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作品遭遇「三觀審查」,還能不能好好讀書了

實習生 楊琛晨

最近,《英國病人》、《包法利夫人》等經典文藝作品涉及“三觀審查”的豆瓣短評,在網上引起了廣泛討論。

比如,在電影《英國病人》的豆瓣短評中,很多提到不認同本片“三觀”、“婚外情”的評論得到不少網友的贊同。

文艺作品遭遇“三观审查”,还能不能好好读书了
文艺作品遭遇“三观审查”,还能不能好好读书了
文艺作品遭遇“三观审查”,还能不能好好读书了

法國作家福樓拜的經典小說《包法利夫人》的短評中,稱包法利夫人為“愛慕虛榮的白富美”、“女文青”等評論也獲得了很多支持。

文艺作品遭遇“三观审查”,还能不能好好读书了
文艺作品遭遇“三观审查”,还能不能好好读书了

除此之外,還有眾多名著也遭遇了此類評價:

文艺作品遭遇“三观审查”,还能不能好好读书了
文艺作品遭遇“三观审查”,还能不能好好读书了

司湯達的《紅與黑》

文艺作品遭遇“三观审查”,还能不能好好读书了
文艺作品遭遇“三观审查”,还能不能好好读书了

杜拉斯的《情人》

文艺作品遭遇“三观审查”,还能不能好好读书了

納博科夫的《洛麗塔》

這類評價並不是近期才出現的,也絕不侷限於這幾部作品。從古希臘神話到《紅樓夢》,古今中外眾多名著都難逃“三觀不正”的數落,但透過這樣一個看似宏大實則狹隘的標籤去觀看文藝作品,則從一開始就放棄了包含在這些作品中的廣袤意義和可能性。

在對這些評論的討論中,很多人認為是如今社交媒體的形態導致了這種現象的發生。由於整個環境的快節奏,人們想要迅速瞭解一本書、一部電影或者一個從未涉足的領域,最好的辦法便是給它一個標籤。近幾年在網絡上一浪接一浪的流行語便成了最好的標籤方式,從“高富帥”到“瑪麗蘇”,從“綠茶婊”到“直男癌”,這些詞語本身是對一類現象或者人物詼諧精微的闡釋和諷刺,但一旦它們被做成印章隨意戳蓋,精微的含義被刻板地固定甚至壓縮,津津樂道的諷刺也成了刻薄的無端指責。前段時間,偶像劇《流星花園》的女主角杉菜也被蓋上了“綠茶婊”的章。

而一旦從這些迅速入門的捷徑去觀看作品,或者把這些懸置於其他意義之上,作品的豐富性便被消解。就拿電影《英國病人》的原著小說來說,當女主角凱瑟琳在沙漠的洞穴中寫下:“我們在一個真實的國家中,而不是地圖上描繪的那些有邊界的、以統治者命名的國家之中……我想與你、與朋友們走在這樣的地方,走在沒有地圖的地球上”,它所包含的對戰爭的反思和對人孤獨底色的描繪都足以撼動人心。然而,這些作家通過作品所要體現的宏大意義,都被“三觀不正”、被簡單的標籤掩蓋了。

文艺作品遭遇“三观审查”,还能不能好好读书了

《英國病人》

不難看出,被“三觀審查”的文藝作品,大多有不倫之戀等情節。文藝作品對“不倫”的表現是對人類激情的描繪,同時也是對人生種種道德困境的展示,其魅力就在這種困頓卻熱烈的情感中得以放大。而另一方面,文藝作品並不一定是經驗的。蘇珊·桑塔格在一次採訪中說:“我不相信有‘人類經驗’這種東西存在。有各種不同的感受力,有各種不同的對藝術的要求,對‘藝術家是什麼’也有不同的自我構想。藝術家認為有必要做的事情是,給人以經驗的新型態……藝術家是這樣的人,即他挑戰被接受的觀念,或者給予人們關於經驗的其他信息,或者其他闡釋。”文藝作品應當是對不同的可能性的展示,可以是最日常的一種,也可以是最極端的一種,是創造性地而不是刻板的。

文艺作品遭遇“三观审查”,还能不能好好读书了

《蘇珊·桑塔格談話錄》

除此之外,對文藝作品的審查不僅限於“三觀”,一切標籤化的敘述都是我們應該警惕的。近幾年文藝作品的評論門檻降低,“演技”、“故事”、“人物塑造”等詞也就成了每個人評價時的慣用詞語,比如剛剛遭遇過三觀審查的杜拉斯的《情人》,在網友的短評中出現了指責作者的邏輯與敘事的評價,且獲得了短評中最多的“有用”。

文艺作品遭遇“三观审查”,还能不能好好读书了

然而評價一部文藝作品的標準是多元的,很難界定,不論是“演技”、“邏輯”還是“故事”,都不過是作品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更不能以此作為衡量一切文藝作品的標準。並不是每一部作品都要有完整跌宕的故事情節,立體真實的人物塑造,創作者可以突出自我風格而犧牲故事,可以展現特定形式而弱化人物。意識流文學對內心的體察、存在主義文學對人生荒誕的展現,如果都用這些標籤去衡量,恐怕也無法領略到作品所真正傳達的意義。

我曾經上過一門小說課,在最後一節課上,老師給一學期課程的結語是:文學不是在說“應該是什麼”,而是在說“也可以這麼去看”。所有的文藝作品也應當如是,我們熱愛文藝作品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們拓寬了我們的生命,讓我們能夠在有限的時間中獲得了儘可能多的關於美、關於激情、關於人類命運的體驗,如果戴著貼滿標籤的眼鏡去打量甚至束縛這些作品,則不論是對於作品還是對於我們自身,都是一種損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