內亂!

現在別說是改革,自己性命能否保住都是一個難題了。


公元前611年,幾經動亂,宋國六卿已悄然發生變化:華元為右師,公孫友為左師,華耦為司馬,鱗鱹為司徒,蕩意諸為司城,公子朝為司寇。宋戴公之族,華元、華耦佔據兩個卿士名額,宋昭公黨徒只剩下了司城蕩意諸。

由此可見,宋昭公的改革,已經徹底失敗了!

從公元前620年~611年,他推行了十年改革,卻改出了十年內亂!

這年冬,因為宋襄公夫人看上了宋昭公弟弟公子鮑的“美而豔”,就陰謀策劃冬狩時刺殺宋昭公,改立公子鮑為國君。

宋昭公已知曉了祖母的陰謀,卻還是帶上了諸多珍寶,前往狩獵了。司城蕩意諸勸他逃亡以避禍,宋昭公絕望地答道:“既不能籠絡諸位大夫,又不能討好祖母與國人,諸侯誰肯接納我?況且當了國君,又要逃亡國外去作人臣,還不如去死!”說完,就將攜帶來的寶物都賜給左右隨行人員,讓他們趕緊逃難。

公元前611年11月,宋昭公還沒能到達孟諸,宋襄公夫人就讓人帥師攻殺了他。

宋昭公清理宋國公室的改革,以徹底的失敗而告終!

從公元前620年9月到公元前611年11月,剛好是十年時間。剛繼位,宋昭公就想清理公族勢力,卻沒想到反倒被公族勢力所吞噬。改革之難,由此可見!宋昭公的遭遇,讓人對於晉獻公血腥清洗公族勢力的行徑就更多了一份理解:數百年“親親尚恩”思想浸淫之下,改革宗法制,原本就是一場你死我活的血腥鬥爭!

從公元前620年~611年,他推行了十年改革,卻改出了十年內亂!

改革,往往都是走出困境的唯一道路。但是舊勢力絕不會輕易放棄既得利益,必定會頑固地對抗改革。因此,雖然誰都想借變舊法而強大,但改革卻並不一定會取得成功。像宋昭公的改革,就改出了宋國的十年內亂,最終連宋昭公自己也丟掉了性命!

所以說,沒有人能隨隨便便就取得成功!沒有晉獻公的耐心、恆心和狠心,改革往往就是自掘墳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