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山祈雨|蘇軾喜雨亭背後的故事

太白山祈雨|苏轼喜雨亭背后的故事

太白山祈雨|苏轼喜雨亭背后的故事

(蘇軾)

宋仁宗嘉佑七年(1062 )春,關中大旱,當地農民憂心如焚。時任鳳翔府籤書判官的蘇軾,看在眼裡,急在心中。有人說,太白山神很靈,要解除旱象,官府必須到太白山祈雨。想到為百姓祈雨,他一下子活躍起來。

太白山祈雨|苏轼喜雨亭背后的故事

出發前,蘇軾反覆思考,秦西一帶,最高的山峰就是太白山。過去就聽說太白山:“去天三百,山下行軍,不得鼓角,鼓角則疾風雨至。”

按照一般的程序,祈雨首先要寫好祈雨文狀。這對蘇軾來說,自然不成問題。

第一次析雨,上山途中的風景讓蘇軾驚歎不已,層巒疊嶂的山脈、壁立千仞的懸崖、白波九道的湯峪河、珠花玉碎的瀑布......,這一切都讓他對黃土地有了更深的瞭解。

太白山祈雨|苏轼喜雨亭背后的故事

(拜仙台)

他們翻山越嶺,長途跋涉,歷經艱難險阻,經過九彎十八拐,終於來到了一處豁然開朗的地方,這就是今天海拔3300米的拜仙台。蘇軾帶領眾人虔誠祈禱、擊鼓拜神,祈雨持續了三天時間,結果,只下了一場小雨,對於久旱待霖的禾苗來說,只是解了解渴,潤了潤喉。要說從根本上解除旱象,這雨遠遠不夠。

太白山祈雨|苏轼喜雨亭背后的故事

蘇軾初來乍到,年輕氣盛,一股絕不服輸的精神,迫使他一定要找到失敗的原因。他查找資料,分析原因,走訪經驗豐富的農民,尋求新辦法。後來,有人提醒他,這次祈雨並沒有什麼不周,而是本朝有一位皇上封太白山為侯爵後,祈雨就不再靈驗。

蘇軾在《唐書》上一查,發現太白山在唐時,曾被封為公爵。按爵位高低來說,太白山地位實際上是降低了。他想原因可能就出在這裡。於是,他立刻向皇上草擬了一個奏本《乞封太白山神狀》,請求恢復太白山以前的爵位。

乞狀原文如下:“唐天寶八年(公元749年)詔封太白山為神應公,迨至皇朝,始改封侯,而加以濟民之號。府界自去歲九月不雨,伹冬及春,農民拱手,以待饑饉,粒糧將絕,盜賊且興。臣採之道途,得於父老,鹹謂此山,舊有鍬水,試加請禱,必獲響應……臣竊以為功效至,封爵未允,使其昔公而今侯,是為自我而佐降,揆以人事,殊未為安,且此山崇高,足亞五嶽,若賜公爵,尚虛王稱,校其有功實未為過。”乞狀寫好後,蘇軾立即派人送往朝廷。然後他與太守齋戒沐浴,派特使敬告神靈,又派人從廟前的池塘裡取回一盆“龍水”。

太白山祈雨|苏轼喜雨亭背后的故事

(大爺海) 兩天之後,果然天降大雨,接連三日,小麥、豌豆及一切莊稼,枯萎的秸莖又挺起來了。人們歡呼不己,而最快樂的人卻是蘇軾。為紀念這次喜事,他把自家後花園的亭子,改名為“喜雨亭”,並寫了一篇《喜雨亭記》,鐫刻在石碑上。

太白山祈雨|苏轼喜雨亭背后的故事

為這次祈雨,蘇軾賦詩如下:

太白山祈雨|苏轼喜雨亭背后的故事

平生聞太白,一見駐行騶。

鼓角誰能試,風雷果致否。

巖崖已奇絕,冰雪更雕鎪。

春旱憂無麥,山靈喜有湫。

蛟龍懶方睡,瓶罐小容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