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中原王朝疆域往往只局限秦初創時的範圍,疆域一旦擴大,維持時間則太短?

輝說BOOK


這句話問題很多!

首先,中原王朝從來沒有僅僅侷限於秦初創時的範圍,一有機會,他們就會向外擴張;

其次,維持時間太短是多短?如果超過100年時間也叫短嗎?

在歷史上,從秦朝建立之後,歷朝歷代都在努力向外擴張,主要表現在以下地區:

  • 交趾

前111年,漢武帝消滅南越國,至此秦末獨立的兩廣和交趾地區再次回到中原王朝懷抱。交趾地區是南越擴張的土地,漢武帝消滅南越後,繼承了交趾地區,從此交趾成為中原王朝的統治區域,直到937年吳權叛亂自立;1407年,朱棣消滅安南國內叛亂勢力,再次將交趾納入版圖,但20年後的1427年,明宣宗宣佈放棄交趾;

  • 高麗半島

前108年,漢武帝消滅衛滿朝鮮,設置漢四郡,從此將統治力延伸到半島北部,這一局面持續到313年的西晉時期。此後高句麗崛起,中原王朝在遼東和半島的統治逐漸消退;668年,唐高宗徹底消滅高句麗,再次將半島西部北部納入版圖,不過唐朝的統治只維持了13年,此後半島徹底獨立,成為中原王朝第一藩屬國;

  • 河西走廊

前121年,漢武帝派霍去病出隴西,取得了河西之戰的勝利,從此漢朝設置涼州四郡,佔據了河西走廊,此後隴右之地成為中原王朝的勢力範圍;316年西晉滅亡後,隴右之地被少數民族佔據;386年北魏建立,河西走廊屬北魏,北魏分裂後,屬西魏,後屬北周。581年楊堅建立隋朝後,河西之地重新成為中原王朝勢力範圍,這一局面直到755年安史之亂後吐蕃奪取河西,後張議潮短暫收復;1227年蒙古滅西夏後到元明清,河西走廊一直為中原王朝佔據,成為漢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 西域

前60年,漢宣帝設置西域都護府,標誌著西域正式成為中原王朝的一部分,其後經過兩漢之交的反覆,中原王朝繼續控制西域,直到316年西晉滅亡;657年,唐高宗滅西突厥,西域重回中原王朝版圖。安史之亂後,吐蕃趁機侵略西域,792年,吐蕃佔據安息四鎮,中原王朝再次失去西域;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後,曾大舉西征,粉碎海都的進犯,佔據西域東部和南部地區,明朝繼續佔據新疆東部地區,1757年,乾隆徹底消滅準噶爾汗國,隨後平定大小和卓叛亂,至此西域徹底回到中原懷抱;1864年,浩罕國阿古柏侵佔新疆,1878年到1881年,左宗棠收復新疆,維護主權完整;

  • 青藏高原

609年,隋煬帝消滅吐谷渾主力,標誌著中原王朝勢力進入青藏高原;635年,唐太宗消滅吐谷渾,和吐蕃開始了慘烈的拉鋸戰;1068年開始,宋神宗派王韶進行“熙河開邊”行動,征服了青海北部地區,將勢力延伸到新疆東部;1103年,宋徽宗再次發起拓邊行動,收復青海北部,對西夏形成戰略包圍;

1247年,蒙古汗國宗王闊端和吐蕃薩迦派活佛薩迦·班智達舉行了“兩洲會盟”,標誌著整個青藏高原正式納入中原版圖,其後元朝設置宣政院進行管理;明朝建立後,採取羈縻統治形式;1722年,康熙派皇十四子胤禵入藏驅逐準噶爾,收復西藏;1724年,雍正派年羹堯平定青海和碩特部叛亂,收復青海,標誌著青藏高原全境收復;1727年,雍正設置駐藏大臣;1792年,乾隆設置“金瓶掣籤”制度,對西藏的統治大大加強。

  • 西南地區

漢武帝時期,收服西南夷,東漢時期,收服整個苗疆,從此雲貴成為中原王朝的一部分;738年,南詔建立,中原王朝勢力退出雲南地區,趙匡胤統一天下時,也放棄了對大理的征伐;1254年,忽必烈消滅大理,從此雲貴再次成為中原勢力範圍;明朝開始,在西南地區陸續開始改土歸流,對西南地區的控制逐漸加強。


