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彈道飛彈發展史

彈道導彈是一種導彈,通常沒有翼,在燒完燃料後只能保持預定的航向,不可改變,其後的航向由彈道學法則支配。為了覆蓋廣大的距離,彈道導彈必需發射很高,進入空中或太空,進行亞軌道宇宙飛行;對於洲際導彈,中途高度大約為1200公里。彈道導彈按作戰使用分為戰略彈道導彈和戰術彈道導彈;按發射點與目標位置分為地地彈道導彈和潛地彈道導彈;按射程分為洲際、遠程、中程和近程彈道導彈;東風系列導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系列中程和洲際彈道導彈。

東風導彈是中國真正意義上的國產彈道導彈,我軍一共發展了三代戰略導彈。第一代戰略導彈共6個類型,分別是:東風-1、東風-2、東風-3、東風-4、東風-5、巨浪-1;第二代戰略導彈是:東風-21、東風-25、東風-31、東風-41、巨浪-2以及一個型號的中程巡航導彈;第三代戰略導彈主要是在核彈頭上的改進。

一、東風-1號(DF-1)近程地地戰略導彈

東風-1號是中國根據蘇聯P-2導彈仿製的近程地地戰略導彈。1958年4月開始仿製,1960年11月5日試射成功。導彈全長17.68米,彈徑1.65米,起飛重量20.4噸,採用一級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最大射程600公里。可攜帶1300公斤的高爆彈頭。該導彈沒有實戰部署過。但是中國通過仿製P-2導彈建立了導彈研究體系,培養了一批導彈專家。

二、東風-2號(DF-2)中程地地戰略導彈

東風-2(北約代號:CSS-1)是一種單級、液體推進劑、道路-機動、中程彈道導彈。由中國國防部五院(現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CALT)設計開發。導彈全長20.9米,彈徑1.65米,起飛重量29.8噸,採用一級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最大射程1300公里、1500公里(東風-2A)。可攜帶1500公斤高爆彈頭,或1枚1290公斤的威力為2萬噸TNT當量的核彈頭(東風-2A)。東風二號是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種彈道導彈。

開發東風-2始於50年代末。由於蘇聯於1960年撤走其技術援助,東風-2發展遇到嚴重困難。1962年3月首次試射東風-2失敗。重新設計的東風-2A於1964年6月29日發射成功。1966年10月27日東風-2A導彈攜帶當量1.2萬噸的原子彈彈頭從酒泉發射擊中800公里以外的羅布泊的目標。東風-2A於1960年代後期正式部署,80年代初完全退出現役。

三、東風-3號(DF-3)中程地地戰略導彈

東風-3是中國第一種中程彈道導彈,也是中國完全自行設計的第一種戰略導彈。採用機動發射、單級、液體燃料。東風-3最大射程2700千米,4000公里(東風-3A)。可攜帶1枚威力為200萬噸TNT當量的核彈頭,或3枚威力為5-10萬噸TNT當量分導核彈頭(東風-3A),命中精度1500-3000米。東風-3北約代號CSS-2。

1965年開始研製,1966年12月進行首次飛行試驗。1981年開始進行提高射程的改型工作,改型後的導彈於1985年12月和1986年1月成功進行飛行試驗。1986年7月,中國開始了對東風-3型多彈頭系統的研究。改進後的型號據信可以攜帶多彈頭,當量約5-10萬噸,分別攻擊不同的目標。

據估計,東風-3型導彈在80年代大約生產了90-120枚,後來逐步被東風-21A型所取代,目前(截止2009年)最多還有40枚部署現役。東風-1/東風-2/東風-3都屬於中國第一代彈道導彈。

四、東風-4號(DF-4)遠程地地戰略導彈

東風-4是中國第一種兩級火箭(使用東風-3作為第一級火箭),北約代號CSS-3。其研製工作要求實現一系列技術突破(如發動機可靠性、性能更好的耐高溫材料及改進型制導系統等)。該型導彈是一種採用液氫燃料和捷聯式慣性制導系統的中程彈道導彈(IRBM)。東風-4原設計射程超過4000公里,以美軍駐關島的B-52轟炸機基地為目標。此後其射程增至5000公里以上,以將莫斯科及其他蘇聯西部城市納入射程範圍。

