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銅陵廉鏡」昨發我的人物專訪文章一

【人物專訪】“無華”的文化“守望者”——吳華

轉“銅陵廉鏡”昨發我的人物專訪文章一

(吳華其人)

【人物專訪】“無華”的文化“守望者”——吳華

  吳華,銅陵大通古鎮風景區文化總監兼大通影視傳媒文化產業園總經理,安徽省作協會員、銅陵市作協理事、市影視協副主席、大通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至今已在全國數百家報刊上發表散文、小說、報告文學、詩歌、電影劇本等各類文學作品共80多萬字,散文集《品讀人生》入選銅陵作家文庫公開出版。從2017年8月開始,“銅陵廉鏡”微信公眾號開設“傳承本土文化·大通故事”專欄,特邀吳華撰稿,目前已連載文章39篇。

  蓮香清溢時節,廉鏡君一行驅車前往到大通影視傳媒文化產業園,一路上淅瀝的雨點落在車窗上發出清脆的聲音,如在演奏著一支歡快舞曲,拉開了我們今天專訪的序幕。

轉“銅陵廉鏡”昨發我的人物專訪文章一

(冒著熱烈的夏雨去採訪)

  當我們走進“銅陵廉鏡”“傳承本土文化 • 大通故事”專欄作者——吳華的辦公室時,他正在辦公桌前整理新收集到的大通圖片資料。質樸、謙和、睿智、率真,是他留給我們的第一印象。

  作為一位善於思考、熱愛文學的業餘作家,吳華憑著對文化事業的滿腔熱情,讓情懷在筆尖上流淌,讓文化在白紙間跳躍。接下來,讓我們跟隨廉鏡君的腳步,一起感受他在文化領域的奇妙之旅。

                                          

                                       採訪問答

  廉鏡君:吳華先生,聽您口音,好像不是銅陵本地人吧?

  吳華:我的家鄉在桐城市孔城鎮的一個小鄉村。

   廉鏡君:是怎樣的機緣巧合讓您來到銅陵發展,能否給我們聊聊您過去的故事?

轉“銅陵廉鏡”昨發我的人物專訪文章一

  吳華:我從小熱愛讀書,學習成績也不錯,中考時以全鄉第一名的成績考入桐城重點高中。高考時,卻以相差無幾的分數名落孫山。面對當時四個正在分別讀初中、小學的弟弟們和體弱多病的父母,作為在家排行老大的我就打消了繼續補習的念頭,背起行囊,前往江西南昌打工。在修建南昌市洪都大道工地上,雖然每天干十幾個小時活,很辛苦,但我依舊堅持著讀書這一愛好。1985年,我成了家鄉初中的一名代課教師。其間,我創作的一部劇本被長春電影製片廠《電影文學》雜誌發表,激起了我的創作熱情和自信。1989年,我辭去民辦代課教師的工作,離開家鄉桐城來到銅陵,希望這個陌生的城市能夠給自己帶來更好的發展機會。

廉鏡君:無論在學生時代還是在工作期間,不變的是您一直都堅持讀書,持筆寫作,這一點非常令人欽佩。您到銅陵後,經歷了哪些工作崗位?是不是從一開始就和文字與文化結緣呢?

轉“銅陵廉鏡”昨發我的人物專訪文章一

(吳華考察黃山翡翠谷時的留影)

吳華:剛剛來到銅陵的我,還只是銅陵縣塑料廠的一名普通工人,後因我寫的文學作品屢次在《安徽青年報》、《安徽工人報》等報刊發表,廠領導認為我小有才氣,把我從車間操作工調任廠辦秘書。之後,我相繼在郊區聯盟村、計經委、招商辦、區委組織部、區委宣傳部等多個崗位工作。這些工作經歷,讓我得到多崗位歷練,為此後做好大通旅遊開發和影視傳媒文化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轉“銅陵廉鏡”昨發我的人物專訪文章一

(吳華向我們展示近年來蒐集到的大通史籍資料一)

轉“銅陵廉鏡”昨發我的人物專訪文章一

(吳華向我們展示近年來蒐集到的大通史籍資料二)

轉“銅陵廉鏡”昨發我的人物專訪文章一

(吳華向我們展示近年來蒐集到的大通史籍資料三)

  2010年,郊區為加大對大通古鎮的文物保護與旅遊開發力度,成立了“銅陵市大通旅遊開發公司”,由我擔任負責人。從那時起,我開始與“大通文化”結緣。在對文史資料蒐集、整理的過程中,我發掘研究了一些有關大通的第一手資料,通過走訪百名大通老人,記錄口述歷史等蒐集的珍貴資料,目前已蒐集整理了20多萬字。在古鎮修繕復建過程中,我們突出古鎮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底蘊,將蒐集整理的大通史料融入景區規劃編制,助推大通鎮及和悅村順利獲批“中國特色小鎮”、“中國傳統古村落”,大通古鎮風景區成功獲批國家4A級旅遊景區,讓文化打開了大通旅遊的魅力之窗。

  廉鏡君:您為大通文化的發掘、傳承和大通旅遊開發工作付出了辛勤努力,取得豐碩成果,現在您又在從事大通影視傳媒文化產業發展工作。從傳統文化到影視傳媒文化,您是如何實現這一“華麗轉身”的?

