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關注|北京師範大學宋萑、田士旭:如何造就黨和人民滿意的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

大家关注|北京师范大学宋萑、田士旭:如何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本文約6000字 預計閱讀時間10分鐘

大家关注|北京师范大学宋萑、田士旭:如何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大家关注|北京师范大学宋萑、田士旭:如何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2018年年初,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出臺的第一個專門面向教師隊伍建設的政策文件,是全面規劃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的思想綱領和行動指南,是推動我國新時代教育改革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同時也是中國1578萬名教師在新年伊始收到的一份有獲得感、幸福感、尊嚴感的特別禮物。《意見》的出臺,將我國教師隊伍建設工作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意味著我國教師隊伍建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期,這必將在我國教育發展史上產生里程碑式的重要意義和深遠影響。

《意見》在教師隊伍建設目標方面,提出“造就黨和人民滿意的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到2035年,教師綜合素質、專業化水平和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培養造就數以百萬計的骨幹教師、數以十萬計的卓越教師、數以萬計的教育家型教師”。從中可以發現,不同於以往相關政策文件中“培養合格教師”“提高教師素質”“培養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質和業務素質的教師”等提法,它明確提出要造就和培養的是“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的教師。這是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面對新方位、新徵程、新使命,國家對教師提出的高標準和新要求,要從本體、價值和途徑三個方面來回應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建設命題。

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的內涵

教育現代化是中國教育由大變強的根本路徑,也是建立人力資源強國、創新型國家、學習型社會的必由之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就一直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現代化之路,改革開放更是為我國教育現代化帶來巨大推力,讓教育事業發展進入改革增速期,在教育普及水平和公平程度方面取得歷史性突破。但是中國教育在整體發展程度上尚處於世界中上水平,與先進國家相比,在教育的高水平公平、高質量供給上還存在不少距離。可以說,目前中國教育現代化進程進入攻堅階段,要建成“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現代化教育強國,必須從教育內涵發展上做文章,既要回應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更要滿足人民群眾的期待,著力提供惠及全民的高質量教育,為人力資源強國、科技創新強國、學習型智能社會建設奠定基礎,其中最關鍵的就是教師隊伍。換言之,要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前提就是率先實現教師隊伍的現代化,因此“高素質、專業化和創新型的教師隊伍”建設要求,正是站在2035年實現教育整體現代化和2050年實現教育全面現代化的戰略目標基礎上的。

1.高素質

現代話語體系中,“素質”一詞常用於人,表示在先天遺傳條件下,經過後天環境、教育以及個人經歷,逐漸形成的一種穩定的內在品質,是心理品質和行為品質的統一。教師作為一種社會角色,是人們對具有這一特定身份的人之行為的期待,而人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其內在心理品質的外化。因此,教師素質指的是作為教師角色的人,為了完成教育教學任務所應具備的心理和行為品質的基本條件。

高素質的教師,第一,要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自覺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準確理解和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內涵並積極踐行,做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責任人。第二,具備良好的公民道德素養,自覺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及其他各項法律規定,遵守教育教學專業倫理規範,內化於心,外顯為行。第三,樹立科學人本的教育理念,逐步樹立符合教育規律和兒童發展要求的學生觀、課程觀、教學觀。第四,具備寬廣知識的基礎,涵蓋人文、社會和自然科學知識、深厚的傳統文化素養、紮實的學科專業知識(本體性知識)、教與學的知識(條件性知識)、實踐性知識、關於學生和教師自我的知識等。第五,具備多元化的能力,包括組織協調、與人溝通合作、語言表達、閱讀和寫作、應用網絡信息技術、自我反思、終身學習、國際理解、跨文化等能力。第六,擁有正面向上的人格品質和健康身心,高素質教師應有耐心和愛心,要有友愛、誠實、謙虛、熱情、理解、有創造力、有抱負、樂於助人、願意奉獻等優秀品質,並有健康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2.專業化

社會學領域的專業有其關鍵特質:首先,有嚴格的專業選拔和有效的專業訓練,這是職業成為專業的必要前提;其次,具有系統、獨特和高深的知識和技術;再次,具有相應的專業標準;最後,經受系統訓練的人具有較高水平的專業判斷、決策及實踐能力。隨著知識大爆炸時代的到來,以網絡為載體的各種信息資源能夠被非常容易地獲得,專業工作者依託所掌握的知識而形成權威力量已然被解構,而其基於複雜情境和問題進行的專業判斷、決策和問題解決的能力則進一步凸顯。在這一點上,傳統教師的知識傳授角色更容易受到衝擊,微課、翻轉課堂、泛在學習的浪潮,迫使教師要審視和重構自身的專業化基礎。