中國於1965年3月正式決定研製該型導彈,並於1970年1月30日試射成功,1980年開始部署。該型導彈是一種陸基機動導彈,但以洞庫、隧道或地下發射井為基地,其設計性能可允許其機動至發射臺,在加註燃料後發射。大多數東風-4型導彈儲藏在山洞裡,戰時必須先移至露天,花兩個小時灌裝好液體燃料後才能發射。1986年,東風-4彈道導彈進行了多彈頭分導式重返大氣層的第一次試驗。估計有30枚東風-4型導彈正在服役。東風-4的民用型火箭為長征-1,該型火箭曾在1970年成功地發射了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

中國彈道導彈發展史

五、東風-5號(DF-5)洲際地地戰略導彈

東風-5洲際彈道導彈是一種儲存在固定發射井中的洲際彈道導彈,是中國威懾美國的主要戰略武器。東風-5安裝使用4臺單極發動機用於操縱和在脫離主發動機後進一步持續推進190秒,啟動再返回載體在大氣層上瞄準目標距離控制。東風-5進一步發展是東風-5A,具有超過13000公里的增大射程和一個改進慣性制導系統。

東風-5於1971年9月在酒泉首次試驗,在1979年進行了五次實彈測試(1月7日、7月15日、8月21日、9月4日和可能另外一次在10月),最後測試發射在1980年2月,1981年服役。在1983年,該型導彈經過改進,進一步提高了射程(13000千米),換裝了更精確的制導系統,命名為東風-5A。1986年進行了分導彈頭試驗。

東風-5洲際導彈的歷史要追溯到1965年錢學森提出的《地地導彈發展規劃》,在那個中國剛剛成功山寨了蘇聯P-2導彈的時期,第一次提出了中國完整的地地導彈發展體系。這一體系計劃要在1965年-1972年八年時間內按照先易後難的順序研製出中近程彈道導彈、中程導彈、中遠程彈道導彈以及遠程導彈,這一俗稱'八年四彈'計劃中的遠程導彈,就是1965年正式開始研製,計劃射程8000公里的東風-5型。最早的東風-5導彈的假想敵是蘇聯,由於東風-4中遠程導彈的射程勉強能夠達到莫斯科,無法對蘇聯的西部工業區實施核打擊,東風-5就成了覆蓋整個蘇聯的大殺器。

東風-5號導彈的研製並不順利,與'八年四彈'計劃中1972年完成東風-5研製的樂觀不同,由於國內薄弱的技術積累和'文革'對航天工業的嚴重破壞,1971年9月10日,第一枚遙測彈才進行首次試飛,隨後該型導彈的過程更是充滿坎坷。第二枚遙測彈在1972年和1973年兩次推上發射臺,卻在第二次發射時因為質量問題導致43秒後失控自毀;第三枚導彈用於發射中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結果也在發射20秒後因為一根導線斷裂而墜毀。此後東風-5的研製方大力加強了對產品質量的整理整頓,才使得剩下的3枚01批次的長征-2號火箭全部發射成功。

藉助在研製發射長征-2號運載火箭中積累的經驗,東風-5導彈的基本設計很快進行了10項重大改進。改進後的02批次東風-5導彈迅速開始進行研製生產,並在1978年至1979年間進行了多次不同彈道的試射,02批的東風-5導彈不僅解決了此前導彈不穩定的技術狀態,還通過改變發動機關機方式和給箭體減重的方式,將東風-5的理論射程提升到10000公里,使其從遠程導彈升級為洲際導彈。1980年,按照這一射程製造的東風-5號導彈進行了第一次全射程試射,標誌著中國具備了洲際導彈發射能力。

此後東風-5號宣佈定型,開始以緩慢的速度投產裝備部隊,而研製單位的工作重心也轉到了進一步改進的長征-2號丙型運載火箭上來。在隨後多年的研製過程中,長征-2號丙通過改進發動機、減重、使用新的導航系統等手段,在上世紀80年代末期將火箭的運載能力從1800kg提高到2400kg——對於一種洲際導彈出身的火箭而言,這也意味著洲際導彈射程可以獲得增加。但中國並沒有很快研製東風-5的改進型,連東風-5基本型的生產也異常緩慢。1989年,中國總共只有4枚能夠作戰的東風-5洲際導彈,1993年,這一數量增加到了8枚,儘管這是美蘇之外唯一自行研製的洲際導彈,但這個數量確實缺乏足夠的威懾力。這主要是因為中國認定固體燃料導彈將成為未來武器的發展主流,加上本國固體燃料技術獲得了一些突破,因此義無反顧地投入到固體燃料遠程導彈(也就是後來的東風-31)的研製上來。

