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調控次數累計超過40次,三四線城市這次要涼了?

7月份馬上就要結束了,不知道大家還是否記得6月份的時候,住建部曾發佈過一條重要指示:

7月調控次數累計超過40次,三四線城市這次要涼了?

從2018年7月份-12月份,在北京等30個城市開展治理房地產市場亂象的專項行動,之後的7月份,多個城市跟進了調控政策,根據中原地產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7月已經有超過40個城市發佈了調控升級的政策,累計超過40次,刷新了近兩年來同期調控次數的記錄。

這些調控城市中,三四線城市佔了主流,以福建寧德為例,提出了限制房價漲幅的政策:

中心城區新建商品住房均價在2018年1月份水平(8882元/平方米)的基礎上,每年漲幅控制在6%以內,普通高層住宅(毛坯)預售均價實行最高限價,最高控制在11000元/平方米以內,控價目標由寧德市人民政府每年公佈一次。

7月調控次數累計超過40次,三四線城市這次要涼了?

另外為了嚴格限價,還針對裝修、車位捆綁銷售等變相漲價作出限制:

1、裝修價格最高不得超過2500元/平米。

2、中心城區樓盤車位價格按照土地級別一至四類片區劃分,其對應銷售價位(每個)分別不高於 18 萬元、16萬元、14萬元、12萬元。

連寧德這樣的小城市都全方位推出了限制政策,調控力度似乎有向一二線城市看齊的跡象,以後不排除還會有更多的城市跟進。

7月調控次數累計超過40次,三四線城市這次要涼了?

市場上對於三四線城市的動作遠不止上面這些。

7月12日,住建部提出:

商品住房庫存不足、房價上漲壓力較大的地方,應有針對性地及時調整棚改安置政策,更多采取新建棚改安置房的方式;商品住房庫存量較大的地方,可以繼續推進棚改貨幣化安置。

7月調控次數累計超過40次,三四線城市這次要涼了?

上述指示主要針對的是三四線城市,根據住建部官網和中信證券研究部數據顯示,從2014年-2017年,棚改貨幣化安置比例從9%上升到50%,相當於人為地製造了一部分購房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三四線城市的房價上漲,也為地方財政提供了經濟收入。

如今的政策口徑是,只有庫存高的城市才能進行貨幣化安置,對於一些依賴土地財政的地方來說,沒了刺激樓市和經濟的藉口,要直面自身的經濟發展問題。

7月調控次數累計超過40次,三四線城市這次要涼了?

一方面是針對房價、購房資格等出臺限制政策;另一方面是從更深層次的需求端入手,限制住流動資金,流傳在三四線城市中的“擊鼓傳花”的遊戲即將進行不下去了,因為,經過這幾年的棚改貨幣化,在消耗原有庫存的同時,又製造了一批新庫存,本地人該有房子的都買了,接下來誰來接盤?

說的更直白些的話,跟人口流入更多、資源更豐富的一二線城市比起來,三四線城市有什麼資本維持樓市正向循環?

答案顯而易見,按照世界城市的發展規律,這類城市人口長期是處於流失的狀態,沒有了人的支撐,即便是房價上漲了,也只是短期的輝煌。

判斷三四線城市的房子值不值得買,一是取決於該城市有沒有足夠的人口支撐,二是經濟基本面,產業發展能否能支撐其經濟穩定增長,如果哪樣都沒佔的話,還是慎重為好。


關注“交行信用卡上海中心”,你需要的這裡都有。

7月調控次數累計超過40次,三四線城市這次要涼了?

點擊“瞭解更多”或下方按鈕,立刻進入高速申卡界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