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面壓力或阻礙科研事業發展

英國《自然》雜誌近日發表一篇特寫文章,通過一項涵蓋全球3200名研究人員的調查,揭示了全球科研群體內部的緊張氣氛,並嘗試衡量實驗室“文化”是如何推動或阻礙科研事業發展的。

屢次出現的科研誠信危機,讓人們關於科研環境的擔憂不斷增加,也讓政府機構意識到有必要深入瞭解科研人員所面臨的壓力。

此次調查數據顯示,實驗室主管對實驗室運行情況的看法,比實驗室其他成員更為積極和樂觀。雖然結果顯示,通常實驗室內整體“士氣”較高,但仍有略超過一半的受訪者表示,在過去一年裡感受到了要產出具體成果的壓力。大約五分之一的非領導層科學家,使用“壓力”“緊張”或“有毒”等負面詞彙來描述他們的工作環境。許多受訪者指出,感受到負面情緒的原因這一,是管理層缺乏實驗室及人員的管理方法培訓。三分之二的實驗室主管表示,過去一年他們確實沒有接受任何培訓。

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的研究人員尼古拉斯·斯特奈克從事的是科研誠信研究,他對《自然》雜誌表示,他認為這項調查所揭示出的好消息不多,都是些負面的情況,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上週的《自然》雜誌發表了一系列相關專題文章,上述調查是其中的一個構成部分。這些文章旨在探討科研工作環境如何影響科研質量和研究人員“士氣”,同時也發現了可以使實驗室小組更加高效、嚴謹和快樂的方法。

譬如,一家研究機構創造性地設置了“科學可持續發展官”,以改善工作生活;另有一家機構聘請了專業顧問對提交的論文進行復查。此外,科學家們還撰寫評論文章,介紹了研究機構可以如何評估實驗室群體的健康狀況,並應該如何防止陷入常見誤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