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平:生態文明建設「攻堅期」 要不知足知不足

蓉平:生態文明建設“攻堅期” 要不知足知不足

上週末,成都市環保局發佈了《2017年成都市環境質量公報》。公報數據顯示,成都的整體環境質量正在持續改善。大氣治理方面,成都2017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為235天,同比增加了21天,PM10和PM2.5兩大指數雙雙下降超過10%(分別下降16.2%和11.1%),超額完成“大氣十條”任務;水環境方面同樣有突破,錦江黃龍溪斷面由上一年的劣Ⅴ類改善為Ⅴ類,這是自2011年總磷納入監測評價以來該斷面首次消除劣Ⅴ類,提前達到了2020年水質考核目標。

無論是從大氣、水、土壤三大方面的整體改善情況來說,還是從完成省上下達的考核目標、對比全國同類城市情況而言,這都算是一份相當不錯的成績單了。這得益於多方面的努力:去年以來全市“三治一增”的深入實施、大氣汙染防治“650”工程的推進、“散亂汙”企業的關停,包括中央環保督察組的督促、每一位成都市民的參與、配合及支持……

但是,拿到高分成績單的成都,還必須意識到,環境問題的解決才剛剛邁出第一步。短期目標的“攻堅戰”必須雷厲風行地拿下,長期目標的“持久戰”更需要充分認識其艱鉅性、複雜性,久久為功堅持不懈。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前不久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指出,當前我國生態環境質量雖然總體上持續好轉,但成效並不穩固。生態文明建設正處於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已進入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攻堅期,也到了有條件有能力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的窗口期。

習總書記指出的這幾個“期”意味深長。能否把握住機遇,能否夯實措施,決定著環境治理的“持久戰”能否最終實現建成美麗中國的宏偉目標。

對成都而言,由於氣候、地理等特殊因素,解決環境問題比很多地區形勢更加複雜,任務更加繁重,挑戰更加嚴峻。比如,目前成都空氣質量在全國74個重點城市中目前仍排名靠後;大氣治理還沒有完全離開“老天爺幫忙”;水體汙染還較嚴重……處於“關鍵期”的成都,依然任重而道遠,不僅要堅定不移地繼續關停“散亂汙”企業,更要依靠科技力量形成長效機制,這樣才能“減存量、控增量、提質量”。

此次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生態環境前所未有地被上升到了“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和“關係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的高度。環境問題從根本上講,是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城市結構和生產生活方式轉變的問題。解決環境問題,實現綠色發展,是構建高質量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城市永續發展的根本之策。從這個層面上,生態文明建設“攻堅期”的任務,遠不止停留於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臨時突擊,空氣汙染了治尾氣,水汙染了治理水體。

中央已明確,“攻堅期”的核心任務,是為城鄉居民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在這一點上,成都無論是將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作為城市發展戰略目標,還是建設世界最長天府綠道、推進錦江水生態治理工程,都彰顯了成都市委市政府將優美生態環境作為民生福祉、作為城市核心競爭力的理性認知與堅定決心。

持續改善的環境,是成都積極作為的回應。最新數據顯示,截至5月12日,成都今年空氣質量有“12天優、66天良、47天輕度汙染、10天中度汙染、3天重度汙染”,與去年同期相比重汙染天減少了12天,PM10、PM2.5平均濃度較去年同期繼續分別下降5.2%和6.9%。減少的汙染天數和汙染物濃度,證明了工作成效。同時,4成以上的汙染天數提醒我們,解決生態環境問題,我們必須不知足、知不足,久久為功。

“我們必須咬緊牙關,爬過這個坡,邁過這道坎。”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這樣勉勵大家。其實,這句話不僅是對政府部門說的,對每一個企業、每一個市民也同樣適用。保護生態環境,需要全社會每一個個體的共同參與,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這樣,我們才能還給自己、留給後代一個藍天白雲、繁星閃爍、鳥語花香的現代化新天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