為了集中資源,中國甚至取消了原計劃研製的新一代機動式液體燃料洲際導彈計劃(最終產品可能類似於朝鮮的KN-08)。至於使用第一代可儲燃料的東風-5,則被認為技術落後而不被軍方看好。不過冷戰結束後,中國來自美國的戰略壓力大大增加,東風-31又無法迅速服役,在這樣的情況下,東風-5的改進型方案東風-5A才得以提上日程。得益於長征2C的技術基礎和軍隊經商獲得的經費支持,東風-5A僅用數千萬經費、2發測試彈就完成定型,不僅將射程增加到13000公里,還能攜帶誘餌等設備,增加了導彈的突防能力。這一型號後來成了中國洲際彈道導彈的主力,也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外媒所謂'20枚打到美國本土的洲際導彈'的真身。

此後,東風-5通過長征-2實現了多彈頭能力。90年代中期,為了發射美國的銥星,長征-2號丙進行了一次改進,已具備一箭多星發射能力。1997年,首枚長征-2號丙改發射了兩枚銥星模擬星,並在隨後的5次發射中發射了12枚銥星。這一技術的累積和中國在多彈頭技術上的突破,最終造就了2006年中國試射的東風-5B多彈頭洲際導彈。

六、東風-11號(DF-11)近程地地戰術導彈

中國彈道導彈發展史

三江空間集團在1970年後期開始中國第一種戰術近程彈道導彈計劃。1985年開始研製,1992年定型生產並出口。導彈被推銷到出口市場,命名為M-11(北約代號:CSS-7)。改進的DF-11A(CSS-7Mod-2)在1990年後期內被引進。導彈特點是改進了精度和更遠射程。導彈在1999年進入國內服役。

導彈全長9.75米,彈徑0.8米,起飛重量3.8噸,採用一級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公路機動發射,最大射程300公里。可攜帶一枚800公斤的高爆彈頭或9萬噸TNT當量熱核彈頭,命中精度300米、150米(改良型)。

七、東風-15號(DF-15)近程地地戰術導彈

中國彈道導彈發展史

東風-15是中國研製的近程地地戰術導彈,其出口型為M-9。1984年開始研製,1988年設計定型,1991年服役。導彈全長9.1米,彈徑1米,起飛重量6.2噸,採用一級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公路機動發射,最大射程600公里。可攜帶一枚500公斤的高爆彈頭或9萬噸TNT當量熱核彈頭,命中精度300米、100米(改良型)。東風-15B彈道導彈是東風-15導彈的改進型,屬常規近程彈道導彈,可道路和越野機動,使用單級、固體推進劑,可攜帶500公斤的核或常規彈頭、最大射程600公里。使用慣性及全球定位制導,命中圓概率誤差30-50米。可對抗大面積水面目標,包括航空母艦戰鬥群。

八、東風-21號(DF-21)中程地地戰略導彈

東風-21是中國在巨浪-1號潛地導彈基礎上發展的第二代中程地地戰略導彈。1985年5月20日試射成功,1989年定型。導彈全長10.7米,彈徑1.4米,起飛重量14.7噸,採用二級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公路機動發射,最大射程1800公里,2700公里(東風-21A)。可攜帶1枚600公斤的威力為30萬噸TNT當量的熱核彈頭,命中精度300-500米。

東風21-D反航母導彈是中國自主研發的一種新型中程彈道導彈,是世界第一種反艦彈道導彈,它主要用於對航母等艦隻進行致命的戰略戰術打擊,可以直接遠距離擊沉移動中的航母,攻擊誤差僅僅只有十幾米,通過發射多枚該類型導彈(以防止'愛國者'導彈的攔截),可使航母或護航艦隻失去戰鬥力。

九、東風-31號(DF-31)洲際地地戰略導彈

東風-31是中國的一種三段固體推進劑洲際彈道導彈,也是中國首種遠程固體彈道導彈。作為中國第二代戰略武器,應用了許多新技術。與其前輩東風5洲際彈道導彈相比,東風31在體積、打擊精度、生存性能和突防能力等方面均有明顯突破。導彈全長13.4米,彈徑2.2米,起飛重量17噸,採用三級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公路機動發射和發射井發射,最大射程8000公里。可攜帶1枚700公斤的威力為100萬噸TNT當量的熱核彈頭或3枚威力為9萬噸TNT當量分導熱核彈頭,命中精度300-500米。

