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點紫紅泥

自古人生有四大喜: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其中位居榜首的就是 “金榜題名”。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制度——科舉制。


科舉制起源有多種說法,有說南北朝,有說隋朝,也有說唐朝。但不管史學家怎麼說,有一點是不會錯的,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科舉考試是在唐朝,唐太宗則是完善科舉的關鍵人物,並且從唐太宗開始,科舉就和“紫紅泥”有了扯不斷的關係。

唐太宗點紫紅泥

唐太宗

紫紅泥,狀元的象徵

第一個科舉狀元是在唐高祖武德五年,身為書侍御史的孫伏伽做出了一個令眾同僚大惑不解的舉動——他竟以從六品官員的身份,請求參加唐王朝首次“進士試”。李淵聽說之後,也十分感動,特旨恩准孫伏伽參加只有生徒和鄉貢才能報考的“進士試”。接下來在唐朝政府舉辦的科舉角逐中,孫伏伽再次脫穎而出,被主考官申世寧判為第一,中國歷史上有文獻記載的首位狀元就這樣誕生了。孫伏伽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賞罰之行,無貴賤親疏,惟義所在。”這句話記載於《新唐書》。

但其實最早的狀元並不叫狀元,叫“狀頭”,是官員在完成例行公事時使用的專用術語。到了大唐貞觀年間,科舉制度進一步完善,唐太宗欽點狀元,用“紫紅泥”作狀元封,此時才開始稱第一名為“狀元”, 唐.《幼學瓊林》也有記載:“狀元報捷紫泥封。”

關於第一次的科舉考試,其實還有個更有名的人,不過只是見諸於野史,那就是鍾馗。據《歷代神仙通鑑》記載:鍾馗系陝西終南人,少時即才華出眾。唐武德年間,赴京城應試,卻因相貌醜陋而落選,憤而撞死殿階。帝聞之,賜以紅官袍安葬。到了天寶年間,相傳唐明皇李隆基在臨潼驪山講武后,偶患脾病,久治不愈,一晚夢見一相貌奇偉之大漢,捉住一小鬼,剜出其眼珠後,而把他吃掉。大漢聲稱自己為“殿試不中進士,鍾馗”,皇帝夢醒,即刻病癒。於是,命吳道子將夢中鍾馗捉鬼情景作成一幅畫,懸於宮中以避邪鎮妖。鍾馗吃鬼就由此而來。

唐太宗點紫紅泥

榜下捉婿

紫紅泥,進士的象徵

隨著科舉制度的不斷完善,“紫紅泥”也不再只是狀元的專屬信物了,逐漸成為所有中進士者的象徵。

唐 李白 《王壺吟》:“鳳凰初下紫泥詔,謁帝稱觴登御筵。”

唐 武元衡 《送崔舍人起居》詩:“赤墀同拜紫泥封,駟牡連徵侍九重。”

宋 辛棄疾 《最高樓·聞周氏旌表有期》詞:“看明朝,丹鳳詔,紫泥封。”

元 本 高明 《琵琶記·新進士宴杏園》:“九重天上聲名動,紫泥封已傳丹鳳。”

到了宋朝,文人地位愈發提高,宋朝政府的高級官員中,科舉出身者佔了壓倒優勢。就拿北宋時期的正、副宰相來說,科舉出身的人就佔到了90%以上,南宋比例更高,正所謂“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連宋真宗趙恆都在詩中表達了這層意思:“富家不用賣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房不用架高梁,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出門莫恨無隨人,書中車馬多如簇;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

由此還帶來了宋朝一個特有的現象,那就是“榜下捉婿”。“榜下捉婿”是宋代的一種婚姻文化,即在發榜之日各地富紳們全家出動,爭相挑選登第士子做女婿,那情景簡直就是搶,坊間便稱其“捉婿”,宋人筆記對“榜下捉婿”多有涉及。

