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萬留學大軍工作路—動盪的歲月里,勿忘心安

如果以接受教育的程度,來評判一個人能力與素養的高低,

那麼二十年之前,海歸一定是屬於有價無市的狀態。

在人們第一次看到了西方世界之後,

海外留學,就被當做是精英教育中最頂層的一環,

“哈佛女孩劉亦婷”,“哈佛凌晨4點的圖書館”也曾被人們當成聖經一樣頂禮膜拜。

不過現在,

隨著經濟的發展,隨著人們視野的開闊,

隨著民族自信的提高,隨著出國人數的增加。

海歸這一條路,似乎走起來並沒有以前那樣順暢了。

1超7成企業HR或者管理人士表示不會優先錄用海歸

按理說,出國留學之後回國工作應該是一塊金字招牌。

語言的優勢,視野的優勢,這兩者的差距是國內許多畢業生無法彌補的。

但事實上,自2000年起,留學回國人數開始急劇增長。

從2000年的9121人增至2010年底的50.22萬人。

然而國內的薪資水平,並沒有給海歸帶來同等回報。

據調查,約半數留學回國人員的期望月薪在5000至1萬元之間,

23.32%的人期望月薪在1萬至2萬元。具有博士學位的人,三成期望月薪在1萬至2萬元。

現實的情況是“海歸”的實際薪酬水平低於預期,

有32.8%的博士生、40.86%的碩士生、47.74%的本科生的月薪在5000元以下。

據官方統計,找工作比較困難的海歸佔總留學人數的35%。

其中70%留學生回國就業身價貶值。

智聯招聘《關於海歸求職力的最新調查結果》調查得出一份數據,

有超過65%的企業表示不會優先錄用海歸,

還有將近8%的企業表示不喜歡海歸。

而前程無憂的HR專家珍妮弗也曾公開表示,

持有海外或本地的大學學位,找工作的起點和薪水“沒有很大區別”。

海歸一定能拿到高薪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

如今的留學生,有很大一部分只能算是平均水平的中國學生,甚至有些是未能進入中國大學、低於平均水平的學生。

同樣,他們上的外國大學也可能並不是一流的。

至於語言的優勢,

珍妮弗也表示,在國內接受英語教育的畢業生,也可以找到完全滿足要求的員工。

企業的HR或管理者給出了自己不選擇海歸的原因:

其中有42.2%的HR認為海歸好高騖遠,33.4%的人覺得他們容易跳槽不穩定,

而20.7% 的人感覺海歸有些盲目自信。

企業的招聘是為了發展,發展的核心是人才。

薪酬永遠是和能力掛鉤的。

你想得到什麼,就必須先付出什麼這是一個亙古不變的道理。

在招收實習生管培生以及員工的問題上,隨著社會的發展推移,

企業終於不再盲從留學生,

至於原因,有很大一部分其實都是他們自己的原因。

2高不成低不就

雖然現在出國留學變得非常便利,但其高昂的學習成本依舊不是一般家庭能夠承受的。

因為付出的多,所以許多留學生們都將自己的薪酬標準定得非常高。

在英國社會學碩士畢業回國求職的蕭同學,對於職業有了初步規劃。

他的目標公司是世界五百強企業,最差也要是個上市公司,理想的月薪是稅後兩萬元。

這個要求是否靠譜是否合理我們無法評判,

但對於剛剛畢業工作的新人來講,這種理想薪資只有金融或者投行等行業能達到這個水平。

不過,2017年國內本科畢業生的平均月薪半年後是4376元。

留學中介機構啟德教育2014年10月發佈的《2014海歸就業力調查報告》稱,

收入水平是海歸求職時最看重的因素。

然而相關數據顯示,36.5%的海歸回國後的第一份工作,年薪不足4萬元,67.2%不足6萬元。

對自我認識的不足,對市場瞭解的不夠深入,

想法還停留在幾十年前留學生有價無市的階段,

這個是許多留學生求職時所犯的第一個錯誤。

宗馥莉是娃哈哈集團的“掌門人”宗慶後唯一的繼承人,她曾在海外接受高等教育。

但《金融時報》稱,宗慶後在新聞發佈會上公開表示:

30多歲的女兒“既不瞭解中國企業的現狀,也不瞭解國際形勢”。

參與管理哇哈哈之後,近年來,宗馥莉似乎開始試圖擺脫外界給她貼上的標籤,無論是對資本市場抱著積極入局的態度,還是擁抱電商,創立自己的定製果蔬飲料品牌。

不過,所有的嘗試對任何人來講,都沒有那麼輕而易舉。

這不宗馥莉首次試水資本並不順利,由其控制的恆楓資本要約今年3月份宣佈收購中國糖果的計劃。

在3個月之後,因未達到相關條件而宣佈失效。

信息不對稱而導致的認知偏差,盲目的相信自己在國外所學所見,

樂觀的估計了國內對不同事物的接受能力,

這是許多留學生求職後常犯的第二個錯誤。

其實無論是錯誤的估計了國內求職形式,

還是認知偏差,都體現了海歸目前就業高不成低不就的大趨勢。

3留學是為了什麼?

雖然留學之後,許多孩子面臨著投資與收益嚴重不對等的問題,

但還是有很多家長願意送子女出國。

據美國《國際商業時報》報道,中國有90%資產超過1億元人民幣的富人計劃將孩子送到國外,而擁有100萬美元以上的父母中,有85%願意送孩子出國接受教育。

2013年年底,在世界各地留學的中國學生人數為45萬;

到2014年,送孩子出國留學的中國家庭將達到50萬個。

《金融時報》稱,過去10年裡,中國留學生數量增加了3倍多,

而且還在繼續增加,來自中下層家庭的留學生數量增長尤為明顯。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一份報告稱,2009年年底,出身自中下層家庭的留學生僅佔總數的2%,但到2010年年底,這一比例已上升至34%。

自古以來,我們在對待孩子的教育上都秉持著“再窮不能窮教育”的觀念。

無論是富人也好,中產家庭也好,還是中下層的家庭,

這些父母都認為讓孩子出國留學,鍍一層金,回來會有更好未來。

哪怕這個學歷是“買”來的

美國教育情報中心發佈報告稱,家庭年收入在30萬元左右的父母,希望花三四年的收入,為孩子“買”來外國大學的學位。

近40%的中國家庭相信,花20%~50%的積蓄讓孩子出國留學是值得的。

因為在他們看來,這20%~50%的積蓄在孩子出國回來之後,都是可以賺回來的。

但這兩年求職市場上許多留學生受到的冷遇,留學生市場的萎靡,似乎給這些父母澆了一盆冷水。

其實留學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每個人或許都有不同的答案。

有為了開拓視野的,有為了鍛鍊自己的,

也有不想在國內讀書,去國外某個發展的,

當然也有為了鍍一層金回來有更好工作的。

這些都沒有問題,

關鍵是,既然你選擇了這一條路,

就應該明白自己的路應該怎麼走。

於近年來中國高等教育水平的進步,海歸的競爭力不斷衰退是一個必然趨勢。

儘管離發達國家的"海歸就業徹底處於劣勢"還有較遙遠的距離,但海歸就業越來越難,逐漸被本地生甩開距離,卻是一個必然走向。

因此,留學生已經不是一個絕對的金字招牌。

你的大學,你的海外經歷,你曾經有可能的優勢,

回國之後也許會被抹平,甚至處於劣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