以上地區都是後繼王朝疆域超出秦朝的部分,且統治時間超過了100年。在秦朝的版圖周邊,有兩塊區域,除了元朝和清朝等少數民族中原王朝,中原王朝始終沒有進行有效治理和統治,這就是蒙古高原和東北北部地區,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靜夜史認為有兩個原因:

1、氣候惡劣,無法立足

蒙古高原和東北北部地區,在緯度上,都已經超過了40度,氣溫低導致總作物無法正常生長,因此這裡人口較少,且以遊牧或者漁獵為生。

這樣的區域,對於以農業為本的中原王朝而言,價值不高,所以中原王朝沒有興趣向此地開拓。

歷史上,因為氣候條件惡劣,中原王朝除非是為了自衛深入漠北或者東北對少數民族進行打擊,其餘時間是不屑於踏足這裡的,因為在這裡作戰也極其容易失敗。

所以,中原王朝都習慣在這裡的南界修築長城進行自衛。

2、缺乏有效的治理形式

在歷史上,除了元朝和清朝,漢人建立的中原王朝對於這些人口稀少且以遊牧或者漁獵為生的區域缺乏有效的治理手段。

即使霍去病能夠震動匈奴王庭,李靖能夠徹底消滅東突厥,朱棣能夠掃除韃靼瓦剌,但是因為不能有效佔領,因此在得勝後必須撤退,而大軍一旦撤退,殘餘或者新的少數民族就會重新佔據這片區域,然後重新壯大成為中原王朝的新威脅。

所以,缺乏有效的管理模式是中原王朝不能長久佔據北部地區的重要因素。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漢”原指天河、宇宙銀河,《詩經》雲:“維天有漢”。華夏族稱為“漢人”,始於漢朝。漢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目前,漢族人口約為13億,佔世界總人口的19%,分佈於世界各地。除中國兩岸四地外,漢族在東南亞和北美洲也有較多分佈。
漢朝武帝時期,中國的疆土大致奠定了現代漢人生活的區域。

目前漢族生活區域主要包括:東到大海;東北到黑龍江南岸;北到內蒙;西北到新疆;西到甘肅青海一帶;西藏拉薩等重要城市的漢族人佔多數。西南到雲南一帶;南到海南島;南沙群島的定居居民,也都是漢族人。東南到臺灣等地。

經過漢武帝開疆拓土之後,漢民族所實際控制的國土面積時大時小,其中在唐朝總章二年(669年)達到頂峰,前後約為3年,面積可達1240萬平方公里。由於唐朝人口規模較小,難以維持如此巨大面積的統治,很快在邊遠之地所設立的都護府如北庭都護府、安西都護府等都失去控制,逐漸退守。到了唐宣宗時期,唐朝的實際控制疆域只有800多萬平方公里,和漢朝控制疆域大體相當。在“中國大通史”中認為元朝在其鼎盛時期實際控制的面積只有700多萬平方公里,要比西漢鼎盛時期略小。因為成吉思汗當初把自己的地盤分給了四個兒子,建立了4個汗國,在地位上其實他們都是平等關係,所以元朝的地盤並非最大。

西漢的疆域

清朝實際有效控制的版圖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

清朝對蒙古地區的有效控制

清朝以前中國和蒙古基本就是敵對關係,一個騎著馬要打過來,一個就修長城,但在清朝就大不一樣了。清朝統治蒙古地區達幾百年,對蒙古政策既有因襲前代的,也有不同於前代的。清太祖努爾哈赤及其繼承者總結歷代封建統治者對蒙統治的經驗,始終把蒙古部落看作是一種政治勢力或武裝集團。清朝,十分重視對民族和邊遠地區的統治和管理,蒙古部落或因地理相近,或因歷史上的關係,尤其重視蒙古地區。

明朝實際控制版圖

蒙古部落歸附清朝有一個過程,清對蒙政策也有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但是無論怎麼變化,其宗旨是不會改變的,是以維護和加強清對蒙古的統治為轉移的。總體上對蒙古的政策可以概括為"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這就是說清廷要治理和整治蒙古的政治、禮儀、法制、禁令,但不改變原有的舊俗,即順其性,又加以限制,使之納入清王朝的統治軌道。其政策簡述如下:

"世締國姻",這是指滿蒙貴族聯姻。這種和親政策與歷史上漢唐和親有相同之處。也有區別的地方,漢唐和親是單方面的,被動的;清朝與蒙古部落,特別是與扎薩克蒙古,則是雙方的,主動的。從皇帝到一般王公大臣,都與蒙古部落女子成親。文書記載:清太祖眾多妻子中有三人為蒙古人,皇太極的妻子有七人為蒙古族,其中孝端文皇后和孝莊文皇后都是科爾沁部女子。據不完全統計,從關外到進關,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側妃和庶妃等有十五人都是蒙古部落女子。皇女和養女等公"下嫁"給蒙古王公貴族的有三十二人。乾隆皇帝過生日時,前來祝賀的蒙古王公多是他的晚輩,史料記載來祝賀者"率皆兒孫行輩"正是這種情形的寫照。

清朝的版圖

籠絡王公貴族。努爾哈赤及其繼承者,給蒙古王公貴族高官厚祿。年班、朝覲、"請安",不吝爵賞。封蒙古貴族為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和輔國公以及一、二、三、四等臺吉、塔布囊。授以清朝中央至地方的各級軍政要職,有尚書、總督、都統、駐防將軍等。蒙古的汗、親王等每年俸銀二千兩至二千五百兩,按二千五百兩計算,年俸已超過在京文武一品官的俸銀。據乾隆三十一年(1766)統計,清廷對外藩蒙古王公俸銀高達十二萬兩。此外封賞、賜賞花費更大,僅康熙年間,理藩院供外藩蒙古賞賜的支出,每年高達八十萬兩。通過這種手段達到清朝皇帝"世世為天子,爾等[蒙古王公]亦世世為王,屏藩百世"的目的。

康熙帝玄燁到東海巡視時寫的一首詩:

萬里經營到海涯,紛紛調發逐浮誇。

當時費盡生民力,天下何曾屬爾家。

康熙批評了秦始皇修長城,雖然工程浩大,費盡了民力,但是仍然沒有保住天下。乾隆過古北口長城的時候,臣子們的奉和詩中可以看出,如像“奉使蒙恬工力拙,過秦賈傳論言該。當時北客難遊牧,今日南人任往來”。“即論勝國何能守,說到秦人更可嗤。畢竟成城需眾志,皇圖鞏固在於斯”等等。雖是臣子們盛飾華辭,奉承旨意。但從實踐證明,清王朝所採取的這一罷修長城、“政治”統治的政策是取得了積極的效果的。

溥儀

清朝版圖從康熙之後就開始逐漸穩定,直到鴉片戰爭割地求和才逐漸國土淪喪。由於清朝對西藏、新疆和蒙古大部進行了有效的統治,這是清朝版圖達到鼎盛的重要原因。清朝所實際控制的國土面積1284萬平方公里,當時的版圖從南佔有南沙群島全部,甚至還要往南,接近菲律賓。北邊達到外興安嶺,也就是當今俄羅斯的西伯利亞。東邊是大海,西邊是蔥嶺,東北到庫頁島,西北到巴爾喀什湖。而且人口在清朝也已經達到頂峰,在道光時期,全國人口竟然達到4.3億。故此清朝功不可沒。


四冥狂客


因為地理環境的原因。實際上秦朝已經把中國適宜居居住耕種的土地全部佔領,剩下的土地在古代農耕社會實際上重要性與現在不可同日而語。

古代中國邊境。北方邊境和西北邊境是由於降水的多少造成的。西南邊境線是由於海拔高度造成。東部和東南是由海岸線造成的。

我們看秦朝的地圖,北到長城一線,這一線實際上是

400毫米降水分界線從大興安嶺西坡, 沿西遼河上游、燕山山脈斜穿黃河河套, 經黃河、長江上游, 直抵雅魯藏布江河谷。400毫米降水線以南、以東,降水充沛,適合耕作,所以我們的老祖先花了兩千年的時間從陝西、山西、河南地區一路擴張,早早就把這些好地方都佔了並且牢牢控制兩年前直到今天。400毫米降水線以北以西,降水稀少,不適合農耕。孕育了許多的遊牧民族。漢人卻不願意去居住生活。

