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和家長就圖上個好學校,可那些好學校究竟帶給我們的是什麼?

每年大批對時尚產業抱有夢想和激情的年輕人都向往能夠進入CSM、RCA、Anwerp這樣夢寐以求的殿堂求學,與一種心理密不可分:

不管自己現在水平如何,只要進了CSM,自己就能有機會成為下一個Galliano

事實上,一個不主動爭取就註定被淘汰的年代,幾乎所有想要依靠環境讓自己被動改變從而變成金鳳凰的人,最後都消失了。

學生和家長就圖上個好學校,可那些好學校究竟帶給我們的是什麼?

學生和家長就圖上個好學校,可那些好學校究竟帶給我們的是什麼?

每個學生和家長就圖上個好學校,可那些好學校究竟帶給我們的是什麼?而我們要怎麼做才能在同樣花時間花錢的情況下,比一般人更能挖掘到名校能賦予我們的核心價值呢?

01 無感是可恥的

“為啥上這課,連老師也不知道”

我們一直在被動地接受知識與碎片化的學習方式,而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課程為什麼要這樣設置以及怎麼才能學好一門課,從來就沒有哪個老師告訴我們,因為老師自己也不見得知道。

長此以往,我們就連面對有價值的信息和自己想要學的知識時,也已經忘了要怎樣主動出擊,這是對自己的人生嚴重缺乏規劃所導致的,最可怕的是一代代的習慣,居然讓我們對這樣的狀態“無感”甚至 “享受”。

學生和家長就圖上個好學校,可那些好學校究竟帶給我們的是什麼?

就算去了頂級學院(比如CSM,RCA,Antwerp等),這些學校有最頂級的師資力量,最前沿的先進技術,最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競爭對手,這些最頂級的資源,很多中國學生去了也不知道該怎麼用,餓久了,見到大菜都不會吃了。

在tutorial上,國外導師經常說“我要先聽你說了些什麼,而不是我能給你什麼,按照你說的我再給你你想要的”。結果中國學生支支吾吾半天,什麼也沒說出來。

學生和家長就圖上個好學校,可那些好學校究竟帶給我們的是什麼?

02 交錢的不是大爺

“資源就那些,怎麼用是你的事兒”

主觀能動性的訓練應該是國外名校環境最讓我們在一開始感到不適應的,也是阻礙同學們獲取其它能量的關鍵一步。

剛到國外的同學90%以上都會遇到同樣的困擾:不習慣查郵件而錯過重要通知,不主動約老師聊而導致設計概念跑偏,不懂得抓住機會在lecture上主動提問發言而使課堂表現拿低分……

當你真的去了國外你就會發現,學校才不會因為你交了幾十萬的學費而對你格外照顧,資源在那就那麼些,怎麼用是你自己的事,“交錢的是大爺”這心態你開心就好,總之不會有人為你搶不到一毛錢而負責。

國外名校一般都會有Representation和Tutorial兩種方式去促使學生訓練自己的主動表達能力,無論是表述出的觀點還是表述本身,那些願意為此“刻意練習”的學生終究會發現這種學習習慣的養成對於人生來說有多必要,起碼比那張文憑的意義要深遠得多。

希望在出國之前,你就已經為之後必然出現的“刻意練習”創造一個良好的基礎,不至於在真正去了之後突然感覺自個腦子發懵。

學生和家長就圖上個好學校,可那些好學校究竟帶給我們的是什麼?

03 學校好不重要

“對你來說那所學校好,很重要”

國外名校對於設計思維的構建和其深刻程度會非常重視,就拿國內和國外的珠寶設計學科做一個對比:

國內珠寶學科總是表現出對珠寶設計工藝的關注,這樣的教育理念會耳濡目染地影響著學生對於設計的認知、思考和嚮往;

而國外的珠寶設計學科思考的則是設計到底是什麼以及設計本身能帶來什麼,比如設計的未來,佩戴方式的可能性,珠寶材料的突破,首飾身份主義的變化等等,這些設計思考的過程往往比結果更為重要。

這也是眾多學生在出國學習的前期過程中會遇到的巨大瓶頸,因為對設計的態度、看法、理解、眼界原本並不在一個體系內,沒有相應的設計思維扭轉則很難達到實際執行中的共融。

舉個例子,如今RCA珠寶與金屬專業在學科定位上已經不是單純的裝飾性首飾,而是轉向更廣闊的範圍,以實踐和理論結合的方式去探討物品在人們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與人之間的關係,學生更像是一個用“Jewellery”去發聲的藝術家而非商業設計師。

學生和家長就圖上個好學校,可那些好學校究竟帶給我們的是什麼?

所謂 “道不同不相為謀”,所以我們認可國外的學校不應該只是想著它的排名和聲望,而是我們自己是不是就已經有著同樣的追求和目標,不會有一個名校適合所有人即使它是top1。當你希望成為設計師界的“帶貨王”,弄出一個像Pandora那樣的“一入潘門深似海,一顆一顆接著買”的現象級暢銷品牌,那一味追求RCA很可能是種“阻礙”。

學校是一個亦師亦友的角色,正確的瞭解並選擇合適的院校才能幫助你去成為那個你想成為的人,可是如果剛開始你都不知道該跟哪所學校“交朋友”,如果你和學校的目標壓根就不是一回事,那這事情就難辦了。

04 破除固有認知

怎麼提前訓練自己?

名校帶給我們最赤裸的好處,其實就是我們最該去提升的,簡單說來從現在起就要珍惜機會去鍛鍊自己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主動試錯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聖馬丁,倫藝,皇藝這種競爭力極強的學校老師不會把你當baby一樣保護你,你自己要學會抗壓並且會主動試錯。日常建議大家,多接觸除了學校課程之外的夏令營等團體活動,珍惜鍛鍊自己的機會。

其次,提前瞭解設計思維,設計流程,也鍛鍊自己對於生活的敏感度,這方面可以通過看展,看書,參加設計思維課程等,產生一種助推器的效果,後續與海外導師的溝通能夠更順暢。國外的學習看似是放養的狀態,其實是一個更嚴苛的考驗,因為要通過更強的自律和專注才有可能在自由的狀態下探索到設計的真諦,如果只貪圖眼前的自由,課程分數偏低都是小事,受到打擊自信受損才是真的可怕。

最後你需要擴展自己對於設計的認知,你沒辦法永遠只在自己專業的小世界裡摸爬滾打,而是跨界去尋求突破,像是醫學,飛機機械師,美食家,都有可能使設計有讓人驚訝的全新呈現,而你要做的就是不斷擴充自己的知識量,設計並不是一個學習過程而是一個交流過程,讓自己變強大,在一個超強競爭的環境中學校才能給你的更多。

學生和家長就圖上個好學校,可那些好學校究竟帶給我們的是什麼?

最後希望大家理解,我們最核心的競爭力其實就是自己,依靠往往讓人無法主動思考,名校不是一個護身符也不是一個變身法器,而是一個就著你是什麼人好把你的特性發揮到極致的地方。它只是一個更好展示自己的平臺,遇強則強。所以儘早把自己武裝起來,設計中的學習和感悟是一輩子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