因此,專業化的教師必須具備以下典型特徵:第一,經歷較為嚴格的選拔之後,接受過較長時間、專門化的系統教育和訓練;第二,具有夯實的專業知識基礎,包括系統紮實的學科專業知識、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學科教學知識、關於學生和教師自我的知識等;第三,具有多元的專業能力,主要包括教育教學活動的組織和管理能力,教學設計能力,應對學校和課堂突發事件的能力,與學校領導、同事、學生及家長溝通合作的能力,對學生行為、學習、交往和情感等的指導能力,學科專業知識建構的能力等;第四,具有複雜教育教學情境中的專業判斷與決策能力,需要將理論和研究性的知識轉變為實踐所需的臨床知識,並在參考專業倫理準則下對所面對的教育教學問題和情境進行分析,並做出適時的行動決策,同時對決策落實過程和結果進行監控,從而反思分析、判斷、決策過程,不斷提升專業分析、判斷、決策能力;第五,有堅定的專業認同和專業精神,對自己所從事的教育事業和工作具有強烈的認同感,並具有強烈的教育情懷和情操、專業責任感、服務和敬業精神,熱愛學生和教育事業。

3.創新型

20世紀初,創造教育的研究在國外逐漸興起並受到大眾、社會、國家的關注。到了20世紀70年代,隨著創造教育的深入發展並進入應用階段,“創造型教師”日益成為學者關注和研究的重要課題。 “創新型教師”應該具有以下一些典型特徵:第一,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創新意識,對新鮮事物有探究興趣和慾望,並且對教育教學的理論和實踐有自己的獨特理解;第二,具有創新人格,習慣獨立思考,對教育前沿理論和實踐具有強烈求知慾,具有想象力和意志力;第三,具有創新思維,能夠從多個角度看待和理解教育教學活動,並且善於引導和鼓勵學生突破常規,發散思維;第四,勇於創新教育教學實踐,能夠在課程內容、課程組織、教學實施、教育評價等方面進行改革探索,積極引入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並能把握未來教育教學動向,善於辨析不同學生的差異需求,創造性地解決教育教學所遇到的新問題;第五,善於自我反思和總結,有意識地將日常教育教學經驗進行總結和梳理,努力將其提升至理論高度,並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實踐和驗證,且具有教育科研意識和紮實的科研能力。

在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目標話語體系中,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三者間既相互聯繫,又相互區別。一方面,教師自身素質(涵蓋專業素質)的發展程度和水平是衡量其能否達到專業化標準的核心和關鍵所在,教師的高素質是其達到專業化水準的前提,也是實現教育教學創新的基礎所在;另一方面,創新要建立在對相關領域理論和實踐的深入明晰的把握之上,教師只有具備相當的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和專業精神等,才有可能進行創新或成功創新。創新型教師的培養,必然要建立在高素質和專業化教師培養的基礎之上。三者並非完全獨立分割,而是密切聯繫、相互促進的。

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建設之路

要建設現代化強國,教育要先行,教師隊伍建設更要走在前面。只有建設一支高素質專業化和創新型教師隊伍,才能培養更多的國家和社會所需的豐富且高素質的人力資源,培養更多的創新型人才,進而推動科學技術進步,逐步建成人人學習、終身學習、智慧學習的學習型智能社會。高素質、專業化和創新型是現代化教育強國對我國教師隊伍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新挑戰,教師教育事業工作母機必須進行持續的改革轉型。

1.五維一體創新教師職前培養思路與模式

建設一支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必須從教師隊伍供給側入手,創新教師職前培養的內容與思路。一方面,根據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師資的新要求,修訂培養方案,革新培養內容。既要從寬基礎的角度重視師範生的素質教育,涵蓋傳統文化、人文藝術、國際理解、學術思辨、技術前沿等多元內容;又要從育人指向上強化師範生專業教育,在繼續鞏固學科知識、教育知識學習基礎上,融入腦認知科學、學習科學等新興內容,強化教育教學技能訓練,著力提升師範生的科學育人能力;同時,要從服務創新上增加師範生的創新教育,增設教育教學創新、技術支持教育創新、實踐反思等課程,開發創造心理學、創新學習指導、學習環境營造等培養師範生創新教學能力的課程。

另一方面,從培養思路和模式上打破目前師範教育一直存在的舊樊籬,創造性地解決培養過程中師德養成短板、理論與實踐脫節、技能培養不足、專業認同不高等頑疾。一是立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重塑師德養成,將價值教育貫穿培養全過程,改變以往單純依靠傳授、講座進行師德教育的形式,積極引入體驗學習、遊學參訪、兩難判斷、倫理反思等多元形態。二是以面向基礎教育為旨歸,充分依靠中小幼一線,形成多元參與的培養共同體,讓優秀的一線教育工作者進入教師教育者行列,全面參與師範生遴選、培養方案設計、培養課程開發、課程實施與評價、培養項目管理與改進,在與大學教師教育者的團隊協作中實現理論與實踐的聯結。三是以服務未來教師的專業判斷決策為重點,正如舒爾曼(Shulman)認為教師專業工作中最困難的挑戰,就是在繁雜多變的實踐領域中進行判斷和決策的能力。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將理論和研究性知識轉變為實踐所需的臨床知識,同時加諸道德倫理的考量來適時做出教育教學行動決策。因此,在教師培養的理論課程和實踐學習中增加專業決策的元素,形成以理論知識為原型,以基於實踐的流動反應性審慎推理為機制的臨床學習—實踐知識管理循環。四是著力打造教師培養的信息技術平臺,將微課、翻轉課堂、雲計算、虛擬技術、認同智能與線下課程、實踐學習整合為一體,藉助信息技術打破學習時空界限,實現師範生的泛在學習,讓師範生在信息技術培養環境中增強數字能力和創新意識。五是建設教師培養的大數據系統和基於數據的項目評估—改進機制,預先設計大數據採集框架、多元數據終端和數據採集方式,建設數據集成和數據庫系統。透過多元終端對培養全過程進行大數據採集、集成、分析,依託大數據對教師培養進行診斷評估,同時輔以抽樣數據和行動研究,實現對教師培養項目的實時監測和不斷改進。