轉“銅陵廉鏡”昨發我的人物專訪文章一

  吳華:我從高中開始就喜歡電影藝術,一顆“影視”的種子在我的心底悄然萌芽。近些年,當我看到浙江橫店區位偏僻、交通僻塞,靠人造景點打造出號稱“東方好萊塢”的橫店影視城時,我不禁思考:大通曆史悠久、底蘊豐富、區位優越,我們是否可以以文化為載體,依靠境內歷史悠久文化與自然資源、人文稟賦相結合發展文化產業?

  廉鏡君:您的這一設想當時有沒有得到支持,進展是否順利?

轉“銅陵廉鏡”昨發我的人物專訪文章一

(大通古鎮。拍攝者:汪志林)

  吳華:當時這個想法還是有一些質疑的。面對質疑,我舉了一個例子。眾所周知,岳陽樓和白馬寺等古蹟在歷史上毀壞了無數次,可為什麼復建後人們依然承認它是岳陽樓、白馬寺?這就是可以傳承的文化,而普通樓閣即便你毀了重修了無數次也仍然不會有名氣。我們可以藉助文化這個載體,比如在規劃建設旅遊項目中裝入大通本地特有的文化,比如打造影視基地載體來提升大通文化影響力等。這個解釋,很快打消了大家的顧慮,也贏得領導和有識之士們的支持。很快,郊區充分利用大通“中國首批特色小鎮”及國家4A級旅遊景區優勢建起了大通影視產業園(基地),並創新採取“影視企業招商和景區規劃建設互進互促”的模式,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影視知名企業來大通取景拍攝,實現了從無中生有到生生不息的飛躍,影視產業園(基地)的品牌影響力得到極大提升。

  廉鏡君:剛剛我們在走廊上看到了很多熟悉的電影和動漫的插圖,這都是在這裡取景、拍攝或製作的?

轉“銅陵廉鏡”昨發我的人物專訪文章一

吳華:沒錯!截至目前,共有66家影視文化企業落戶,其中公司24家,工作室42家。2016年“大通影視基地”被省新聞出版廣電局批准為“安徽省級影視拍攝基地”,去年又獲批“省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產業優秀園區(基地)”,社會知曉度和行業影響力明顯增強。今年4月,我們還邀請了著名影視製作巨頭——河北電影製片廠赴銅考察交流,現已達成合作意向。

轉“銅陵廉鏡”昨發我的人物專訪文章一

  廉鏡君:從您給我們介紹的字裡行間,我們感受到了您對文化的執著與熱愛。可以說,這麼多年來,不論您在什麼崗位,從事什麼工作,您一直都守望著您的理想初心,守望著您對文化的熱愛。作為文化的“守望者”,您對銅陵的文化的發掘、文化產業的發展的有什麼意見建議?

轉“銅陵廉鏡”昨發我的人物專訪文章一

轉“銅陵廉鏡”昨發我的人物專訪文章一

圖為日前省直機關工委、外宣辦、文明辦、旅發委聯合舉辦的“跟著故事遊安徽”徵文比賽中,吳華文章獲三等獎

  日前省直機關工委、省外宣辦、省文明辦、省旅發委聯合舉辦的“跟著故事遊安徽”徵文比賽中,吳華創作的《你知道“銅陵白姜”是怎樣揚名天下嗎》一文榮獲三等獎。

  吳華:一方面,我們可以繼續深挖利用本土特色資源,比如可以對現有文化資源進行再創造、再包裝,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利用中保護”原則,將中華白姜、大通龍舟賽、銅陵牛歌等文化,進行大膽創意。另一方面可以實施重點項目帶動戰略,如銅陵羊山磯曾與南京燕子磯、馬鞍山採石磯、湖北城陵磯齊名“長江四大名磯”,在羊山磯、長龍山濱江區域集聚著銅陵各類文化元素,應及時啟動羊山磯文化發掘和旅遊開發工作,重建“羊山塔”“不波亭”等歷史遺蹟,同時將銅陵歷史文化名人等文化要素在這裡作集中展示,讓其成為銅陵文化旅遊的一張亮麗的“名片”。

   廉鏡君:您在文化方面有著深入研究和獨到見解,又是咱們“銅陵廉鏡”微信公眾號“傳承本土文化·大通故事”專欄的特邀撰稿人,長期以來關注、支持廉政文化建設工作,請問您對深入開展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有什麼意見和建議?

  吳華:古語云,“文化而潤其內,養德以固其本”。加強反腐敗工作,除了要堅定不移懲治腐敗外,還要通過深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以文化人、以德潤身。例如把家風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增強廉潔意識;進一步加強廉政教育,重點在提升教育的針對性、有效性上下功夫,敲響廉政警鐘,築牢拒腐防變的思想道德防線,讓清風撲面來。此外,還要加強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不斷健全完善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機制。

  採訪結束時,雨已停,滿樹的翠綠髮散著雨滴的潤澤,空氣中瀰漫著文化的意韻。握手作別,吳華先生堅持要送大家上車。當我們的車漸行漸遠,他仍在門口目送著我們,也似在凝望著遠方,守望著大通這一方文化熱土。正是有一群像吳華先生這樣辛勤耕耘的文化“守望者”,在平凡的崗位上樸實無華、默默奉獻,讓銅都文化綻放時代光芒。

受訪者:吳華

撰 稿:黃穎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