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媽們的「區塊鏈」圈子,不是一般的熱!

大佬扎堆的三點鐘區塊鏈社群果然是造頭條的扛把子。

繼春節不眠不休討論業務掀起區塊鏈熱潮之後,他們昨天在澳門主辦的“世界區塊鏈大會·三點鐘峰會”又火了。

不過這次不是因為大佬,而是大媽。

當大媽們把區塊鏈大會廣告板當成“到此一遊”的背景,戴上紅色黃色的絲巾,擺出旅遊照中最常見的姿勢時,這些照片在媒體圈裡迅速傳播,儼然成為區塊鏈圈子在平靜四月裡最令人興奮的G點。

中國大媽們的“區塊鏈”圈子,不是一般的熱!

圖:大媽們在世界區塊鏈大會上合影

媒體人的興奮似乎情有可原。

一方面,隨著熱度下降,鏈圈和幣圈動靜少了,年後扎堆出現的區塊鏈媒體也開啟了批量死亡模式。如同過去幾年在這片土地上出現過的諸多短暫風口,區塊鏈眼看就要成為昨日黃花,至少,關注度與春節時已是冰火兩重天。

同時,當“中國大媽”與理財掛鉤,它就變成了一個內涵豐富的專有名詞:是埋藏在淺表的富礦,也是末日狂歡的前兆。

這些意味,守在公園小廣場發廣告的小夥子懂,售樓處淺笑盈盈的姑娘們懂,甚至大洋彼岸的人們似乎也有點懂。

5年前,當華爾街的精英們開始做空黃金,金價暴跌,中國大媽卻擠進了金店,10天消費1000億。沒多久,做空黃金的故事結束了,豪放大媽們也在《華爾街日報》留下了名號:

“dama”。

2

現身澳門區塊鏈大會的幾位大媽,只是這個圈子的小縮影。

她們可能解釋不清楚“區塊鏈”到底是什麼玩意,但這絲毫不妨礙她們對這輪新“理財運動”的熱情。這大概有些時代的烙印——她們多少有些習慣了被捲進一場場全民運動,併發自內心地投入其中。

只是動機不同罷了。如果說她們早年的激情是來自精神層面的驅動力,如今,理財和養生才是不會搖擺的核心。

很自然的,頂著種種“一夜暴富”傳說進入大媽視線的區塊鏈、虛擬貨幣,成了魅力無限的新物種。

於是,在深圳的代幣發行現場,大媽們會提前半小時把會場擠滿,忙著打聽聯繫方式、發幣時間。她們大多組團而來,對白皮書不感興趣也看不懂,最關心的事情就是:現場認購能打幾折?

至於她們的信息從何而來?大體有三類:早期的ICO項目進社區宣講;媒體報道;熟人推薦。

不過具體到地域,信息流通方式又有所不同。

比如在溫州,炒幣大媽們偏向實幹派,她們基本炮製了當年“太太炒房團”的路數,喜歡組團搞實戰。

在北京,浸泡在首都文化裡的大媽們更注重理論學習,對大佬事蹟如數家珍,尤其信奉看似有實戰經驗的民間大神——比如崇文門的一家咖啡館,從去年開始變成了幣圈活動基地,大媽們經常在此聽講座,做筆記的認真程度,不亞於這座城市裡的中考生高考生們。

中國大媽們的“區塊鏈”圈子,不是一般的熱!

圖:這家咖啡館成為幣圈活動基地

她們後來的收益或損失如何,我們尚無從得知。但當空氣幣、破發、監管這些詞語成為幣圈在過去幾個月的主題,想必,真正實現暴富夢想的大媽應該還是極少數。

3

正如剖析東北是媒體屢試不爽的流量利器,嘲笑大媽似乎也成了如今的某種政治正確。

如果說前幾年的廣場舞討論還屬於涉及公共領域的社會話題,眼下風靡公眾號和抖音的、模仿大媽舞絲巾拍照留念的那些圖文視頻,就純粹是為流量了。反正,大媽們不會寫公眾號,更沒法奮起反駁。

對於嘲笑者來說,這是人為魚肉我為刀俎的絕對優勢。

於是,當大媽們在區塊鏈大會現身時,類似的嘲笑又出現了,似乎她們放飛的拍照姿勢,配不上聽起來高大上、實則廣告牌英文都出錯的“世界區塊鏈大會”。

中國大媽們的“區塊鏈”圈子,不是一般的熱!