2.指向學習共同體的教師發展生態重建

時值信息時代的當下,國培—省培—地培—校培四級培訓體系與線上—線下立體培訓網絡為中國教師提供了豐富多元的培訓資源,但是培訓低效、培訓轉化不力等問題卻一直存在。究其癥結,仍在於培訓不接地氣,脫離實踐需求,未能對教師教育教學提供有力支持,同時沒有為教師踐行培訓所學提供支持和空間。其實,富蘭(Fullan)和哈格里夫斯(Hargreaves)早在1992年的《理解教師發展》一書中指出,傳統培訓未能有效支持教師工作,因此教師專業發展需要走向新範式——生態取向,即教師專業發展不能只限於知識和技能的學習,而是要建立教師發展的有機生態,讓教師在實踐、反思、分享、合作中不斷獲取滋養,貢獻智慧。

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建設更為迫切需要重建教師發展生態,這一生態不只限於學校場域內,更需要納入各級各類培訓資源,形成一個基於學校教育教學實踐的開放式學習系統。教師專業發展內容需要嵌套於教師實踐之中,以解決問題為重點,以學生學習為焦點,教師是在實踐探究和協作反思過程中持續地學習。首先,建立教師專業發展大數據,依託教師信息數據平臺,納入專業發展數據,同時依託大數據分析,精準把握教師專業成長的“最近發展區”。其次,實現包括四級培訓項目和各類教研、科研活動在內的教師專業發展項目間的互通互聯,從供給側層面對接教師專業發展需求,避免重複培訓、低效培訓,透過菜單式供給和推送式服務,支持教師依靠多元培訓資源對接實踐問題和發展短板。再次,在教師專業發展“最後一公里”上下功夫,花大力氣推進目前教研機構和教師進修學校的整並,變行政性指導為服務性指導,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本地化服務。最後,建立學校內部和校際間的學習共同體,強化學校教學領導,為教師轉化培訓所學提供更多空間,能在安全、支持的氛圍中推進教學改革,創設教師實踐知識外化、分享平臺,推動校內外教育教學知識互動和創新。

3.重塑教師專業尊嚴的教師保障和管理改革

建設一支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更需要從重塑師道尊嚴上營造全社會尊師重教的環境氛圍。缺乏條件保障和職業吸引力的專業工作,註定無法吸引優秀人才進入教師行業。OECD(2015)報告顯示,中國教師入職半年後起薪工資在14類專業工作中排名倒數第四(中小學教師)和第三(幼兒園教師),加上教師工資待遇“虛高實低”、住房福利“倒退明顯”、醫保待遇“杯水車薪”、新教師生活壓力大等問題突出,整個社會對教師工作呈現出“低尊重、高要求”的矛盾態勢,導致教師職業吸引力不高,難以吸引一大批優秀人才從教,很難做到“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要重塑教師專業尊嚴,一方面要強化教師保障機制改革,多措施並舉切實提高教師工資待遇,改革健全教師基本工資增長機制,提高教師住房和醫療保障水平;另一方面,從制度和機制上確認教師作為專業工作者的地位。首先,建議在我國《教師法》基礎上出臺《保護教師依法履行專業職責規定》,明確教師法定專業職責範圍,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有權拒絕任何單位或個人安排教師從事超出法定專業職責範圍事務的要求。其次,把教育教學工作擺在教師專業工作的首位,即便是迎檢迎評、督導檢查、扶貧創城等重要任務,都不能以衝擊教師教育教學本職工作為前提,只有教師鑽研教育教學,不斷突破創新,才能保障其專業性持續常新。最後,建立省級專項督查,對違規安排教師從事非法定專業工作、擠佔教師教育教學時間、擅自借調教師等部門和單位進行嚴肅處理,並追究其所在學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門的領導責任。只有從制度上保障教師工作的專業自主,讓教師安心本職工作,才能讓教師獲得專業尊嚴,讓教師在專業道路上越走越好。

大家关注|北京师范大学宋萑、田士旭:如何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大家关注|北京师范大学宋萑、田士旭:如何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分享到:


相關文章: