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京城——「炒麵倭瓜」

舌尖上的京城——“炒面倭瓜”

很多年流行著一個思維定式,即有錢人(所謂過去的“剝削階級”)吃的都是雞鴨魚肉、山珍海味;窮人(所謂過去的“被剝削階級”)吃的是糠咽菜,連玉米麵窩頭和鹹菜都吃不飽。這種“固定思維”影響人們多年,以至於只要是有錢人家,大家就認為必定大吃大喝,甚至自古以來就有被奉為理論依據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詩句。大概現在當不少有錢人非要吃野菜,而且這些有錢人被定位“先富裕起來的人們”,自然談不上“剝削階級”了,上述那思維定式也開始被淡忘啦。

舌尖上的京城——“炒面倭瓜”

其實從本人60多年經歷和接觸各種人的感受看,在“吃”上從來沒有什麼“定式”。有錢也好,沒錢也好,每個人基本是怎麼對自己口味就吃什麼。至於所傳的皇帝、太后每頓飯128個菜也好、108個菜也好,那顯示皇家威風的筵席咱沒見過,也不好說什麼。不過就我接觸不少“有錢人家”看,在吃上他們很節制,也沒有每天雞鴨魚肉、山珍海味。如我接觸的一位住三進四合院的所謂“大資產階級”人家,其每天伙食也就是兩三個菜外加一個湯,主食是好一些,米飯是當時最好的“小站稻”。來客人時,也就增加幾個葷菜,也沒什麼山珍海味。其他有錢人家基本也是家常便飯,質量確實比平民百姓,即所謂生活困難人家高一些。而那些所謂“窮人”,也有每天喝點小酒的,那酒菜起碼也有盤豬頭肉吧。所以人為地用“吃”把人對立起來,大概在實踐中不完全說得過去!

本文不想一一列舉一些有錢人家的吃食,只介紹一種最普通的菜“炒麵倭瓜”。因為不少有錢人還就好吃這口。我的一位鄰居奶奶曾經是一位東北大軍閥的姨太太,後來與僕人逃離到北京成為夫婦。據老人講,她年輕時在帥府就喜歡吃老倭瓜,平時吃飯只要有老倭瓜就行。我們做鄰居後,老太太經常和鄰居說,她就愛吃老倭瓜。

倭瓜據說是北方人的叫法,實際就是“南瓜”。“紅米飯,南瓜湯”,曾是革命隊伍艱苦時期的口糧。可是據我所知,老北京人不少人愛吃倭瓜,包括那位奶奶,包括我家。倭瓜可以直接切條蒸熟吃;也可以和豬肉、羊肉等做餃子餡,包餃子或做鍋貼兒。天津的白米蝦、倭瓜餡鍋貼是講究的食品,我有一篇博文作過介紹。老倭瓜能存放,一年四季都可以隨時吃,倭瓜老了,那籽炒熟就是噴香的“白瓜子”。

舌尖上的京城——“炒面倭瓜”

老北京人最常見的吃法,就是炒麵老倭瓜,也叫“倭瓜醬”。別看那位奶奶年輕時生活在大軍閥家,但是她做派可不是張牙舞爪,吃喝更不鋪張浪費。她炒的面倭瓜非常好吃爽口,她經常多炒一些送給鄰居;不少鄰居家庭主婦也跟她學會如何炒麵倭瓜。記得那做法非常簡單,把倭瓜去皮再掏空籽瓤後,切成一個個小塊兒。炒時用油煸鍋後,放進倭瓜,再放進蝦米皮和黃醬等配料和一定量的水。待那水被吸得差不多後,那倭瓜就有甜鹹味、蝦鮮味、吃在嘴裡就是一個“面活”。我一人一頓飯可以吃一大碗麵倭瓜,確實又爽口又別有風味。所以倭瓜炒得好,並不是什麼窮人吃的“苦菜”,而是美食。當然,如果艱苦時代天天吃倭瓜當飯,肯定會吃煩。就像現在一些暴發戶有倆糟錢兒,連雞鴨魚肉、生猛海鮮都吃膩歪啦,非吃野菜。但你總不能說生猛海鮮、雞鴨魚肉是窮人的飯食吧!

舌尖上的京城——“炒面倭瓜”

所以有什麼說什麼,該怎麼說就怎麼說。倭瓜,南北方人都吃,北方人做法大同小異。倭瓜醬,老北京人都愛吃。把倭瓜醬,即炒麵倭瓜作為老北京人飯食,也不能說不對吧。

(轉自新浪博客:老驥伏櫪)

舌尖上的京城——“炒面倭瓜”
舌尖上的京城——“炒面倭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