七十年代,移動式液體遠程導彈東風22(DF-22)導彈正式立項研製,這宣告我國第二代戰略導彈正式提上了日程。1978年底,東風22的方案論證和預研工作開始,代號'202工程',主要著眼於實現機動、快速發射,提高生存能力、命中精度和突防能力,達到小型化、標準化、系列化和通用化。東風22項目有11項關鍵技術,包括高性能液體火箭發動機、儀器設備小型化設計、新型結構材料、機動發射模式、全數字化的控制系統等。關鍵技術很快得到突破,到1984年底,導彈初樣的設計、生產和試驗任務均已完成。但很快進展順利的東風22便告下馬,主要原因有二。其一,'七五'計劃期間,'以常規武器為主,適當發展戰略核武器'的方針意味著重心的傾斜及核武器研製計劃的精簡。而更適合機動的固體導彈則被挑中。其二,我國自行研製的大直徑固體火箭發動機進展順利。

1985年1月,國務院正式批准終止東風22導彈的研製工作。次年,在經過聯合論證組論證後,'大直徑、基本型、系列化'方案得到認同。其後,航天工業部正式開始東風31研製工作,並於1995年5月29日試射成功。

十、東風-41號(DF-41)洲際彈道導彈

東風-41是目前中國軍方對外公佈的戰略核導彈系統中的最先進系統之一,最大射程可達約14000公里,其載車能在公路進行機動,同時具有一定的越野性能。

東風-41於1984年立項,工程編號204工程,目的是研製一種能夠打擊美國本土任何一地區的固體燃料洲際導彈,用來代替東風-5液體燃料洲際導彈。東風-41研製工作歷時十年,於1991年解決固體燃料問題,1994年進行首次高彈道試射成功定型。東風-41原計劃參加1999年10月1日的閱兵,但是因為當時載車未能得到解決,所以被取消了。同年又進行過計算機模擬的全程試射,打擊美國本土目標,獲得成功。

東風41型洲際彈道導彈採用三級固體運載火箭作動力,其載車能在公路進行機動,提高在敵方發動第一次核打擊時的倖存力。另一方面,該型導彈採用了電腦控制的慣性制導系統,命中精度得到大幅提高。若配用多彈頭分導重返大氣層方式進行攻擊,以西方技術是無法進行攔截的。由於不像東風-31那樣受到核潛艇導彈發射管大小的制約(巨浪-2即東風-31的潛射版),東風-41可以將彈體設計得更長,並且使用更大的第三級火箭推動器。同時配套的機動發射系統將極大提高該導彈的生存能力。

道導彈已經成為中國的又一款招牌武器,中東地區的一些國家都紛紛向中國購買彈道導彈,這其中主要包括卡塔爾、沙特和土耳其、巴基斯坦、伊朗等國。那麼眾多發展中國家為何紛紛選擇購買中國的彈道導彈,而不選擇西方國家或者是俄羅斯的彈道導彈呢?這是有原因的。

世界上能夠製造出先進彈道導彈的國家也就中國、美國、俄羅斯這三國為主,這三個國家不僅彈道導彈技術成熟而且還擁有性能很強的配套系統也不易受到其他國家的干擾。那麼為何中國的彈道導彈能夠受到很多國家青睞呢?

中國彈道導彈發展史

因為這些個國家基本上都處於中東地區,而美國和俄羅斯在中東地區的利益也比較多,所以美國和俄羅斯絕對不會輕易向中東及其附近的國家出口彈道導彈。而中國則一直奉行不干涉他國內政的原則,即便是武器貿易也不會以此對購買過提出更多的要求,再加上中國彈道導彈性能同樣很好,所以中國的彈道導彈就受到了多國的青睞。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還把中國的三款遠程巡航導彈統計在內,這三款巡航導彈的代號為HN-1/2/3,國內對應的型號分別是紅鳥1、東風/東海-10、東風-10A,最早的紅鳥-1並未大量裝備,到東風-10發展成熟之後才開始大量裝備,東風-10的最新發展型號東風-10A,最大射程在2500-3000公里,空射型號長劍-20搭載在轟-6K戰略轟炸機上,具備打擊關島的能力。

《華盛頓自由燈塔報》幾天前報道稱,美國國防部官員透露中國近日進行第十次東風-41洲際導彈的試射活動,這次試射中東風-41導彈投射了多個彈頭併成功命中中國西部靶場目標。

中國彈道導彈發展史

中國這款被外媒評為世界第一的彈道導彈或將服役

對此,軍事評論員宋忠平告訴政知道,如果美媒的說法可靠,從試驗次數來看東風-41應該已接近服役狀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