所以說,秦朝佔領的國土,實際上是中國最核心、最適宜居住的國土。以至於,很多王朝的統治者,自己都認為自古以來中國的國土面積就侷限於此。除此之外,都是其他民族的領土。在思想觀念上,就失去了開疆拓土的動力。此其一。

其二,其他地方確實很難征服。

1、北方不用說,東北平原、蒙古高原,遊牧民族彪悍善戰,居無定所,中原王朝深入草原大漠作戰極為困難,即便像漢唐那樣打敗了遊牧民族,也難以長期有效統治。因為蒙古高原降水不足,東北古代天寒地凍尚未開墾,均無法耕種,不能大規模遷徙漢人屯田守邊。沒有漢人,用不了多久,草原上又會有新的遊牧民族崛起,拜託中原王朝的統治。

2、西北新疆地區,沙漠多、綠洲少,很難支撐大兵團作戰和長期駐守,除了近代的清朝,古代中國從來沒有在這個方向遭遇過外敵入侵,所以古代新疆對中原王朝並沒有太多戰略價值。而且新疆遠離中原,窄窄河西走廊是必經之地,一旦地方切斷河西走廊,就掐斷了中原王朝與西域的聯繫,大軍孤懸西域,十分危險。唐代,吐蕃就是佔領了河西走廊,切斷了唐朝中央與西域的聯繫,進而佔領了西域。

3、西南青藏高原,海拔太高,內地人去了很難適應。唐朝曾與吐蕃在青海長期戰爭,也沒能成功。所以長期難以有效控制。直到唐末,吐蕃四分五裂,持續衰落,元朝佔領之後,明朝、清朝延續統治,才變成固有領土。

看一下現在中國的人口分佈圖就明白了。

總而言之一句話,好地方,秦朝基本都佔領了。剩下的,要麼太乾旱、要路太遠、要麼山太高、要麼天太冷,要麼就是又旱又遠又冷,反正是很難佔領,就算是佔領了,漢人不願意過去,很快又會丟失。


上將噯福斯


由於當時科技和制度的限制 1•王朝疆域的維持需要平衡資源的收入與消耗 疆域越大 消耗資源會越多 而王朝獲得的資源收益由於運輸和制度損耗原因會越少 2•疆域越大 中央的通信越不能及時傳達和執行 需要從中央更多授權給邊疆大吏 不授權就會失敗增多 授權多邊疆佔有資源多實力強離心力增多 所以在科技進步, 有一個大家都認可 樂意遵從 並能不斷複製的制度能讓疆域不斷擴大 直到遇到另一個強權爭奪勢力範圍消耗資源達到平衡 或者由於達到王朝內部管理的極限而停止。 日不落帝國可以做為參考 3• 地理因素 中原王朝的黃河長江流域氣候適宜土地肥沃人口眾多稅收的多 沒有很難越過的大規模險阻 統一起來比較容易 向東一直是大海 朝鮮北部很多山 一直稱臣進供 日本離的太遠隔著海洋還有颱風 向西是青藏高原和沙漠瀚海 好不容易開闢西域如果中央衰弱很快就丟了 向北苦寒農作物很難生長維持人口軍規模 還有蠻族騎兵 向南能到海洋 越南北部多山 而且一直稱臣進供 因為科技和制度沒發展幫助中原王朝克服這些困難 算起來維持的這個疆域消耗不大 獲得很多 再擴大範圍就資源消耗 得不償失了\n\n\n\n


M158092983


這個問題有失偏頗,無論是從疆域面積,還是王朝中央對地方實際統治上來看,秦以後的朝代都是在對疆域和實際統治進行擴大,至清康熙時期達到頂峰。

一是在疆域面積上,我們從組圖上就能發現,除了二宋時期,歷代都在致力於疆域的擴大。

二是王朝中央對地方的實際統治上,歷代都在加強對地方的開發和統治。從歷史可知,秦初創時期,其實際統治面積只有原戰國時期的各大城市,對一些邊遠地區(南越地區)雖有徵討,但在實際統治上是採用附屬和羈糜政策。而南方大面積的開發和利用是到了“永嘉南渡”時才實際進行,後面到了的唐安史之亂後,南方又迎來了一次大開發,及南宋時期,嶺南、福建、海南地區又達到了開發高潮,並奠定了實際統治的基礎。

