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幾乎無人不知,但是真正懂它的人卻不多

翡翠知識-翡翠怎樣形成的

翡翠幾乎無人不知,但是真正懂它的人卻不多

翡翠是怎樣形成的?民間有很多神奇的傳說;地質學家原來一直把它看成一個謎,曾有的人覺得翡翠與鑽石差不多,都是在地殼深部幾千度高溫,高壓條件下結晶形成的,其實不然;美國不少地球物理學家在實驗室做了大量的仿真實驗,再結合世界各地發覺翡翠礦床的實際情況,他們覺得,翡翠並不是在高溫情況下形成的,而是在中─低溫條件下在極高壓力下變質成因的。

翡翠幾乎無人不知,但是真正懂它的人卻不多

日本東北大學砂川一郎教授在《話說寶石》(1983年出版)一書中,更具體指出翡翠是在一萬個大氣壓和比較低的溫度下形成的。咱們清楚地球由地表到深部,越往深處溫度更高,壓力也越大。但翡翠既是在低溫高壓條件下結晶形成,當然不可能處於較深部份,總之高壓究竟從何而來呢?

翡翠幾乎無人不知,但是真正懂它的人卻不多

這高壓是因地殼運動引起的擠壓力所形成的,現已獲得證實,凡是具有翡翠礦床分佈的區域,均是地殼運動較強烈的地帶。

翡翠幾乎無人不知,但是真正懂它的人卻不多

以及另外一個因素是:凡發現有翡翠形成的地方均有含鈉長石的火成岩侵入體(中─基性巖)。鈉長石的化學成份為NaAlSi3O8,故此能夠推測翡翠是在中─低溫、高壓條件下由含鈉長石的岩石去硅功效而形成的。

翡翠幾乎無人不知,但是真正懂它的人卻不多

翡翠習慣上又稱為緬甸玉,是緬甸出產的硬玉,日本、蘇聯、墨西哥、美國加州等均產有硬玉,但其質量與產量遠遠不如緬甸。

緬甸北部的密支那地區,翡翠礦床儲量最多,很早就開採寶石級翡翠,供應世界各地。故此許多人士長期以來只清楚緬甸才出產翡翠,那麼將緬甸玉當作硬玉的代名詞了,硬玉是學名,而緬甸玉則是行家的行業術語。

翡翠知識-首要鑑別特徵

翡翠幾乎無人不知,但是真正懂它的人卻不多

(1)翠性:不管翡翠原料或成品,只要在拋光面上精心去觀察,經常可見到花斑差不多的變斑晶交織結構。在一塊翡翠上能夠見到兩種樣式的硬玉晶體,一種是顆粒稍大的粒狀斑晶,另一種是斑晶周圍交織在一起的纖維狀小晶體。一般狀況下同一塊翡翠的斑晶顆粒尺寸勻稱。

翡翠幾乎無人不知,但是真正懂它的人卻不多

(2)石花:翡翠中均有細小團塊狀,透明度微差的白色纖維狀晶體交織在一起的石花。這種石花和斑晶的區別是斑晶透明,石花微透明至不透明。

翡翠幾乎無人不知,但是真正懂它的人卻不多

(3)顏色:翡翠的顏色不均,在白色、藕粉色、油青色、豆綠色的底子上伴有濃淡不一樣的綠色或黑色。就是在綠色的底子上也有濃淡之分。

翡翠幾乎無人不知,但是真正懂它的人卻不多

(4)光澤:翡翠光澤通亮,拋光度好,呈通亮、柔和的強玻璃光澤。

翡翠幾乎無人不知,但是真正懂它的人卻不多

(5)密度和折射率:翡翠的密度大,在三溴甲烷中迅速下沉,而與其相似的軟玉、蛇紋石玉、葡萄石、石英岩玉等,均在三溴甲烷中懸浮或漂浮。翡翠的折射率為1.66前後(點測法),而其它相似的玉均低於1.63。

翡翠幾乎無人不知,但是真正懂它的人卻不多

(6)包裹體:翡翠中的黑色礦物包裹體多受熔融,顆粒邊緣呈鬆散的雲霧狀,綠色在黑色包裹體周圍變深,有“綠隨黑走”之說。

翡翠幾乎無人不知,但是真正懂它的人卻不多

(7)託水性強:即在翡翠成品上滴上一滴水,水珠突起偏高。

總之,翡翠首要的識別特徵是:顏色不均,綠色走勢延長;帶油脂的強玻璃光澤;變斑晶交織結構;有涼感,在查爾斯鏡下顏色不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