圖:出錯的廣告牌英文“word”

的確,中國大媽是很有存在感。

就理財來說,大媽們是時髦造富運動最忠實的擁抱者。從2007年的基金,2013年的黃金,到2014至2015年間的股市、P2P理財、虛擬貨幣、樓市,再到2016年的郵幣卡,無不如此。

其中不乏致富的故事。主角多是那些原本就家底殷實的人。而多數人的命運是淪為分母,也就是:韭菜。因為她們的入場時機往往是高點。有人因此調侃:

在中國,大媽群體是一個風向標。她們炒什麼,就是什麼到頂的標誌。她們做什麼,你就一定不要做什麼。

不過,中國大媽深受理財從業者歡迎的可貴之處在於:無論被割得多慘,她們始終有勇氣和信心擁抱下一輪浪潮。

中老年人常有的健忘,是她們在造富運動中的一條條錦鯉。

她們備受關注的另一個原因是:身在浪潮之中時,她們經常以不太符合日常人設的大手筆著稱——平時她們總是剩菜吃幾天不捨得扔、傢俱用一輩子不捨得換、最愛教育孩子“省一點算一點”,但一遇到理財,她們就會變戲法一樣擺出另一套人設。

媒體最愛這樣的戲劇性。

比如2015年”五一”小長假前的最後一個股票交易日,北京某證券公司裡,一位大媽帶“百萬”現金準備開戶炒股。她聽親戚說股市火爆能賺錢,瞞著家人拿出所有積蓄,還找親友借了幾十萬,想給兒子賺套婚房。

中國大媽們的“區塊鏈”圈子,不是一般的熱!

圖:大媽帶百萬現金準備開戶炒股

這位“百萬大媽”最終在工作人員勸說下打消了念頭。沒過多後,股災爆發,股民們發明了“上天台”的調侃,以此抵消錢包縮水的酸楚。而更多大媽選擇了沉默,不向家人坦白損失額度,頂多被追問時以一句“沒多少”矇混過關。

反正,還有下一次機會呢。

4

至於中國大媽為何對理財保持如此熱情,主流的解釋是:她們有錢有閒。

但這些其實只是物質基礎。

組團炒房的大媽也好,去咖啡館聽區塊鏈講座的大媽也罷,你很難說她們的努力之中沒有一點“不甘心”——在最應該創造財富的時候,她們沒有如今的機會和財力。如今有機會了,為何不去試一試?

於是,在一場場充滿泡沫的“新財富運動”裡,很多人想把曾經錯過的時光和機遇補回來。事實上,除非在大城市擁有多套房產,她們也沒有太多的保持財富增長的渠道。

理財就成為一成不變的中老年生活裡僅存的那點挑戰和不確定。或者,你還可以把它理解為大媽們對更美好生活的一點嚮往。

因此,大媽們的理財術談不上高明,但也犯不著嘲笑。這些對理財事務上保持勃勃生機的大媽們,比日本社會里那些清心寡慾孤獨等死的老人們活得更積極,看起來也更有滋味,不妨尊重她們選擇的權利。畢竟,90後已經開始流行喪了,大媽們燃一點也無妨。

退一萬步說,別人家的大媽願意怎麼花錢,你也管不著。對於自家的“大媽”多關心,加強必要的風險提示也就行了。比起每天催你結婚、催你生娃、買鴻茅藥酒,她們多關注理財,也未必是什麼壞事情。

最後,希望大媽們都能穩住,各位莊家也手下留情。

來源:首席人物觀(ID:sxrenwugua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