謝謝觀看,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三多學歷史,聊一聊歷史上的那些人和那些事~


三多學歷史


古代中國疆域面積主要受地理氣候和交通通訊水平制約

首先我們很早就進入農耕文明,肥沃的耕地就是國家的根本所在。古代中原大地以河南、河北、湖北的土地最肥沃,氣候條件也最適宜農作物的生長。所以,先秦時期的夏商周都以中原地區為國家的根基,再向四周分封諸侯以達到開疆擴土和固守邊疆的目的。

其次,古代的氣候由於人口稀少,根本沒有工業,氣候比想在要冷很多,北方降水也比較充沛。而南方水網密佈、湖泊眾多以當時的人力資源很難對其進行有效的開發利用。

再者,西域遠離海洋,南面更是被世界屋脊擋住印度洋的充沛雨水,大部分屬於沙漠,根本不適合人類居住。

古代由於科學技術不發達,交通通訊設施及其弱後,這也是制約古代中原王朝疆域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先秦時期,中央王朝對諸侯的控制逐漸變弱也是由於地理和交通通訊的制約間接造成的。在隋唐時期,秀才寒窗苦讀進京趕考往往要大半年甚至需要好幾年往返。

可見,交通對國家疆域如此巨大的國家的制約力有多強。


海狼沃德


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在秦統一後,文字,度量衡和交通也進行了統一,換句話說,文化統一了。秦全國獎勵耕種,歷朝歷代沿襲了下來。秦北面是西伯利亞和蒙古高原,新疆地區是沙漠山脈,往南是青藏高原,雲貴高原,橫斷山脈,雨林潮溼瘴氣地帶。所以這種北邊草原高原逐水而居的遊牧民族,南邊山林密佈,不適耕種,沒有文字,處於部落時期的少數族群不被中原王朝重視,心裡也是看不起的。中原王朝只在乎中原富庶地區,只要不開戰,其他落後地區只要稱臣納貢,下跪磕頭就好。我那麼有錢,認窮人當兒子,顯得我大氣,隨便賞點東西,至於要不要讓我的兒子們去那裡體驗生活還是算了,中原還有很多好地方人手不夠。去蠻夷之地幹什麼。


一棵普通的松樹


主要還是移民問題,漢武征服朝鮮半島,但畢竟移民有限,而東北部落隨時可以南下,很難防守,越南也是經營千年,漢族移民都佔不了主體,說明再大一統之後國家的政策是有問題的,因為從西周以來,華夷之分不再是民族身份,而是文化,凡事習從華夏文化的民族,都可以成為華夏民族一份子,如中山國,翟國,楚國等最後自我向化為華夏一份子,可面對空前集權的帝國模式時,對於邊緣地區,國家就很無奈,因為這時候不可能通過分封來實現民族悄然融合,只能武力征服,所以效果就要差很遠,加上漢族一直視這些地區為化外之地,本身也不願意遷移至此,除非國家強制移民,而越南地區正是秦國南征士兵與當地民族結合才得以留在華夏文化內的,但長時間來移民太少無法完全融化當地部民,就下了隱患


yuone1238


中國人包括各民族,長城是農耕民族私遊牧民族的隔離帶,不是國界,是一個最智慧的安排,遊牧民侵適合在長城以北生存,他越過長城,又不會種田,也沒定居,遊牧民對土地利用率太低,同樣的面積土地能養話的人口不及農耕的十分之一。而農耕民族也不應越過長城去擠壓遊牧民的生存空間,(打搶劫者例外,打完後還是撤回,主要是農耕民放羊確不如遊牧民,也過不了那苦日子。)遊牧民非耍逞武力,結果總不是很好,表面上看佔了點便宜,實則是以自已的民族消失告終。


周錦康


秦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強盛的軍國主義王朝,整個國家就是一部戰爭機器,征戰四方所向披靡,同時又繼承了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的文化,秦始皇又雄才大略,統一了文字和度量衡,整體上對征服的地區形成了強力的控制,後世各朝崇尚儒道,沒有了秦的鐵血,對後世新徵服的土地採取的更多是綏靖政策,也很少主動大量移民進行控制,從而擴張的效果就有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