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商界大佬變成了爲人師表

之前,馬雲在杭州辦了一座15年制的學校:雲谷學校,面向所有高層和外籍人士。

這所學校的特點,是更加註重培養孩子的個人能力,通過技術讓教育更加個性化、打破學科之間的界限、培養一個鮮活的人”。

加上湖畔大學,這已經是馬雲第二次開設學校了。

羅振宇,得到APP的創始人,紅遍全網的脫口秀《羅輯思維》主講人,其口號是“有種、有趣、有料”,旨在以“身邊的讀書人”形象成為一代中國人的成長伴侶,引導獨立、理性的思考。是羅振宇基於對媒體業未來發展趨勢的判斷而進行的一次先鋒試驗。

高曉松,之前的著名音樂人《同桌的你》創作者,阿里音樂董事長,網絡節目《曉說》,《曉松奇談》的主講人。他的脫口秀可以說是天文地理,大象螞蟻,四書五經,蠟筆小新。從歷史講到人文,從人文到流行。

當商界大佬變成了為人師表

其實在外國這些都已經見怪不怪了,因為硅谷大佬們很早就著手開辦學校,前谷歌員工MaxVentilla 開辦了一所學校叫Altschool,吸引人扎克伯格等人的大筆投資。

可汗學院創始人創辦的 The Khan Lab School,可以讓學生自由設計學習計劃。著重培養當今時代急需人才的Minerva University,更是成立之初便獲得了2500萬美元投資,當時成為硅谷有史以來最大的一筆種子融資。

當商界大佬變成了為人師表

知識付費

當商界大佬變成了為人師表

由於當今的網絡發展,流行出了一種趨勢,叫做網絡課程。孩子在學校學習的各科課程回到家裡從網絡上就可以聽到名師講解,不止學校內的科目,還有辦公技能,歷史讀物及各類幹活等等。它們也衍生出了一個很流行的詞彙:知識付費。

首先我們要知道它為什麼會衍生出來。

當你的學習遇到了瓶頸,當你的工作遇到了難題,當你的能力不足以支撐你現在的生活,你該怎麼辦?

學習。可是該怎麼學?

看書?傳統出版業,週期十分漫長,從作者開始寫,到讀者拿到書,最少也要1年。更何況,買了書,真正能夠看得進、看得懂的人,比例實在不高。

網上搜索?我們都試過,本來要搜索一個知識,結果淹沒在信息的海洋中,最後忘了自己當初要的是什麼。更不用提搜索的效率問題了。

讀MBA?機會成本太高,而且效率也很低下,雖然MBA課程比大學要實操一些,但也沒那麼與時俱進。

參加一些與時俱進的培訓課程?價格太高,更何況,很多優質培訓往往是針對企業的,個人很難接觸到。

當商界大佬變成了為人師表

在這種背景下,一些學習類產品應運而生。

它們現在被稱為知識付費。然而,知識付費,付費的可不是知識,而是知識的產品和服務。比如,有人幫你消化一本書,然後講給你聽,這就是服務;再比如,一些大V開設小密圈,幫你挑選出精準優質的信息,你可以付費加入,這種挑選,也是一種服務。

很多人一定會很詫異,為什麼在網上看東西學東西,還要交錢?

因為知識是免費的,而傳授知識的過程才是需要付費的地方。就比如你在學校上學,你所學的一切知識都是免費的,但書本要錢,建學校要錢,老師授課同樣要錢,所以才會有了學費。

當商界大佬變成了為人師表

知道和理解有著本質性的區別。

知識經濟,本質上是花錢購買信息—你花了錢,你知道了,然後就沒有然後了。真正讓你理解的付費模式,叫作教育—把知識教給你,告訴你原理是啥,什麼時候用,可以解決哪些問題等等。比如說看企業財報,有些人看完就知道這個企業今年花了多少錢,賺了多少錢,但有些人就能從中看出企業經營存在的問題,這個就是區別。而更進一步的「理解並能實際應用」這事很難很痛苦,要靠自己不斷的學習(自我教育)才能緩慢進步,大多數人都堅持不住,止步於此。

當商界大佬變成了為人師表

當商界大佬變成了為人師表

當商界大佬變成了為人師表

因為時代發展變化太快,他們想培養些專項的符合未來需求的人才。

李開復最近在一些人工智能論壇中,都提到一個觀點:未來10年,AI將取代50%的人工工作。

而未來工場在他們的以下報告中,也提到了這個數字。並且,報告還指出,非常規認知型工作的職業機會在增加。什麼是非常規認知型呢?就是技術要求高、富有靈活性、創造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不久之前,無人超市,無人汽車都已經問世。我們可以很明顯的預見,未來的職業將會變得多樣化,工種也將更加的精細化,也就是說,未來的工作對於人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

這些商界大佬們在變成為人師表之後,不僅有利於儘快佔領未來的市場,更是他們承擔社會責任的表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