宋真宗時,範令孫登甲科,當時的宰相王旦立刻就把女兒嫁給了他。有時候即使質量有問題也是可以忽略的。還是真宗時,有一個叫高清的進士,人品和聲譽都很差,但是他剛登科,宰相寇準就馬上把兄弟的女兒嫁給了他。不僅如此,這位寇氏死後,宰相李沆又以自己的女兒做了高清的繼室。當時就有人形容這些既登科又娶宰相女的人是“天子門生宰相婿”。這點,連唐宋八大家中的王安石也不能免俗,他的女婿蔡卞(蔡京之弟)就是自己親自指揮從榜下捉來的。甚至發展到後來,人們便開始預定”了,只要看好了某個人有可能中榜,便先定下來,只要一中便立馬結婚,宋朝的大文豪歐陽修就是這樣被人家定下來的。

不過,宋代的及第士人中也有不少不媚權勢者。高宗時著名的“六賊”之一的蔡京就曾在“榜下捉婿”方面受挫,他曾想把女兒嫁給剛登進士第的傅察,傅察卻以沉默來抗拒。宋仁宗時,頗得仁宗寵愛的張貴妃的叔父張堯佐看中了剛連中三元的馮京,就派人把他拖到家中,並冒稱是皇帝的旨意,還擺出了豐厚的嫁妝,而馮京只是“笑不視,力辭”。

在唐代,取得功名後還要經過考試合格才有資格擔任官職,到了宋代,只要是進士五甲以上就可直接授官,而且升遷的速度和級別之高也是其他途徑入仕的人所比不了的。

“榜下捉婿”其實也透露出這樣一個信息,即宋代的婚姻觀念在發生著重要的變化。從魏晉南北朝、隋至唐中期,由於門閥制度盛行,婚姻對象的選擇是有著嚴格的門第限制的。到唐中後期門開始衰落,經歷五代,到宋代,門第觀念已經淡薄。因為個人才能和錢財,而導致這一變化的原因則與宋代高度發展的經濟、文化等因素密切相關。因而,對於宋代此種婚姻觀念的評價應該辯證地看,較之前代的門第婚而言,宋代的婚姻觀念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歷史的進步,不過對於後世的論財婚而言也可謂是一種濫觴。

唐太宗點紫紅泥

最後一個狀元

最後的“紫泥封”

到了清朝,作為末代王朝,清朝雖然是少數民族統治,但也延續了用紫紅泥做為及第的象徵。清.吳偉業 《九峰草堂歌》:“紫泥欲下早蟬蛻,掉頭不肯隨東封。”

清朝有個很有名的進士,也是不少領導推薦閱讀《大清相國》的主人公,陳廷敬。陳廷敬本是連中三元的人物,只是最後讓座師衛向書由狀元改成了二甲頭名,謂之:“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清官多酷,陳廷敬是清官,卻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陳廷敬是好官,卻精明強幹;能官多專,陳廷敬是能官,卻從善如流;德官多懦,陳廷敬是德官,卻不乏鐵腕。

清朝最後一個狀元,也是一千多年科舉制度最後一個狀元是劉春霖。科舉考試第二的他靠名字贏得了慈禧的欽定。慈禧謂其名字含有“春風化雨、普降甘雨”之意,而肅寧又有肅寧民安之意,這對於當時搖搖欲墜的清王朝來說無疑是最好的徵兆。因此,慈禧大筆圈定,劉春霖才名列榜首,朱汝珍屈居第二。

歷史是無情的,在劉春霖中狀元后的第二年,科舉考試就被廢除,劉春霖也就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名科舉狀元。

在中國,科舉制從唐朝開始實行,直至清光緒卅一年(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世界上最後一屆科舉考試結束於1919年的越南阮朝),前後經歷一千三百餘年,紫紅泥作為“金榜題名”的象徵也延續了一千多年。

今天的紫紅泥不再用來封詔,也不再在長安古道上飛馳,卻成為茅臺鎮醬香酒的釀造中,上通溫潤之天觀,下接靈妙之地氣,“天地水糧”四大環境因子中的核心環節。

從狀元封到醬香酒, 從皇家御用到中產奢侈品, 時代不同,紫紅泥的用途不同。 但不管怎麼變, 紫紅泥代表的氣質不變, 高貴、典雅、幸運、喜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